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洪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 廣州 510031)
近十年來,廣東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邁入新發展階段,正處于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關鍵階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動能轉換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數字動能和強大潛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經濟效率,成為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也將發揮基礎設施先導作用,深刻改變經濟社會格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當前廣東新基建正在加快布局和建設,新基建將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5G等新型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加強“兩新一重”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應大力加快數據中、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推進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等設施投資。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總書記明確提出世界經濟已進入創新驅動新格局,掌握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制高點是各國競爭關鍵。長遠來看,新基建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新秩序和建立新規則的重要保障,更是中國經濟未來的新增長動能。當前,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已成為筑牢高質量發展之基、支撐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抉擇。
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基建的內涵、外延也不斷隨之變化。狹義的新基建是指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工業互聯網、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領域。
廣義的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與創新基礎設施三大領域。其中,信息基礎設施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如5G和物聯網;融合基礎設施指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而形成的基礎設施,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基礎設施是指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如科教基礎設。[1]

圖1 新基建分類
新基建是相對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而言,伴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形成的新型基礎設施,是公共服務、居民生活、經濟生產和社會治理所必需的[2]。新基建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支撐,主要表現為數字技術的產品和服務,產業上看,新基建投入集中在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通信業、互聯網、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產出上看,新基建包括通信業、軟件業、互聯網和信息服務業。新基建除了要符合基礎設施的基本標準,與傳統基建區別在建設領域、主要形態、發展動力和參與主體等方面。[3](見圖2)

圖2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區別
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一種,新基建的乘數效應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且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涉及范圍更廣,產業鏈條更長,乘數效益更大。[4]作為現代基礎設施,尤其是數字化基礎設施,新基建可以為經濟數字化轉型提供底層支撐。作為數字化平臺,新基建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產業新生態,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服務。[5]短期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有效化解疫情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有助于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6]中期看,新基建通過著力提升基礎設施的水平,將助力緩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長期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有效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提升經濟競爭力、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曾是廣東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但近年來已難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新基建作為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新動力呼之欲出。[7]廣東經濟和科技全國領先,至2020年,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作為制造業大省,產業鏈供應鏈相對成熟,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全國領先,發展新基建具有自身優勢及較大潛力。在未來,廣東要實現“兩個率先”,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應突出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新基建。[8]
