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公民道德與法治建設駛入了快車道。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統一必然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我國的《民法典》在立法思想方面,重點突出了“以人為本”這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在結構安排方面,充分彰顯出“人格權保護”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內在要求;在制度設計方面,全面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基本內容;從而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當今社會各個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法治保障。
關鍵詞:民法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法思想;結構安排;制度設計
中圖分類號:D923;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11-0095-04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然而在人們通往美好生活的路途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事兒”,比如:“個人信息被泄露屢遭廣告騷擾”“熊孩子打賞網絡主播花掉父母辛苦錢”“小區散步被鄰居家的寵物狗咬傷”“扶起摔倒老人擔心被訛”,等等。有人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是由于一些人道德自律意識不足導致的,因此要在全社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有人認為,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于一些人法治意識淡薄造成的,因此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升全民的法治素養;還有人認為,如果能有一部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的法律出現,那么上述麻煩事兒,將不再困擾大家。正所謂“群眾有所呼,立法有所應”,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做出了“編纂民法典”的重要決策,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經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高票通過。這部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法典為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以往的民事法律相比,我國《民法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精神的弘揚主要體現在立法思想、結構安排和制度設計三個方面:
一、在立法思想方面,我國《民法典》重點突出了“以人為本”這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價值取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值觀要堅持的首要原則[1],也是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典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必須堅持的核心內容。民事立法往往帶有特別明顯的時代特征。比如,1804年3月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又被稱為《拿破侖法典》)充分體現了十九世紀歐洲風車水磨時代的特征,它開創性地確立了 “過錯責任”“契約自由”和“所有權絕對”等原則,有效地掙脫了封建制度的束縛,引領和保障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2]。二十世紀工業化民法典的代表是1900年1月施行的《德國民法典》,它契合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需要鼓勵生產、投資、創造財富的時代需求。上述傳統民法典都是以財產的流通與歸屬為核心,具有“泛財產化”傾向,或者說都是以“財產權”為中心,體現的是“以物為本”“重物輕人”的價值理念[3]。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以人為本”成為重要的時代特征,民法典的內容也必須充分回應時代發展的呼喚。我國《民法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回應了時代需求,將“以人為本”的立法思想貫穿始終,是一部真正屬于人民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典[4]。
二、在結構安排方面,我國《民法典》充分彰顯出“人格權保護”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內在要求
從我國《民法典》的結構安排來看,人格權獨立成編,是“以人為本”價值理念在法律文本結構上的表現。加強人格權保護,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明確要求,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共識,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價值導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不論是理論界還是法治實務界,主流觀點都主張人格權是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核心權利,是財產權得以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必須將我國《民法典》對人格權的重點保護突出體現在結構安排上[5]。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典中并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保護制度。我國《民法典》在七編1260條的結構安排中設專門一編即第四編人格權編,明確地規定我國的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生命權、身體權、肖像權等人格權以及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等人格利益。人格權的獨立成編,是我國《民法典》的一個重大創新亮點[6],也是我國的這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典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法典更為優越的顯著特征。它向世人宣示:在新時代的中國,人民群眾的生命、尊嚴和健康遠比財產更為重要!
三、在制度設計方面,我國《民法典》全面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基本內容
(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國家層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在我國《民法典》的制度設計中得以深刻反映
1.富強。我國《民法典》優化了傳統民事立法對經濟建設的服務與促進功能,從制度上鼓勵廣大人民積極地創造和積累財富。從體現交易自由,到強調契約精神,我國《民法典》對于營造法治營商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仍然有5億多農村人口。讓農村富起來不僅是億萬農民的愿望,更是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和奮斗目標。為此,《民法典》物權編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了大膽地創新,實現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制度創設,使土地經營權得到盤活,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土地流轉問題[7],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富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2.民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在我國《民法典》制定期間,立法工作部門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共收到來自425600人提出的總數超過102萬條的意見建議,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草案[8],有力保證了我國《民法典》充分反應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
3.文明。我國《民法典》對文明價值觀的弘揚特別體現在對生態文明的保障上。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在“總則編”第九條中將綠色原則(也稱為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原則)確立為一項基本原則,在“物權編”“合同編”和“侵權責任編”中,《民法典》對于民事主體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避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以及違反相關規定的法律后果有著較為詳細的規定。
