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名股東能否阻卻債權人對顯名股東名下代持股權的強制執行分歧較大,實務中真實權利與“信賴利益”成對抗格局。采用“復合解釋方法”將《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中的“第三人”縮小解釋為“與顯名股東進行股權交易并已實際取得股權的第三人”,并認為債權人因失察股權代持情形具有過錯,應承擔相應責任。外觀主義現存的三大風險:使“執行異議之訴”救濟案外人權利制度目的落空、對隱名股東權益保護失衡、與“同案同判”精神相悖。在此基礎上,一是要將外觀主義限縮適用于“完全隱名股東”,二是要提高債權人“合理信賴”判定標準,三是要秉持“穿透式”審判思維方式,注重保護真實權利人。
關鍵詞:代持股權;執行異議之訴;外觀主義;“穿透式”審判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11-0086-05
一、裁判觀點交鋒:真實權利與“信賴利益”對抗
(一)現狀例示
案例1:黃德鳴、李開俊與皮濤、廣元市蜀川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蜀川公司)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案①。黃德鳴、李開俊系夫妻關系,二人與蜀川公司簽訂代持股權協議,約定黃德鳴、李開俊為新津小貸公司5%股權實際出資人,享有股東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蜀川公司為名義持股人,不享有股東權利,也不承擔股東義務。另案中,蜀川公司與其債權人皮濤因民間借貸糾紛訴至法院,蜀川公司敗訴,后未在法院判決規定時限內履行還款義務,皮濤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蜀川公司名下的新津小貸公司5%股權。黃德鳴、李開俊以其為案涉股權實際權利人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被駁回后提起執行異議之訴。
一審法院在確認案涉股權為黃德鳴、李開俊所有的基礎上,支持黃德鳴、李開俊的訴訟請求,判決不得執行登記在蜀川公司名下的新津小貸公司5%的股權。二審法院認為,《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②明確對信賴工商登記的“第三人”的保護,皮濤系善意且無過失的第三人,其就新津小貸公司5%股權所享有的信賴利益應當受到法律的優先保護,實際出資人不具有排除強制執行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再審認為,股權代持關系形成在先,根據商事外觀主義,訴爭股權可被視為蜀川公司責任財產,且名義股東非基于股權處分的債權人亦應屬于法律保護的“第三人”范疇,應優先保護皮濤民間借貸關系中的動態利益。
案例2:山東滕建投資集團興唐工程有限公司(簡稱興唐公司)、山東華奧斯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簡稱華奧斯公司)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案③。興唐公司與寶康公司簽訂股權出資轉讓協議,約定寶康公司將明建公司12.79%股權以1300萬元轉讓給興唐公司,工商變更登記條件達成前,寶康公司僅為明建公司的名義股東。另案中,寶康公司與華奧斯公司因保證合同糾紛訴至法院,寶康公司敗訴,其未在生效判決規定時限內履行義務,華奧斯公司申請強制執行寶康公司名下明建公司股權,興唐公司提出異議,被駁回后提起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
一審法院參照“善意取得制度”,認為華奧斯公司因保證關系形成的債權并非基于股權公示信賴,無維護交易安全的必要,判決停止對案涉股權的執行。二審法院認為公司股權登記具有對外公示效力,隱名股東不能僅以代持股協議的內部約束對抗信賴工商登記的外部債權人對顯名股東的正當權利,因此駁回興唐公司訴訟請求。再審法院認為商事外觀主義原則不適用非交易第三人,華奧斯公司對寶康公司的債權由保證合同產生而非股權交易,興唐公司系案涉股權真實權利人,其權利應當優先保護。
(二)實踐分歧
