付庭茂,黃 河,鄭燁晨,樊茂林
(中鐵七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高速鐵路隧道斷面較大,通常采用分部開挖方法,如雙側壁導坑法、CRD 法、CD 法、臺階法等[1],其中臺階法具有施工工序簡單、臨時支護少、易于大型機械化施工等優點,在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馮春萌等[2]采用MIDAS GTS 軟件,對甘肅某黃土隧道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法進行數值分析,研究了初期支護的受力變形特征;耿啟軍等[3]依托蒙華鐵路陽城隧道,采用MIDAS GTS 對三臺階大拱腳臨時仰拱法和微臺階法的施工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探討了兩種方法的適用性;黃俊等[4]對木寨嶺高地應力軟巖隧道進行兩臺階、三臺階法施工數值分析,研究了圍巖和支護結構的力學特征;李文江等[5]采用數值分析和現場測試手段,研究了軟弱圍巖隧道臺階法施工過程中隧道拱腳變形特征、上臺階基底圍巖失穩形態及拱腳穩定性控制技術。
本研究以在建中蘭(中衛、蘭州)客專某大斷面片巖隧道工程為依托,采用MADIAS GTS 軟件建立三維數值模型,考慮了薄層狀巖體強度和變形的各向異性特征,基于遍布節理模型進行三臺階法施工數值分析,研究了開挖過程中圍巖的受力變形特征,探討了巖體各向異性對隧道圍巖穩定性的影響機制。
中蘭(中衛、蘭州)客專為銀蘭(銀川、蘭州)高速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隧道工程位于甘肅省白銀市皋蘭縣內,隧道全長4 578 m,為雙線鐵路隧道,馬蹄形斷面,設計時速為250 km/h,開挖斷面面積約150 m2,為超大斷面隧道。隧道洞身段穿越前寒武系皋蘭群片巖,呈鱗片狀變晶結構,片理構造,節理較發育,片巖呈現中-薄層狀結構及塊狀結構,局部夾雜薄層裂隙結構(IV 級、V 級),開挖后巖層易剝落掉塊,地下水不發育,巖體較為干燥,具有一定的自穩能力,施工中采用兩臺階法(IV 級)和三臺階法開挖(V 級)。
選取DK203+320—DK203+400 段為研究對象,此段圍巖呈現薄層狀結構,三臺階開挖,初期支護采用C25 噴射混凝土+鋼筋網+錨桿+鋼架,二次襯砌采用C35 鋼筋混凝土。根據現場情況,采用MIDAS GTS 軟件建立三維數值模型,計算模型如圖1 所示。模型水平長度(x 方向)120 m,豎向高度(y 方向)120 m,縱向(z 方向)80 m,隧道埋深53 m,寬度14.3 m,高度12 m,巖層傾角為45°。模型底邊界約束豎向(y向)位移,左右邊界約束水平(x 向)位移,z 方向下邊界固定,上邊界采用自由邊界。模型圍巖采用實體單元,初期支護采用剛度等效原理將鋼拱架折算到噴射混凝土內,采用板單元模擬,錨桿采用植入式桁架單元模擬,全部模型共計86 880 個單元。首先進行自重應力場計算,進行位移場清零,然后開挖隧道,考慮到開挖后初期支護施做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計算中初期支護滯后開挖一個施工步(2 m)。計算結果選取y=40 m 斷面作為監測斷面,監測點分別選取拱頂、仰拱、左、右邊墻4 個點。

圖1 有限元模型
層狀巖體具有強度和變形的各向異性特征,與均質巖體差異性較大,基于現場薄層片巖節理呈現的周期性排列特征,將其簡化為橫觀各向同性介質,對于空間問題,單元坐標系下應力—應變關系為:

式中:E1、G1、m1分別平行巖層面方向的彈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E2、G2、m2分別為為垂直巖層面方向的彈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
在實際計算過程中,層狀巖體局部坐標系與工程模型整體坐標系一般不同,需要將局部坐標系內的彈性矩陣[D]向整體坐標系適當轉換。假設層狀巖體符合莫爾庫倫強度準則,則剪切強度為:

