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宇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近年來,合肥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城市建設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推進基層10min~15min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成為合肥市近期建設的重點。但是,作者在對合肥市海恒社區進行調研中發現,已建成的成熟地區明顯缺乏基層公共服務設施。而在補充設施的過程中,通過查漏補缺,充分利用閑置用地、閑置建筑,已成為主要的建設路徑。
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興建以來,已由起步探索階段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當前,該開發區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公共需求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開發區產業持續升級、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總量規模不足,難以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基層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失衡,開發區在數量、質量上都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在開發區轉型階段的過程中,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供需矛盾已成為“新常態”。
為做好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供給,合肥經開區對城市新區和已建成區采取兩種規劃布局模式。針對城市新區,特別是該開發區南部區域,未建和在建的居住項目居多,建設用地預留充足。規劃提前布局,新建街道、社區兩級鄰里中心,高標準預留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針對已建成區,建設相對成熟,但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短缺,需要進行查漏補缺,利用現有建筑、現有用地,進行空間共享,功能置換,精準布局,補充居民最需要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
合肥市海恒社區位于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合肥經開區),是合肥市近年快速發展的典范區域,是城市建成成熟區域。海恒社區轄6個社居委,總面積為16km2,規劃總人口17.6萬人。社區人口構成包括城市居民、學生與產業工人,居住空間集中分布在南艷湖周邊,工業企業分布在外圍區域。社區對海恒社區街道、社區兩級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差缺補漏、精準布局,有效地彌補了該社區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短缺。
劃分生活圈,主要是為了設施均等布局。海恒社區針對服務人口1~3萬人,服務半徑500m,設施服務10min生活圈。首先,鼓勵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布置,形成社區公共活動中心,占地面積宜為1.2~1.5hm2。其次,結合社區公共活動中心,宜布置一處不小于400m2的綠地或廣場。最后,根據人口分布與服務半徑,將海恒社區劃分為7個社區服務圈,每個服務圈對應1~3萬人,服務半徑500m。
海恒社區在經歷過一輪社居委管轄范圍調整后,原有的部分社區用房因距離過遠過偏,已無法繼續承擔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功能。此類社區用房多位于居住小區內部,對外交通多不方便,未來很難通過招商來發揮社區服務功能。此類設施需要政府進行兜底,提前謀劃,計算好設施規模和空間面積。海恒社區經過梳理,最終新建設施3項,新增用地約1.87hm2,合建設施建筑面積共18900㎡;設施功能置換6項,建筑面積7400㎡;設施共享類5項,以居住配套社區用房、室外文體設施為主。具體的建設模式有以下四種。
3.3.1 摸清家底,盤活閑置用地
充分利用建成區內的閑置用地,精準選址新建社區服務設施。以海恒社區內的習友社區為例,現有1處社居委工作站、1處文化活動站、1處衛生服務站、1處養老服務站。以上設施均存在標準、規模不足、交通不便等問題(見表1)。在摸清家底后,對標合肥市街道社區兩級黨群服務中心規劃建設標準,針對15min生活圈內的設施建設標準,逐項梳理需要規劃增補的設施與規模。
習友社區采取盤活閑置用地的路徑,新建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新建的1處綜合社區服務站位于該社區內海爾公寓東側,現在為閑置用地,用地面積約0.67km2。通過對用地的梳理,習友社區在此處閑置用地內擬新建一處建筑面積6900㎡的社區建筑,高標準建設管理服務、文體活動、室外體育、衛生服務、養老服務、菜市場、社區書店、可再生資源回收、社區助餐、便民藥店等設施。該社區服務站位于習友社區的中心,臨近居住人口密集區,選址位置能夠最大程度地為社區居民服務。

圖1 利用閑置用地建設新增社區服務站

習友社區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現狀及查漏補缺一覽表 表1
3.3.2 差缺補漏,盤活閑置用房
用地緊缺區域,做好查缺補漏工作,充分盤活閑置用房,精準補充社區服務設施。以海恒社區內的耕云社區為例,該社區內以工業廠房、高密度住宅為主,用地建設已全部完成。經過設施現狀梳理,該社區內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在缺少用地的情況下,通過盤活閑置用房,利用社區國資閑置空間、社區配套閑置空間,將各類設施分散布置到各類閑置空間內,最終完成補充設施。一是利用該社區內一處現有國資產權的門面房,改建社區服務站,既能方便社區居民辦事服務,又能完成閑置空間的處理。二是利用現狀的社區配套用房,重新整理內部空間,新增菜市場、社區助餐等社區居民最緊缺的設施。

圖2 利用閑置國資用房改建社區服務站

圖3 利用閑置社區用房改建菜市場
3.3.3 創新模式,設施共享共建
在充分利用了閑置用地、閑置建筑的情況下,還有部分區域存在公共服務設施的盲區。此類情況,需要積極與房地產開發相聯系,通過政策優惠等路徑,引入房地產配建的社區用房,用作公用的社區服務用房。如海恒社區內的福祿園社區,充分利用加僑房地產的社區用房,用作社區管理、文體活動、衛生服務、社區助餐等功能。
對于利用閑置用地新建設施,首先要確認用地權屬,開發區管委會牽頭組織聯席會,建設發展局、社區管委會、管理公司等相關部門參加,核定選址用地的權屬,協調項目前期工作。場地條件調查,對選址場地周邊現狀、場地內部現狀進行摸底調查。方案設計階段,確定設計單位,展開方案設計工作。
針對閑置用房,首先要做到空間權屬調查,開發區管委會牽頭組織聯席會,建設發展局、社區管委會、管理公司等相關部門參加,核定場地空間的權屬,協調作為設施配套。通過場地條件調查,現場查勘場地的規模、結構、設備等相關條件。改造裝飾階段,根據功能需求,適度對場地進行改造利用,以做到精準落實空間。
①通過拓展與共享空間的聯系通道,積極與相關房地產企業、公司對接方案設計,預留足夠社區功能。
②加強制定設施共享的管理制度、相關政策。學習國內先進城市先發經驗,盡快制定設施共享的優惠政策與管理制度,學習合肥街道空間共享模式。
綜上所述,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是為居民創造良好生活條件的重要舉措,在進行規劃布局時,最關鍵的就是要以居民的實際生活需求作為導向,也就是人本思想。與此同時,在規劃時還要注重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職能,使居民真正受益。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關注民生問題,切實為人民群眾謀取福利,保證民眾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