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隨著司法改革的逐步推進,廣大縣域經歷了司法現代化轉型,突出表現為現代司法機構的創設與發展,司法機構受理訴訟案的開展等。從“兩陽”地區司法轉型的進程看,縣域司法機構的創設和發展經歷了曲折反復的過程,不僅易受時局的影響,也和中央、省級政府的推動力度密切相關;從“兩陽”地區司法機構受理訴訟案的情況看,受理訴訟案的數量與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呈現正相關性;從民事案件的類型看,包含金錢、土地等財產權類案件是“兩陽”地區乃至全國民事訴訟的主要類型。隨著現代司法機構受理訴訟活動的有序開展,基層“法治”社會的構建已顯雛形。
關鍵詞:縣域;司法機構;粵西“兩陽”地區
中圖分類號:K263;D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11-0132-04
民國以降,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包括粵西“兩陽”地區(民國時期,粵西的陽江縣與相鄰的陽春縣長期從屬于同一個行政、文化單元,官方和社會各界將兩者統稱為“兩陽”地區,編者注) 在內的廣大縣域社會經歷了司法的現代化轉型,突出表現在法院等現代司法機構得以創設與發展, 司法機構受理訴訟工作逐步開展。學術界關于民國司法現代化的研究成果頗豐[1-3],但對廣大縣域尤其是
粵西地區縣域司法機構受理訴訟等研究仍待加強,本文現就此作一探討。
一、粵西“兩陽”地區現代司法機構的創立與發展
辛亥革命前,廣大縣域行政和司法權力不分,縣令兼掌司法,粵西“兩陽”地區尚未創設現代司法機構。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廣東省雖有在各縣設立現代司法機構的計劃,因時局動蕩,財政匱乏,并未落實。1913年北京政府要求各省推廣設立法院和審檢所。7月1日,廣東省報告稱陽江、陽春等縣已設立審檢所[4],但是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①后便下令將新成立不久的審檢所全部裁撤[5]。這一時期,兩縣現代司法機構的創設一波三折,并未實質推進[2]。
孫中山主導的護法軍政府時期,司法建設逐步推進,陽春審檢分庭和陽江審檢分庭分別于1921年8月1日和15日成立,皆隸屬廣州地方審檢廳管轄。因現代司法機構初創,管理難免存在問題。例如1923年7月,大元帥府司法行政處委任陳雅成接充陽江審檢分庭檢察官,原任檢察官尚其炳拒絕交接,雙方發生激烈沖突,致使所有關房文卷均被毀亂。據報道,該沖突是因為大理院與高檢廳對基層檢察官任免的矛盾所致[6]。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陽江和陽春審檢分庭正常運作。1928年1月,陽江、陽春等縣各審檢分庭恢復法院分庭名稱,審判官改稱推事,仍隸屬廣州地方法院管轄[7]。各縣分庭設有推事、檢察官和書記官等職位。陽江縣分庭法官有推事鐘森瑞、檢察官李良驥、書記官駱晉乾、候補書記官翁冠球,陽春縣分庭法官有推事黃韶聲、檢察官何寶權、書記官岑應新[8]。
1931年,廣東省政府核定各縣等次,據此確定各縣行政經費額度等。陽江等人口較多和經濟實力較強的縣為一等縣,陽春為二等縣。1932年,國民政府公布《法院組織法》,司法案審理改用三級三審制。這一時期,兩縣的監獄皆年久失修,兩縣分庭分別成立監獄修筑委員會,籌款分期修建新監獄。在司法建設方面,不同等次的縣的法院設置存在差異。1933年,廣東省推進司法建設計劃,在陽江等一等縣增設地方法院;在陽春等二等縣增設地方法院分庭[9]。陽江地方法院管轄陽江縣的一審訴訟和陽春分庭的二審訴訟[10]。隨著廣東省司法改革的推進,陽春分庭于1936年底改組為地方法院。由此,陽江地方法院和陽春地方法院分別受理各縣第一審案件,兩縣的第二審案件由廣東省高等法院受理,第三審案件由最高法院受理。
抗戰期間,“兩陽”境內大部分區域并未淪陷,陽江、陽春地方法院受理本轄區內民、刑事第一審案件。因南京、廣州淪陷,陽江、陽春兩縣民、刑二審的案件由廣東高等法院駐恩平臨時庭審理,最高法院湘粵分庭受理兩縣的第三審案件。推行新縣制后,兩縣司法及附屬機構的人員得以擴充。例如1940年廣東省政府同意將陽春等27縣監獄看守增加70名,看守的工餉專門開支。1943年,陽江地方法院建筑物年久失修,墻垣窗戶多已廢爛,法院院長胡崇宏致函縣商會林潔予等人士,廣為籌資以修建新法院。
抗戰勝利后,陽江、陽春地方法院繼續受理本轄區內民、刑一審案件,位于廣州的廣東高等法院恢復審理兩縣民事、刑事二審案件,南京的最高法院受理兩縣的第三審案件。這一時期,時局動蕩,物價飛漲,兩縣地方法院通過開展募捐等措施來維持日常運轉。戰后兩縣犯人驟增,采購囚糧成為地方法院的繁重負擔。1946年,兩縣法院先后成立監所囚糧購置委員會等專門處理囚糧購置事宜。同時,兩縣法院還成立監所協進委員會組織募捐籌集修建監所等開支。例如1948年,陽江地方法院共收到捐款法幣7545萬余元,支出1440萬元,尚存6105萬余元[11]。余下款項用于電費等日常開支,保障地方法院的正常運轉。