新經濟增長理論更著力探索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因素,物質資本投資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Harrod-Domar模型認為經濟增長取決于全社會投資水平的儲蓄率和反應生產效率的資本—產出比,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阿羅提出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要素投入分為有形的要素投入與無形的要素投入,隨著有形物質資本投資的增加會導致人力資本水平相應的提高,實現技術進步內生化。Paul Romer的“知識外溢長期增長模式”認為,[9](P5,69)企業通過投資增加資本存量的行為提高了知識的水平,知識是非競爭性的,具有外部效應,這種效應不僅使其自身形成收益遞增,而且也使物質資本和勞動等其他投資要素也具有收益遞增的特性,而這種收益遞增會導致經濟的長期增長。凱恩斯“投資乘數理論”更直接的說明了投資量變和收入量變的連鎖關系。
中國經濟增長中投資更是發揮著關鍵作用,基建在固定資產投資占1/4,對于平緩短期經濟波動,促進長期經濟增長貢獻更為明顯(姜衛民等,2020)。[10]盡管中國總體投資乘數低于OECD大部分國家,但新基建投資方面投資乘數與OECD國家相當,傳統基建推動經濟轉型的“乘數效應”已經收窄,產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數字化經濟強勢產業集群的出現均形成了對新基建的有效需求(蘭虹等,2020)。[11]
理論上,新基建是解決我國主要矛盾的重要工作和關鍵環節。新基建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賦能作用,作為固定資產投資,新基建具有乘數效應,可以帶動經濟增長;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更能促進經濟包容性增長;作為數字化平臺,新基建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推動產業升級(郭朝先等,2020)。[12]
實證研究上,國內學者對新基建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13]。劉生龍與胡鞍鋼(2010)[14]利用我國各省份面板數據驗證交通、能源和信息數據,發現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顯著。姜衛民等(2020)[10]通過構建包含多期滯后的VAR模型和實證分析來測度新基建的投資乘數效應,發現投資乘數與人均資本存量、投資函數一階導數、資本產出彈性和實際利率水平有關。Cheng Lei(2019)[15]研究了PPP模式對新基建投資的促進作用,分析出PPP模式在新基建投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6]
本文基于經濟發展理論和新基建理論與實證分析,對廣東省新基建情況及其對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020年,廣東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在建項目700個,完成投資736.62億元,同比增長51.3%,占同期項目投資總量的3.0%,占比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分別拉動同期整體投資和項目投資增長1.1個、0.6個百分點。
從構成看,信息基礎設施占比超五成。2020年,信息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36.91億元,同比增長88.9%,占新基建投資的59.3%;創新基礎設施投資192.38億元,增長92.8%;融合基礎設施投資107.32億元,下降31.1%,總量、增速均低于信息基礎和創新基礎設施投資。①圖3-8數據來源:《2021廣東統計年鑒》。

圖3 2020年廣東新基建投資構成
從區域分布看,新基建投資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區,粵東西北地區迎來爆發式增長。2020年,珠三角核心區新基建投資605.83億元,同比增長38.4%,占全省的82.2%;粵東西北地區新基建投資130.78億元,增長166.2%。

圖4 2020年廣東新基建投資地區構成
從投資主體看,新基建民間投資占比顯著高于傳統基建。2020年,廣東新基建民間投資212.71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低于整體新基建投資35.7個百分點;新基建中民間投資比重為28.9%,顯著高于同期傳統基礎設施民間投資比重(9.5%)19.4個百分點。
1.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情況
5G網絡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迅猛增長。2020年,全省新建5G基站8.7萬座,累計12.43萬座,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深圳基本實現5G網絡全覆蓋、廣州實現主要城區持續覆蓋、珠三角中心城區實現廣覆蓋。從投資項目看,2020年共有在建5G施工項目76個,計劃總投資295.44億元,完成投資260.69億元。21個地市獨立組網的共建共享是未來5G獨立組網商用的網絡保障。
數據中心類基建加快發展。數據中心領域,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投產使用的數據中心約160個,規劃在建、已投產使用、在用的機架數量分別約18.5萬個、11.6萬個和7.2萬個,累計服務器數量超86.4萬臺,數據存量約25.3萬TB,折合占地面積超過800畝,總投資額約700億元。其中,全省已投產使用的數據中心位于珠三角地區的占68%,主要分布于珠江口岸;位于粵東粵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分別占24%和8%。從業務類型看,廣東數據中心主要承載金融證券、網絡游戲、云計算、視頻播放、數據托管、災備等業務。2020年,廣東共有在建各類數據中心項目33個,比上年同期增加4個,計劃總投資404.90億元,同比增長5.1%,完成投資66.79億元,增長84.3%。目前,騰訊清遠大數據中心、阿里巴巴河源大數據中心計劃總投資都在百億元以上,計劃總投資110億元的騰龍灣區數據中心已于2020年底開工。
物聯網發展先發優勢明顯。目前,廣東已擁有較為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條,物聯網產業規模約占全國1/3,智能硬件和智能家電產量均占全國1/2,公共事業、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可推廣的物聯網行業解決方案。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計建成5.8萬個NB-IoT(窄帶物聯網)基站。全省物聯網終端用戶數15726.8萬戶,其中智慧公共事業、智能交通和車聯網、智能制造終端用戶數分別為7775.3萬戶、2511.1萬戶、1642.6萬戶,合計占比超過全國3/4。2020年,廣東在建物聯網相關項目14個,計劃總投資49.89億元,同比增長2.65倍,本年完成投資13.97億元,增長4.04倍。在建的深圳中集低軌衛星物聯網產業園主要涵蓋“在軌衛星研測、衛星通信設備研制、衛星物聯網應用服務、產業創新支持服務”四個領域,力爭打造成為輻射全國的衛星物聯網產業集群。

圖5 2020年廣東信息基礎設施相關數據
2.融合基礎設施投資情況分析