代持股權④引起的實際出資人執行異議之訴中的爭議焦點源于資本所有權和資本控制權的不公開分離,隱名股東因缺乏工商登記機關股權公示的權利外觀,能否阻卻顯名股東債權人申請的強制執行在實踐中分歧較大?,F今,以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為代表,堅持“商事外觀主義”成為主流觀點。然而,法律并未規定第三人以強制執行方式實現顯名股東名下代持的他人股權應同時優于實際投資者的財產權,并應受到法律的優先保護。由此,案例2的觀點也并非謬妄無稽。首先,依規則裁判含義復雜,并非必然導致同案同判,不同法官在不同情境下往往對規則作出不同的理解和適用,有時甚至截然相反,但現代法理學并不認為,在此情況下,觀點分歧的兩個裁判必有一錯,而是承認兩個具有既判力的裁判都是正確的[1]。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案例1的判決雖出自最高人民法院,但并非指導性案例,同類案件的審理也不必然援引或參照該裁判規則。其次,《九民紀要(征求意見稿)》第一百一十九條⑤曾支持實際出資人對抗其他債權人對名義股東名下代持股權的強制執行,《九民紀要》正式文件的引言⑥明確說明了外觀主義適用于交易行為,強調審慎適用,注重權利實質歸屬。
實際出資人執行異議之訴中的爭議焦點是:隱名股東財產權與第三人以強制執行方式取得顯名股東名下代持的股權何者應當優先保護?;诖?,爭論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關于法律適用的探討,即如何解讀法律,二是關于裁判路徑的選擇,即如何選擇裁判立場。
二、法律適用論爭:《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三人”之辨
(一)復合法律解釋方法
根據爭議與否選擇恰當的法律解釋方法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基本前提。筆者將法律解釋方法區分為“單一解釋方法”和“復合解釋方法”,前者是指每次解釋法律條款時僅使用一種方法,例如文義解釋、目的解釋等,而后者是指將兩種及以上法律解釋方法疊加使用,例如先進行擴大解釋,再進行目的解釋,以便法條涵攝范圍貼合訴爭事實,利于糾紛解決。實際出資人能否阻卻第三人對名義股東名下代持股權的強制執行,法院判決依據的條款是《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認為股權登記具有對外的公示效力,第三人基于此的信賴利益應當保護。因此,解釋上述條款中的“第三人”是爭議解決的關鍵。
(二)約束“第三人”的范圍
對“第三人”的解釋應當采用復合解釋方法。最高人民法院在案例1中認為,《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中“第三人”前面未加任何限定詞,從而將該處“第三人”解釋為“所有第三人”,顯然,其采用的是文義解釋方法。然而,文字表意具有局限性,直觀的文義解釋不一定最佳解釋法律,其易使爭議問題得出免于思考的簡明論斷。實際上,爭議問題可能具有多面性,而解釋方法作為一種理論應用工具,其選擇應當遵循“量體裁衣”的原則,因此,復雜問題應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法律解釋方法。
在對該條款擴大解釋的基礎上進行目的解釋,可取得良好效果。在實際出資人執行異議之訴中,訴爭標的物是股權,“第三人”籠統適用于所有情況不利于實質公平的實現,應將交易類型限定為股權交易。如果第三人是因其他類型交易而產生的債權,其并不必然關注股權登記進而產生信賴利益,也無維護交易安全之必要。同時,此處“第三人”應是指“已經實際取得了權利(動產、不動產或權利)的第三人”,即“具有第三人身份的第三人”,在還沒有取得法律優先保護的條件(不動產、股權變更登記或動產交付)前,法律應當優先保護實際出資人的財產權利。因此,《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中“第三人”應限制為與顯名股東進行股權交易并已實際取得股權的第三人。
(三)明確“第三人”的過錯