二、粵西“兩陽”地區司法機構受理訴訟情況
民國初期直至北京政府時期,廣大縣域司法機構受理的訴訟案缺乏統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開始有計劃地統計縣域司法訴訟情況。筆者將1932年到1940年間“兩陽”地區司法機構受理訴訟案件整理如表1、表2所示。
司法年度陽春地方法院(縣分庭)受理刑事案件收案總計舊留新收結案每月新收1932149(10個月)缺缺缺缺1936缺缺缺缺缺19371711116016213.31938(7—12月)789697411.51939111497978.081940127412311910.251932年度,陽江縣分庭受理民事案件527件,刑事案收案506件;陽春縣分庭7個月受理民事案件110件,10個月受理刑事案件149件[12]。1934年度,陽江地方法院受理民事案件447件,上訴到廣東高等法院的案件51件[13]107;陽江地方法院受理刑事案件360件[13]267。1936年度,陽江地方法院受理民事案件394件,結案248件,其中判決214件,和解15件,撤回16件,其他3件,未結146件;受理刑事案件1108件,結案694件。1936年度陽春地方法院受理民事案件56件,結案49件,其判決40件,撤回8件,其他1件,未結7件,刑事案件未進入統計[14]。
1937年度,陽江地方法院共受理民事案件1071件,受理刑事案件697件;陽春地方法院共受理民事案件111件,受理刑事案件171件。1938年度,國民政府對《法院組織法》進行修正,司法年度由原來的7月至次年6月改為每年1月至12月。受此影響,廣東省1938年度司法統計僅為7月至12月的數據,陽江地方法院僅呈報了7—8月的數據,陽春地方法院呈報了7—12月的數據。1939年度,陽江地方法院受理民事案件642件,受理刑事案件514件;陽春地方法院共受理民事案件70件,受理刑事案件111件[15]。1940年度,陽江地方法院受理民事案件1241件,受理刑事案件892件;陽春地方法院共受理民事案件138件,受理刑事案件127件[16]75-76。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陽江是一等縣,陽春是二等縣。陽江縣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都高于陽春縣,兩地司法機構受理訴訟案的數量呈現了與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的正相關性,兩縣受理司法訴訟案件數在廣東省的位次差異較大。1932年度,陽江縣分庭受理民事案件數位列全省第9位,陽春縣分庭居全省第22位。1936年度,陽江地方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數僅次于廣州、東莞、臺山、汕頭,列全省第5位,而陽春在納入統計的50個地方法院中排在倒數第8位。抗戰時期,廣東一些區域淪陷,全省地方法院受理訴訟案件數量的排位發生較大變化。例如1942年度,民事第一審案件數以興寧地方法院最多,其次是陽江縣。刑事案件數以南雄地方法院最多,其次為曲江縣、陽江縣[2]。可見陽江作為一等縣,該縣地方法院審理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數長期位居廣東前列。
另外,陽江、陽春兩縣地方法院新收民事案件數于1937年度均有明顯增長,1939年度有所回落,1940年度又恢復到較高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不排除統計數據的誤差;另一方面與戰爭帶來的時局動蕩有關。時局動蕩,物價較大波動是誘發租賃類、債務類糾紛的一個重要因素。與之相對的是,刑事案件新收件數保持著平穩態勢。
若將陽江、陽春兩縣地方法院每年受理民、刑事案件的總數進行比較,選取統計中呈報數據完備的年度,例如1937年、1939年和1940年,可發現兩者的差異。盡管這一時期陽江縣人口數約為陽春的2倍,但陽江地方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總數約是陽春的9倍,受理的刑事案件數為陽春的4—7倍。究其原因:其一,陽江縣人民生活儉樸,但是民風彪悍、喜好訴訟。其二,陽江縣瀕臨南海,對外聯系密切。陽春縣四周被大山阻隔,與外界聯系相對較少,民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有滯后性。其三,陽江縣地方法院設置較早,建制相對完善,司法在處理民事糾紛中發揮了較大作用。
三、粵西“兩陽”地區司法機構受理的民事案件類型
司法行政部曾對全國各級法院一審受理民事案件的類型開展過統計。例如1944年度全國各級法院受理民事案件55680件,債之訴訟28150件,物權訴訟17703件,親屬訴訟6799件,繼承訴訟1744件,可知債之訴訟和物權訴訟是主要的兩大類型。債之訴訟類以租賃10552件、借貸6268件、買賣6055件最多;物權訴訟類以所有權9021件、典權5274件較多[17]。其他年份的數據均顯示了上述特點。在司法統計中,司法行政部門對民事訴訟種類有另一種劃分方法,即分為金錢、土地、人事、糧食、建筑物等類,通常可以簡化為人事和財產權兩大類,所謂財產權包括“物權、債權、專用權”等。將1944年度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以第二種方法分類,可知財產權類訴訟是各級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的主要類型,見表3。