大數據、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在廣東的深度應用,有力的推動了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也是數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要保障。廣東電網擬建及在建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示范工程廣東受端交流配套工程、廣東智能配電網建設改造、汽車充電樁工程等793個項目(集),主要涉及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兩個方向,預計2024年前全部建成,總投資預計達194.69億元。深圳供電局擬建及在建項目合計871項,總投資達49.07億元,其中:建設深圳電網變電站及輸電線路智能技術應用技術改造類,主要包括GIS局放在線監測建設、變電站視頻及環境監控系統建設、智能巡檢機器人建設、輸電線路在建監測系統建設等共124項,預計2021年全部建成,總投資預計3.3億元。
穩步推進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廣東正積極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省份建設和廣州南沙國家級自動駕駛與智能交通示范區建設,有力促進自動駕駛技術前沿探索、研發攻關以及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省高速公路視頻云平臺實現了全省高速公路沿線、收費站、服務區、ETC門架等視頻監控設備資源匯聚應用,全面打造“可視、可測、可控、可服務”的高速公路運行監測體系。新一代智慧交通大數據平臺利用全省高速公路2500多個門架系統每日產生的近億條數據,在路徑還原的基礎上實時生成各種形象直觀的軌跡信息統計報告,在交通管理、防疫救災等方面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智慧能源基礎設施。近年來,廣東積極推進各地市智能電網示范區建設,推動電力系統中通信網絡、調度及控制、信息平臺等方面智能化應用,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如:廣州“面向特大城市電網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建設面向全市的“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深圳著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全市客戶年均停電時間(低壓全口徑)0.54小時;佛山金融高新區基本建成智能電網示范區,核心區域客戶年均停電時間小于5分鐘,配網可轉供電率、環網率、“三遙”節點光纖覆蓋率達到100%。2020年,廣東智慧能源項目完成投資6.49億元,同比增長333.1%。廣東電網涉及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智能終端、數字化平臺建設等多方向改造,總投資預計達9.56億元。深圳擬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化交易、新型計量自動化終端以及新一代量測體系示范項目建設等52個項目建設,主要智能終端等方向,預計2021年全部建成,總投資預計達1.02億元。
工業互聯網是創新發展和應用賦能的催化劑。廣東大力支持制造業、互聯網、信息通信、電信運營企業,發揮在工業技術軟件化、網絡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牽頭或聯合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下一步,將推動華為FusionPlant、富士康BEACON平臺、騰訊木星云、阿里云、樹根互聯根云平臺等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落戶廣東。
3.創新基礎設施情況
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廣東聚焦材料、生命、信息、海洋、能源等重點學科領域,中國(東莞)散列中子源建成并投入運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目前在建的重大科技項目有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項目和江門中微子實驗站,2020年合計完成投資5.39億元。
構筑多層次實驗室體系。目前,廣東已完成3批共10家省實驗室的布局建設,累計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30家、382家。當前在建的項目季華實驗室自2018年開工以來,邊建設、邊研發、邊出成果,致力于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高端的戰略科技創新平臺,目前已引進海內外高端科研團隊30余個。實驗室一期計劃總投資11.4億元,2020完成投資4.4億元,工作人員已于2020年底正式入駐;二期已于2019年底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21.86億元,本年完成投資6.24億元。
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廣東以產業前沿引領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為核心,積極整合聯合行業內創新資源,構建高效協作創新網絡,積極創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先后獲批建設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以及印刷及柔性顯示、高性能醫療器械兩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其中,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生物島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元,2020年完成投資1.15億元?;葜軹CL集團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制造產業園-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子項目,計劃總投資達78.45億元。
近年來,為加快建設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廣東相繼出臺政策措施支持新型基礎設施的發展(見表1),為新基建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撐。

表1 廣東出臺的相關新基建的政策措施