在股權代持時限“法無規定”的情況下,允許代持股權持續存在是否應認定為隱名股東存在過錯?在民商法裁判中,過錯與否是影響責任承擔的重要因素。研究支持顯名股東債權人的諸多法院判決可以發現,多數法院認為隱名股東因怠于實現權屬轉移而認定隱名股東存在過錯。但事實上,上述裁判于法無據。第一,《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四條第一款⑦規定代持股協議效力認定與普通合同并無差別,實質上肯定股權代持行為的合法性,應被視為法律對商事外觀主義規定的除外部分。第二,法律并未對股權代持時限作出規定,根據“法無禁止即自由”的私法原則,隱名股東有理由相信,代持股狀態可以持續存在。相反,第三人與顯名股東進行交易時,應當預知風險與控制風險,在代持股權被法律認可的情況下未考慮到顯名股東名下股權的真實權屬狀態,其判斷公司資信基礎與履約能力失當,主觀上存在過錯,應由其承擔相關交易風險。
三、外觀主義檢視:精準把握與限縮適用原因探討
(一)使“執行異議之訴”制度目的落空
適用“外觀主義”而不以實質法律關系為基準,會使“執行異議之訴”糾正不當執行行為的制度目的落空,從而堵塞執行救濟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外觀主義與執行異議之訴審查實體法律關系背道而馳。案外人異議之訴本質上是審查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是否享有某種民事權益,以及該民事權益能否對抗申請執行人執行債權發生的基礎權利的訴訟[2]。在法律承認股權代持行為合法的情況下,劣后保護隱名股東被代持的股權于法無據,司法裁判對代持之股權強加的限制有“造法”之嫌,“股權”與“債權”應當平等保護。另一方面,外觀主義在執行異議之訴中不適當地拔高了效益價值位階。商事交易中之所以會采用“外觀主義”是因其對效益的追求,在交易環境下效益價值具有優先地位。然而,在代持股糾紛中,爭議焦點是隱名投資股權與擬強制執行債權的優先保護順位這一靜態權屬的糾紛問題,而非交易之動態問題,無效益價值追求的必要,代持之股權不應劣后于普通債權清償。綜上,商事外觀主義使得執行異議之訴審查實質法律關系的目的落空。
(二)對隱名股東權益保護失衡
適用“外觀主義”而忽略隱名股東類型考察,會對其權益保護失衡。外觀主義僅于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作為所有權絕對、實事求是、意思自治等原則的例外和補充[3]。謹慎適用“外觀主義”是《九民紀要》明確提出的觀點,但當前代持股執行糾紛判決忽略了隱名股東類型考察而未及“謹慎”。首先,“隱名股東”在代持股法律關系中的權利未得到公平對待。公司制企業兼具“資合”和“人合”雙重屬性,隱名股東既對公司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又參與公司運營,得到公司其他股東的認可,“資合”和“人合”屬性均滿足,因此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應當得到保護。而顯名股東在公司中既未實際出資,又因其他股東對隱名股東實際持股的認同而使其在公司中不具“人合性”,對其股權應當劣后保護。其次,支持第三人強制執行顯名股東代持的股權將使隱名股東承擔無因債務風險。例如,顯名股東通過代持股協議“裝裱”權利外觀,隨后利用外觀假象,與第三人訂立與自己實際財產狀況不符合的交易合同,并將合同風險實際轉嫁給隱名股東。最后,顯名股東與其債權人之間的債權合同“突破”相對性,不僅約束雙方,還約束隱名股東,隱名股東承擔了顯名股東之實質債務責任。
(三)與“同案同判”精神相悖
在隱名股東執行異議之訴中,適用外觀主義與“同案同判”精神相悖。代持股權牽涉多組法律關系,其中,隱名股東不能以自己非股權權利人對抗自己的債權人,以防隱名股東將股權登記于他人名下來逃避債務。但實際上,該種判決與外觀主義矛盾,當隱名股東債權人以強制執行方式執行顯名股東名下代持的股權時,顯名股東債權人基于其名下股權而進行的資信判斷將不可靠。如果堅持認為在代持股糾紛中保護交易安全優于財產權,那么在此種情況之下,不能因顯名股東債權人未參與訴爭而忽略其信賴利益的同等保護,但倘若選擇如此保護,那么與之對應的裁判結果就應為隱名股東能以自己非股權公示權利人對抗自己的債權人。顯然,這種判決極易使代持股權制度淪為逃避債務的工具,因此并不可取。如此一來,意味著在隱名股東與其債權人、顯名股東與其債權人這兩組聯系緊密的法律關系引起的糾紛中,對顯名股東債權人的信賴利益保護并未視同一律,代持股糾紛中以外觀主義判決案件有失偏頗,實質違背“同案同判”精神。
四、執行救濟糾偏:外觀主義審慎適用規則重塑與審判引導
