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秋天的懷念》語言平實,卻飽含深沉熱烈的感情。“感知平靜內斂的語調,領會深摯動人的情感”,是整體把握本文的基本要求。七年級學生生活閱歷還比較淺,要體會作者復雜的感情不太容易。所以,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我讓學生了解創作背景,反復朗讀文章,聯系生活品味細節和關鍵詞的情味。
一、讀文知情
學生試讀,教師點撥,讓學生了解文章作者的感情是變化的:激動—陡然低沉—略輕松愉快—陡然低沉—沉重痛心—沉著淡定。學生細細揣摩后再次讀課文。
二、析文悟情
(一)“我”的暴怒無常體現在什么地方?
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然后反復讀這些句子,試著模仿動作,感知“我”歇斯底里的憤怒。
(二)母親是怎樣對待兒子的?
1.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學生反復讀這句話,讀出母親的堅定執著、心疼兒子、無奈又堅韌。
2.品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教師幫忙挑出關鍵句:“我”看著窗外的樹葉“刷刷拉拉”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理解體貼)
母親再次要求“我”去北海看菊花,用“央求般的神色”。(母愛執著)
因為無意中說出“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細心體貼,小心翼翼地呵護“我”脆弱痛苦的心)
學生演示動作,并思考:母親為什么要這樣做?從中看出母親怎樣的情感?
三、聯系實際通情
聯系實際,想想當家中有人得了重病,家人是怎么照顧他的。是不是想著法子讓他開心,帶他去想去的地方,陪他去醫院,照顧得無微不至?
可是文中的母親呢?自己身患絕癥,兒子雙腿癱瘓,女兒幼小。她既不能讓兒子知道自己的病情,又要忍受兒子暴躁無常的脾氣,身心皆痛,這是多么可憐的人!
此刻,學生的眼圈紅了。
四、了解背景悟情
播放歌曲《懂你》,讓學生默讀史鐵生《有關廟的回憶》《合歡樹》中關于母親的段落,幫助學生理解“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
在課文的結尾,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這次去看花,完成了母親的遺愿,是對母親的深切懷念。看著“秋風中正開得爛漫”的菊花,“我”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要好好兒活”。
五、升華愛母之情
如果有人問“母愛是什么”,我會說:“母愛是放學后媽媽在校門口尋找我的目光,是媽媽捧出的香噴噴的熱湯面……”此時,你最想對媽媽說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心里話,表達對媽媽的愛。
這節課結束,學生已是淚滿衣襟。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