廣東新基建政策下,電子信息、5G產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共同構成廣東新基建五大重點領域。電子信息領域,2020年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4.4萬億元,連續30年居全國第一,占全省工業營業收入的29.3%,是支撐廣東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廣東是全球最大的5G產業集聚區,省內通信巨頭企業的5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占全球比重超過25%,5G產業帶動信息通信產業發展,2020年廣東光纜線路長度、移動電話基站數量全國第一,信息通信業務收入規模等均居全國領先地位。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方面,2020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20.87萬輛,同比增長27.6%,約占全國產量的12.2%,至2021年2月,廣東公共充電樁保有量11.25萬臺,位居全國第一。人工智能領域, 2020年廣東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節能型家電制造工業總產值占全省11.0%,其中智能裝備制造業增速達22.0%。數字經濟領域,2020年廣東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全國第一,約占全國13.3%, 2019年廣東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3754.49億元,增長10.6%,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16.4%。廣東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催生新經濟發展壯大,與產業鏈上下游、市場需求向結合,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明了當前廣東新基建投資的重點:“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發展創新基礎設施,穩步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全力構造高水平基礎設施體系”。
一是重點投向具有全國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領域。如5G網絡、數據中心、智慧超算平臺、物聯網、量子通信骨干網等領域,加大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如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些基礎設施是廣東較具領先優勢的領域,也是基礎設施投資新的增長點,不僅在當前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信息基礎設施的普遍性、基礎性、以及前瞻性,引領未來廣東現代化發展需要。
二是重點投向促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轉型的領域。如核心制造領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化綜合能源網絡、智能交通設施、智能物流設施、智慧水利融合工程、智能綠色的生態環保設施體系、全省統一的天空地一體化全要素生態環境監測網、覆蓋全省的應急感知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等。這些基礎設施將有利于提升廣東制造轉型升級優勢、補齊城鄉交通基礎設施、環保生態等方面的“短板”,為廣東優化組織生產方式,提升各行業生產效率提供基礎支撐。
三是重點投向技術創新領域。如海洋科學領域科技基礎設施、能源科學領域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相關創新高等醫藥生物平臺等。這些具有突破性開創性基礎設施,對于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破技術壁壘、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廣東新基建技術開發和應用已在全省、全國范圍內逐漸展開,已深入至社會發展、民生治理與經濟生產多方面,將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以新基建為基石,以跨部門技術融合為突破,新基建將引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大量涌現,從而推動廣東現代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最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新基建有助于效率提升
從經濟效率上看,新基建通過與傳統基建的融合,逐步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在各行業的深度覆蓋,全面提升中高端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圈空間的組織效率,提高全員生產率,而效率的提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17]2020年,廣東全員勞動生產率從1979年的914元/人提高到15.78萬元/人,年均增長9.2%,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年平均73.5%,其中“十一五”期間貢獻率達68.7%,“十二五”期間貢獻率達82.4%,“十三五”期間貢獻率達85.6%,體現了廣東經濟從粗放增長轉向質量增長。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下,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社會等領域傳統基礎設施正發生根本改變,未來新基建將為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大空間。從社會效率上看,新基建不但推動經濟效率提升,也會使得人的生活和交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各方面發生深刻改變,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發展,人民群眾衣食住行、娛樂、教育、工作等日益智能化,政府管理部門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切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新基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新基建通過技術迭代快、對行業賦能大等特點,打破傳統地域限制和行業壁壘,促進地區間、行業間資源的流通,能有效緩解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問題,有助于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這對于區域發展不平衡較為突出的廣東,更具有現實意義。

圖6 1979—2020年廣東全員勞動生產率及增速變化
2.新基建有助于動力變革