(一)限縮適用范圍
強制執行對象的確定宜重財產的實質歸屬,而不得單純地取決于公示這種外觀[3],限縮外觀主義的適用范圍是其審慎適用的必然要求。股權代持是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化的合法形式之一,對隱名股東進行精細化分類以確定外觀主義的合理適用范圍是彌補居次商酌實質法律關系的有效途徑。首先,以股權代持是否存在法律規定的無效情形將隱名股東區分為“非適法”隱名股東與“適法”隱名股東。“非適法”隱名股東是指以規避法律法規、惡意避債等違法目的而簽訂代持股權協議,其當然不適用外觀主義;“適法”隱名股東則是指基于商業策略或其他個人原因而選擇由他人代持股權,其是否適用商事外觀主義應進一步討論。其次,在“適法”隱名股東中,以其是否在公司“顯名”,區分為“不完全隱名股東”和“完全隱名股東”?!安煌耆[名股東”是指“隱名股東”雖未進行股權公示,但實際參與公司經營,其他股東半數以上知曉。此種情況之下,“隱名股東”于公司而言,滿足“資合性”和“人合性”雙重標準,應認定其為公司實際股東,其對訴爭股權的權屬強度足以對抗第三人以信賴利益保護為由申請的強制執行。然而,“完全隱名股東”是指股權代持事實僅為協議兩方當事人知曉,公司對此毫不知情。因而,“隱名股東”僅滿足“資合性”而不滿足“人合性”,其對訟爭股權的權屬強度較弱,不足以對抗“外觀主義”保護下的第三人權利。因此,“不完全隱名股東”如果滿足股權結構清晰,最終權利人明確,其權利應予優先保護。
(二)提高適用標準
外觀主義是商事審判中兼顧安全與效益的例外規定,提高“合理信賴”判定標準是其審慎適用的應有之義。外觀主義原則是對實質權利義務關系的例外與背反,其適用必須以具有法律意義的外觀事實存在為前提,原則上只有善意且無重大過失的交易相對人可以援引外觀主義原則[4]。一方面,顯名股東債權人應當承擔“合理信賴”的舉證責任。第一,債權人應證明債權形成于權利外觀形成之后。顯然,產生于權利外觀形成之前的債權不可能有基于案涉股權公示的信賴利益。第二,債權人應證明交易之前已盡到合理審查公司股權結構的義務,并提供證據證明不知并且不應當知道存在股權代持情形。另一方面,法院在進行裁判時,應持謹慎態度,關注顯名股東與其債權人之間的交易次數、金額等體現商業信賴的重要因素。通常來講,交易次數與交易金額均與債權人的信賴程度成正比,而如果交易次數較少,交易金額較小,則不應認定債權人具有“合理信賴”,以防債權人借權利外觀來實現顯名股東無力償還之債的清償。
(三)以“穿透式”審判為原則
秉持“穿透式”審判思維方式是外觀主義審慎適用的重要途徑?!按┩甘健睂徟惺侵冈趯徖戆讣r應當“穿透”糾紛的表面,揭示爭議的本質,從而實現實體正義。這一概念源于金融市場中的“穿透式”監管,其以“實質重于形式”的核心原則以及“提升市場透明度”的理念為理論基礎[5]。民商事訴訟中“穿透式”審判的內涵在于,準確識別復雜法律關系群中的真實交易關系,以其實質構成的法律關系確定兩方當事人權利義務。在應對任何實際權利與名義權利分離的訴爭中,“穿透式”審判都是必要的,其于目下代持股糾紛的解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第一,“穿透式”審判利于實現糾紛一次性解決的目標。民事糾紛一次性解決應將“一次性”限縮解釋為存在法律和事實牽連關系的多個訴訟標的盡可能通過一個審級加以解決,最終實現當事人主義與訴訟經濟的共贏[6]。民商事司法實踐的“訴訟爆炸”使得審判機關追求糾紛一次性解決,因而訴訟標的逐漸擴展為有關聯的訴訟標的。在代持股權糾紛中,法律關系錯綜復雜,運用“穿透式”審判思維進行實質審判,可以得出,隱名股東是股權的真實權利人,支持其以案外人提起的執行異議之訴可以避免債權求償的迂回。畢竟,任何“權利”的保護都是以“外觀主義”為例外,而以“實質審查”為原則,且后者是一切審判的落腳點。當“外觀主義”有明顯的適用需求時,其適用無可厚非,但當“外觀主義”與“實質審查”相持不下時,“兩利相權取其重”,“實質審查”的最終利益無疑是最大的。
第二,“穿透式”審判利于實現“保障人權”的目標?;谝匀藶楸镜姆衫砟?,有必要堅持民商事關系的二元論,正確區分民商事財產[7]。外觀主義的適用應優先保障人權,若代持財產關涉利益相關者能否有尊嚴地生活、正常學習和工作時,法律的天平應適當傾向于保障人權,純粹的商事權利應劣后保護。