式中:、σ 分別為破壞面上的剪應力和正應力,α 為巖層傾角,c、φ 為破壞面上的黏聚力和摩擦角,兩者均不為常量,是層面傾角的函數。
式(1)—(4)為層狀巖體橫觀各向同性彈塑性模型理論公式,在MIDAS GTS 為遍布節理巖體模型。本研究計算參數按如下方式選取:
(1)層狀圍巖(節理巖體模型):巖體重度γ=21 kN/m3,彈性模量E1=2 GPa、E2=1 GPa、泊松比μ1=0.3、μ2=0.2,層面黏聚力c=100 kPa,摩擦角φ=30°,巖石黏聚力c=400 kPa,摩擦角φ=40°;巖層傾角α 取45°;
(2)初期支護(彈性模型):噴射混凝土采用C20混凝土,重度γ=25 kN/m3,彈性模量E=2 GPa;錨桿采用Q235 鋼,重度γ=78.5 kN/m3,彈性模量E=210 GPa;
(3)開挖方式:每步開挖2 m,上臺階6 m+中臺階12 m+下臺階6 m,下臺階仰拱一起開挖。
圖2 為監測斷面測點位移與開挖進尺關系曲線,圖中邊墻收斂為左右測點水平位移之差。對于拱頂沉降,由圖2(a)可以看出,曲線呈現緩—陡—緩形狀,隨著開挖掌子面向監測斷面推進,拱頂逐漸產生微小的沉降,當開挖到監測斷面時,其沉降迅速增加,并隨著中臺階和下臺階開挖位移迅速增長,之后緩慢變化并趨于穩定,開挖進尺在30~50 m,拱頂沉降曲線增幅最大,此區域是監測斷面前后約1 倍洞徑。上臺階開挖后,拱頂瞬時沉降值為2.37 mm,中臺階開挖后,拱頂瞬時沉降值為5.65 mm,下臺階開挖后,拱頂瞬時沉降值為9.29 mm,拱頂最終沉降值為10.23 mm,通過相互做差可得各開挖臺階沉降量占總沉降量比例依次為32.1%、35.6%、9.2%,說明上、中臺階所占比例較高。對于邊墻收斂,由圖2(b)可以看出,曲線呈現緩—直—緩形狀,隨著開挖掌子面向監測斷面推進,邊墻收斂值先緩慢增長,開挖進尺為24 m 時,邊墻收斂呈現線性增長,開挖進尺超過58 m 時,趨于穩定,開挖影響范圍大致為2倍洞徑,這與拱頂下沉曲線有一定區別,說明層狀巖體各向異性導致隧道洞周測點變形不均勻。隧道貫通后,邊墻收斂最終值為1.38 mm,遠小于拱頂沉降值,說明層狀巖體中隧道以豎向變形為主。

圖2 監測點位移與開挖進尺關系曲線
圖3 為不同開挖步下監測斷面塑性區云圖,可以看出,塑性區整體呈現不對稱分布,在右拱腰和左拱腳處分布,大致沿層面法向方向分布。隨著開挖步進行,塑性區逐漸向圍巖深處擴展。由圖3(a)、3(b)可以看出,上、中臺階開挖時,左右側臺階拱腳處塑性應變最大,這是施工中的薄弱部位,建議采用鎖腳錨桿、增設大拱腳等手段維持圍巖穩定性。由圖3(c)、3(d)可以看出,隧道貫通后,圍巖塑性應變大于下臺階開挖工況,說明隧道施工具有顯著的空間效應,開挖效應對掌子面后方圍巖穩定性有一定影響。

圖3 不同開挖步下監測斷面塑性區
本研究基于遍布節理模型,通過上述數值計算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層狀巖體中隧道變形特征具有非均勻性特征,隨著掌子面的推進,拱頂沉降曲線呈現緩—陡—緩形狀,上、中臺階開挖沉降量所占比例較高,開挖影響范圍為1 倍洞徑;邊墻收斂數值較小,曲線呈現緩-直-緩形狀,開挖影響范圍大致為2 倍洞徑。
(2)隧道圍巖塑性區呈現不對稱分布特征,大致沿層面法向方向分布。隨著掌子面的推進,塑性區逐漸向圍巖深處擴展,每個臺階拱腳處塑性應變較大,是施工的薄弱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