新基建是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兼具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雙功能,一方面帶動投資與需求,另一方面帶動消費升級,引領新消費的產生和發展,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新動能。[18]2020年,廣東線上消費保持較高增長,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同比增長19.3%,遠高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疫情影響消費低迷形勢下,體育娛樂、通訊器材等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仍能實現正增長。新基建不僅本身是新業態、新技術,而且能激發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從而形成創新發展模式,實現發展動力變遷。“十三五”以來,一批創新類基礎設施推動了廣東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作為發展動力的基礎更加穩固。2020年,廣東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先后順利啟動并穩步推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5.3萬家,位居全國第一,營業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11年和9年位居全國第一。2020年廣東R&D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14%,居省區第一、全國第四,高于全國0.74個百分點。廣東研發強度明顯高于OECD平均水平,接近美國水平。

圖7 2000年以來廣東R&D經費占GDP比重變化(%)
3.新基建有助于質量提高
新基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賦能產業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延伸產業鏈并創新產業鏈布局,更精準有有效提升產品質量與行業標準,通過規范產品質量打造自有品牌,進而提升產業鏈質量水平。[19]目前廣東獲批建設6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2個國家標準檢驗檢測證點,數量居全國第一,共有4個智能制造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逐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標準重點領域清單》。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產品質量和標準提升,2020年廣東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6.1%和31.1%,比2015年提高7.7個和5.5個百分點,2家制造業企業獲得中國質量獎,10家企業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支點,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1.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4%;綠色制造有力推進,2020年累計建設國家綠色工廠195家、綠色產品544個、綠色供應鏈27個,綠色制造示范數量居全國國首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成為新能源汽車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省份,截至2020年底,已實現21個地級市回收服務網點全覆蓋。

圖8 2021年前三季度廣東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增加值
1.新基建投資乘數測算
采用投入產出模型中的局部閉模型,推算新基建投資乘數,并推算對總產出的影響。投入產出中AX+Y = X得局部閉模型:
Xn+1=(I-An+1)-1Yn+1
Xn+1指消費部門n+1維產品列向量,Yn+1指減去消費列的n+1維最終產品列向量,An+1指加入消費部門后的n+1階直接消耗系數矩陣,(I-An+1)-1即投資乘數。進一步有:
△Xn+1=(I-An+1)-1△Yn+1
△GDP=AV’(I-An+1)-1△Yn+1
其中ΔYn+1指投資列向量,ΔXn+1指新增產列向量,ΔGDP指由投資變動增加帶來的變動值列向量,由Av添加一個居民部門變為Av',Av指增加值系數對角陣,其對角線數值是各部門的增加值系數。利用2017年廣東142部門投入產出表進行測算。
投入產出表中的固定資本形成向量為工業:建筑業:服務業=20%:60%:20%;由于“新基建”在有形的建筑物構建方面將顯著減少,假設“新基建”導致建筑業占比降至30%,則“新基建”需要增加更多設備、技術和服務投資,從而帶動工業、服務業占比上升,下降30%的份額由工業和服務業分別上升15%來填補,則新基建的投資構成為35%:30%:35%,根據專家評分法將上述比例分到各細分行業,得到細化的固定資本形成向量,從而定量分析新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結果表明,每100 億元新基建投資將直接推動經濟增長202.46億元,投資乘數略高于全國固定資本形成乘數的平均值2.2?!靶禄ā睂r業、制造業和服務業拉動作用明顯,比傳統基建相比,多拉動經濟3.37億元。從142個細分行業看,新基建拉動增長更多的行業達97個,超總數2/3,說明對比傳統基建,新基建能夠拉動更多細分行業增長。
2.新基建總體影響測算
為測算新基建對各行業的影響,本文采用結構化產業時間序列估計模型——GVAR模型,并結合投入產出表來測算。
假定單個行業的VARX* 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i=1,2,…,N; t=1,2,…,T; εit表示行業的自主沖擊向量,滯后階數(p,q)由AIC準則來選擇,這里假定p=q=2。Φi表示ki×ki階的滯后一期內生變量系數矩陣,Λi0和Λi1分別代表ki×kS
變量與數據選取。
由于新基建中涉及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投資的超過半數,且新基建前期投資對硬軟件投資偏高,可通過分析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業替代新基建行業,測算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對國民經濟行業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本文以2010—2020年42個國民經濟行業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從業人員、利潤率數據為行業內生變量帶入GVAR模型,并將物價水平、消費總額作為弱外生變量,使用廣東省2017年投入產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數據來表示產業關聯度,形成權重矩陣。
結果顯示,新基建投資將有力推動電信運營業、設備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并通過配套需求增多進而推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以各行業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加總測算,每年創造經濟價值超過3400億元以上。
新基建對各行業增長影響不一,其中電子設備行業受影響最大,每年增加值超2450億元;電氣機械器材、金融和信息服務影響次之,“十四五”期間創造的增加值分別達到1882.56億元、1077.37億元和1018.59億元;批發和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十四五”期間增加值達660.0億元、613.27億元;新基建對廢品廢料、燃氣生產和供應、衛生和社會工作、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行業影響較小。