4.和諧。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對社會和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這部《民法典》中,離婚冷靜期的設置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條的規定,去民政部門申請離婚登記的夫妻任何一方在申請之后30日內后悔的,都可以撤回離婚申請;只有在上述30日屆滿后,雙方再親自到民政部門申請發給離婚證的,才能夠真正完成離婚登記手續。離婚冷靜期的設置,可以有效避免沖動離婚,對于維護家庭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在我國《民法典》的制度設計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1.自由。馬克思曾經深刻指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我國《民法典》對“自由”的保護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人身自由的保護。根據我國《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條的規定,法律保護自然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二是對侵害行動自由和非法搜查身體法律責任的規定,根據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一條的規定,不得非法限制他人自由或搜查他人身體。三是對婚姻自由的保護,根據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條第二款和第一千零四十二條的規定,我國實行婚姻自由制度,禁止買賣、包辦婚姻或借婚姻索取財物。《民法典》取消了原《婚姻法》中關于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的規定,代之以第一千零五十三條中一方隱瞞其患有重大疾病結婚則另一方享有撤銷婚姻權利的規定。也就是說,根據《民法典》的規定,明知對方患有重大疾病而毅然選擇與其登記結婚的,法律尊重其選擇的自由,保障二人婚姻關系的合法性。四是對婚姻家庭生活中個體自由的保護,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七條的規定,夫妻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得限制或干涉另一方參加生產、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五是對遺囑自由的保護,我國《民法典》在“繼承編”中刪除了原《繼承法》中關于公證遺囑效力優先于其他遺囑的規定,當被繼承人生前立有內容相互抵觸的多份遺囑時,不再考慮這些是否經過公證,而是以最后一份遺囑的內容為準,從而更加有效地保障了我國公民的遺囑自由。
2.平等。《民法典》強調民事主體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全面貫徹了“平等”精神。如:“總則編”第四條中把平等原則作為《民法典》的一項基本原則。根據《民法典》“總則編”第十四條和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在“物權編”中,根據《民法典》第二百零六條第三款和第二百零七條的規定,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同市場主體的物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婚姻家庭編”中,我國《民法典》明示了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在“繼承編”中,我國《民法典》確立了男女、婚生與非婚生、養子女與親生子女在繼承權上平等……總之,《民法典》中處處可見“平等”的精神。
3.公正。“公正”常與“平等”相伴而生,“公正”原則要求《民法典》能夠更好地實現實質正義,從而彌補形式平等可能造成的實質上的不平等。《民法典》通過對于弱勢群體設定更多的保護規則,甚至是適當地賦予其更多的權利,從而達到盡量避免由于絕對無差別對待而使得一些處于不利地位的民事主體遭遇實質不公待遇的效果。譬如在“合同編”中,《民法典》加大了對處于合同當事人中弱勢一方的保護力度,如在供用水、電、熱力合同部分,規定對于使用方合理的締約要求供用方不得拒絕等。
4.法治。“法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要求。從法律條文的內容來看,我國《民法典》也將“法治”理念貫徹始終。據統計,在整部《民法典》中,“法律”“法規”“依法”這三個詞匯出現的次數高達347次、67次和163次,這些與“法治”密切相關的語詞在我國《民法典》中高頻出現,直接體現了“法治”價值觀的融入。
(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的基本內容,在我國《民法典》的制度設計中得到了積極詮釋
1.愛國。“愛國”是一個公民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我國《民法典》在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特別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打擊那些丑化、歪曲、誹謗英烈的行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的規定,對英雄烈士的肖像、名譽和姓名等實施侵害行為的應當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對英烈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通過法律條文維護英烈的人格利益是愛國主義價值觀在《民法典》中的具體體現,為提升民眾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崇尚、愛護、學習英烈的社會風尚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2.敬業。“敬業”是公民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它意味著相關民事主體在履行特定合同時或從事特定職業時應盡到勤勉謹慎的義務,從而保證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達到或者超過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之間合同約定的標準。“敬業”精神在《民法典》中主要體現在“合同編”中有關物業服務合同、委托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以及行紀合同、中介合同等的相關規定中,這些相關規定都要求履約一方承擔相應的敬業責任。如在與委托合同有關的規定中,《民法典》要求受托人須按委托人指示親自來處理委托的相關事務,未經委托人同意,受托人不得變更指示其他人處理委托事務等。
3.誠信。誠信,即誠實守信、守諾踐約。《民法典》在“總則編”中明確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基本原則之一,在“合同編”中處處體現對誠信原則的恪守。如根據《民法典》“合同編”第九百六十五條的規定,中介合同委托人在接受中介人的服務后,不得利用中介人提供的媒介服務或交易機會,繞開中介人直接與目標當事人訂立合同,否則委托人應當向中介人支付報酬,這些都體現了誠信價值觀的融入。
4.友善。“友善”是指人與人之間親近和睦,是公民維系良好社會關系與人際關系的基本道德。友善價值觀的弘揚,需要《民法典》合理分配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與風險,積極倡導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為此,《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確立了文體活動中的“自甘風險”原則。近年來,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身體健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入到各種體育鍛煉中,在籃球、足球等高對抗性劇烈體育運動中,難免會出現因肢體碰撞而導致的受傷情況,這些情況產生的糾紛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打擊當事人參加相關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而且有可能因為當事人矛盾沖突的升級而占用國家行政、司法資源,增加社會治理成本。《民法典》“自甘風險”原則的確立對于引導民眾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妥善高效地解決文體活動引發的糾紛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原《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等民事法律規范對于助人為樂者造成受助人損害可否免責這一事項未作明確規定,使得一些法院在此情況下判決助人為樂者承擔一定的補償責任,加之前些年“碰瓷”等“助人為樂反被誣陷”現象的出現,加大了好心人對他人特別是老年人等弱勢群體實施救助行為的顧慮。《民法典》通過被稱為“好人條款”的第一百八十四條的規定為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該條文明確了救助人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條規定無疑是給善良的救助人吃了一顆定心丸,使得老人摔倒“扶不扶”、老人暈倒“救不救”不再成為困擾社會的兩難選擇,彰顯了社會正氣,對弘揚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隨著新時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國《民法典》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同頻共振,在不斷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進程中,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琦偉.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2]許中緣.政治性、民族性、體系性與中國民法典[J].法學家,2018(6).
[3]薛軍.人的保護:中國民法典編撰的價值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06(4).
[4]顧肅.民法典:依法治國、捍衛民權的重要法律[J].金融博覽,2020(13).
[5]姜新東.人格權的理念與制度構建[D].濟南:山東大學,2012.
[6]羅沙,楊維漢,白陽,等.新時代的人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誕生記[J].黨的生活(黑龍江),2020(6).
[7]吳延溢,王婷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的邏輯機理[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
[8]陳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的理論意蘊與實踐樣態[J].理論探索,2021(3).
作者簡介:羅昕(1989—),男,回族,重慶人,博士研究生在讀,徐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