具體而言,審判者應“穿透”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債權人利益沖突的表象,找出實質爭議點,即“債權對抗債權”。隱名股東是既得利益者,通過代持股協議取得股權并實現收益,其權利為已實現的債權。而顯名股東債權人僅為期待利益者,與案涉股權無實質聯系,即使肯定債權人對訴爭股權享有請求權,其權利也應為未實現的債權。依民商法精神,既得利益保護優先于期待利益保護。以未實現的債權對抗已實現的債權并不妥當。原因在于,第一,司法機關在解決顯名股東與其債權人之間債權糾紛的同時又引起了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債權追償關系,未真正實現審判機關定分止爭的目標;第二,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四條第一款承認股權代持合法的前提下,隱名股東財產權因第三人申請強制執行而被用于清償顯名股東之債務,違反公平原則;第三,當股權代持協議雙方與公司皆無糾紛時,第三人以強制執行方式取得隱名股東的實際股權將使公司人合性遭到破壞,進而影響公司、公司股東及其債權人等相關者權益。由于真實法律關系是一切法律判斷的基礎,而實現公平是司法行為的歸宿,尊重股權代持協議雙方私法上的“意思自治”,以“合意”確定權利歸屬并將其作為審判的基礎,可以有效避免“外觀主義”判決下的權利保護失衡。
注釋:
①詳見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再45號判決書。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③詳見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20)魯民再239號判決書。
④本文討論范圍限于有限責任公司。
⑤《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征求意見稿)》第一百一十九條:在金錢債權執行過程中,人民法院針對登記在被執行人名下的房產或者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等實施強制執行,案外人有證據證明其系實際出資人,與被執行人存在借名買房、隱名持股等關系,請求阻卻執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法〔2019〕254號)引言選摘“從現行法律規則看,外觀主義是為保護交易安全設置的例外規定,一般適用于因合理信賴權利外觀或意思表示外觀的交易行為。實際權利人與名義權利人的關系,應注重財產的實質歸屬,而不單純地取決于公示外觀。總之,審判實務中要準確把握外觀主義的適用邊界,避免泛化和濫用”。
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四條第一款: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并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法律規定的無效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參考文獻:
[1]泮偉江.論同案同判拘束力的性質[J].法學,2021(12).
[2]肖建國,莊詩岳.論案外人異議之訴中足以排除強制執行的民事權益——以虛假登記財產的執行為中心[J].法律適用,2018(15).
[3]崔建遠.論外觀主義的運用邊界[J].清華法學,2019(5).
[4]張亮,孫恬靜.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中債權人與隱名股東保護的價值衡量——兼論商事外觀主義在強制執行程序中的運用邊界[J].法律適用,2021(8).
[5]葉林,吳燁.金融市場的“穿透式”監管論綱[J].法學,2017(12).
[6]任重.民事糾紛一次性解決的限度[J].政法論壇,2021(3).
[7]劉俊海.代持股權作為執行標的時隱名股東的異議權研究[J].天津法學,2019(2).
作者簡介:曾宗(1996—),男,漢族,四川廣元人,單位為廣西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為民商法。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