理論上新基建通過兩方面促進經濟增長:直接投資驅動與間接溢出外部性,基礎投資有必要從傳統基建轉移到具有明顯正外部性的新基建領域。本文在經濟發展理論基礎上,使用廣東省數據對新基建十四五經濟產出進行了測算。
新基建投資乘數測算結果表明,廣東省每100億元新基建投資將直接推動經濟增長202.46億元。新基建對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拉動作用明顯,對比傳統基建,新基建能夠拉動更多細分行業增長。廣東省新基建總體影響測算結果顯示,新基建投資將有力推動電信運營業、設備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并通過配套需求增多進而推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以各行業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加總測算,每年創造經濟價值超過3400億元以上。
廣東省新基建發展有助于廣東效率、動力與質量的變革。新基建通過與傳統基建的融合能夠全面提升中高端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圈空間的組織效率,提高全員生產率;新基建是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兼具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雙功能,能夠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新動能;新基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賦能產業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規范產品質量打造自有品牌,進而提升產業鏈質量水平。
目前,廣東新基建仍面臨一系列問題。一是對新型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有待加強。新型基礎設施涉及范圍廣、領域多,設施推進中涉及的用地、用能、收費、技術創新、場景應用等問題日益凸顯,亟需在更高層次進行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和多部門協同聯動。二是適應新型基礎設施發展需要的投融資機制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新基建不僅要依靠政府投資,也離不開社會資本的投資,應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三是部分新型基礎設施亟需優化布局和改造升級。新基建的覆蓋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其發展水平是分享“數字紅利”的關鍵,但廣東當前面臨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布局新基建既要考慮區域內經濟發展程度,又要避免造成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四是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廣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支撐基礎研究和學科發展的能力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針對廣東新基建面臨的問題與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充分認識到基礎投資從傳統基建轉移到新基建領域的必要性,加強要素保障,優化營商環境。基于數據測算,廣東省新基建對經濟拉動作用高于傳統基建,且能夠拉動更多細分行業增長。因此,有必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各種要素資源向新型基礎設施領域加速匯聚。具體的說,政府應進一步簡化行政項目審批,加強項目決策與用地、規劃等資源要素和建設條件銜接,推動項目盡快落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構建有利于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構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加快形成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以及與創新相容的人才激勵機制。[20]
其次,基于新基建對不同行業拉動作用不同,加強統籌規劃,從實際出發。廣東省新基建對各行業增長影響不一,其中電子設備行業受影響最大,電氣機械器材、金融、信息服務、批發、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影響次之,對廢品廢料、燃氣生產和供應、衛生和社會工作、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行業影響較小。應基于新基建對跟行業的不同作用,實施新基建計劃一攬子專題研究計劃,構建長效激勵機制,確保新型基礎設施發展行穩致遠。地方政府在新型基礎設施發展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既要超前謀劃布局,也要避免盲目鋪攤子;既要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也要注重與傳統基建補短板的協同配合;既要充分認識新型基礎設施的前瞻性和外溢效應,也要結合各自區域特點和產業基礎,探索合理有效的發展路徑和重點領域,推動區域經濟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
第三,加強應用導向,與產業發展形成同頻共振。增強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前瞻性、實用性,注重上下游配套產業鏈建設。[21]從補齊傳統基建短板出發突出應用導向,加大對民生領域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信息化短板的建設力度,建設先進普惠的社會生活基礎設施,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加快構建布局完整、技術先進、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加強新興交叉學科的科教設施建設;加快搭建重點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建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試驗驗證平臺和應用試驗基地。
第四,加強改革創新,發掘民企在新基建中作用。用好市場這只隱形手,通過確定行業規則、設施標準、產業布局等,推進市場有序運行。[22]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單之外應給予各類市場主體平等機會。繼續優化財政投資方向和結構,積極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穩妥推進基礎設施REITs工作,盤活優質存量資產,形成良性投資循環;綜合利用貸款、股權投資、債券融資以及資本市場等多種方式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創新推出適用于新型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