根據1940年度廣東省各級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統計,全省訴訟種類以土地為最多,金錢、人事次之。陽江縣以金錢類案件最多,其次是土地類。盡管各訴訟種類占總數的比例,“兩陽”地區和廣東全省有所不同,但是財產權類案件仍然是“兩陽”地區、廣東省乃至全國民事案件的主要類型,見表3。
表3民事一審普通案件終結件數訴訟種類比較(1940年度)[16]75-76
案件終
結件數訴訟類別人事建筑物船舶土地金錢糧食物品證券雜件廣東省1110516226235421027423911442711097陽江790995702294050000陽春86263026148261“兩陽”8761256002554198261
注釋:
①二次革命:又稱討袁之役、癸丑之役、贛寧之役等。1913年3月20日,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會開會前夕,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殺。4月,袁世凱非法簽訂善后大借款,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舉兵討袁,宣布獨立。隨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陳其美、湖南譚延闿、福建許崇智和孫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獨立。7月18日,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布“廣東獨立”。“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起義軍各自為戰,很快被袁軍各個擊破,國民黨對南方7省的控制權全部喪失。9月中旬,持續兩個月的“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黃興等流亡日本。
參考文獻:
[1]畢連芳.中國司法審判制度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1.
[2]歐陽湘.近代廣東司法改革研究——以“法院普設”為中心的歷史考察[D].廣州:中山大學,2006.
[3]歐陽湘.近代中國法院普設研究——以廣東為個案的歷史考察[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4]各省審檢所情形一覽表[J].司法公報(臨時增刊),1915(34).
[5]京外現設各法院一覽表[J].司法公報(臨時增刊),1915(34).
[6]尚其炳屏出法界[N].廣州民國日報,1923-08-01(6).
[7]各屬地方法院之管轄區域[N].廣州民國日報,1928-01-28(3).
[8]各屬法官姓名之調查[N].廣州民國日報,1928-04-26(5).
[9]廣東司法三年計劃書[J].廣東省政府公報,1933(220).
[10]廣東省各地方法院管轄區域表[J].廣東省政府公報,1933(220).
[11]陽江縣監所協進委員會.陽江縣監所協進委員會會議記錄:1948-5-31[A].陽江:陽江市檔案館(X1-A12.5-03).
[12]新設地方法院每月收案標準[J].廣東省政府公報,1933(220).
[13]司法行政部統計室.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度司法統計[M].南京:司法行政部統計室編印,1936.
[14]司法行政部統計室.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度司法統計:下冊[M].南京:司法行政部統計室編印,1938:6.
[15]田奇,湯紅霞.民國時期司法統計資料匯編:19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6.
[16]廣東年鑒編纂委員會.廣東年鑒·司法編[M].廣州: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編譯室發行,1941.
[17]主計處統計局.中華民國統計年鑒[M].南京:中國文化事業公司,1948:398-399.
作者簡介:馬寧(1985—),男,漢族,歷史學博士,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法律史、中國近現代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