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嵐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320)
佛山是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有豐富的書院文化資源。在時空視野下對佛山書院進行研究,比僅研究現存書院能更系統地將佛山書院相關史料和文化遺產串聯起來,還原佛山的書院文化整體面貌。為深入發掘佛山書院文化精神價值和歷史資源,探討保護與活化利用途徑,實現佛山高質量文化導向型名城的建設目標提供支持。文章研究的時間范圍是宋代至今。空間范圍以現佛山市所轄范圍為準。
佛山自古以來重學興教之風濃厚。據《廣東書院制度》載,宋代廣東有方志可查的書院共26所,其中佛山占6所。元代佛山書院發展緩慢。明代,佛山理學發展與書院興建互為表里,書院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西樵山上創建了大量書院,其中湛若水創建的大科書院和云谷書院、方獻夫創建的石泉書院、霍韜創建的四峰書院最為著名,被稱為西樵山四大書院。這些書院成為士大夫們重要的講游之所,西樵山也獲得了“理學名山”的美譽。清代,佛山興建書院數量頗多。但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滲入,書院逐漸官學化,發展成培養士子參加科舉的場所。1898年,清政府頒布《清帝諭各省府廳州縣改書院設學校》通令。至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全國各級書院逐漸被新式學堂所取代[1]。佛山的書院也多數改為了新式學堂、祠堂或作它用,也有一些則關閉毀廢。
佛山現存的傳統書院建筑較少,多為清代、民國遺構,難以真正反映出佛山書院的歷史規模和文化氛圍。現存書院除改建為現代學校外,也有部分改為承擔展覽館、博物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文化研究院等功能。改建為現代學校的代表書院有佛山書院、容山書院等。佛山書院于清嘉慶七年(1802年)設立,1956年更名為佛山市第三中學初中部。容山書院建于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是當時廣東四大書院之一,現名為“容山中學”。蓮峰書院是現存保留較為完好的書院代表,書院建筑組群由山門、香亭、正殿及奎星樓等組成,現作為石灣展覽館使用。南海西樵山三湖書院是留有部分遺存并復建的書院代表,保有林則徐“三湖書院”題匾,現為嶺南文化研究院。僅剩遺址的書院代表有四峰書院等。
佛山當代新建書院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各級學校探討繼承傳統書院優秀教育模式而重新建設的校內建筑。當代大學的“書院制”力圖恢復傳統書院導師與學生同住的學習環境,加強師生的交往,融入傳統書院德業兼修、教學相長等優良傳統。如廣東財經大學在山水校區建設的有為書院,就是對學生住宿進行書院制改革的嘗試。第二種是依托傳統書院影響建立的新書院。如佛山南海區西樵山書院等。此類書院主要功能是文化傳播、學術交流與文創項目運營等。三是社會上以書院名目設立的文化教育機構,主要功能是傳統藝能培訓等。

佛山各區代表書院列表
佛山書院的時空分布體現出了不平衡的特點。相比于聚集向政治與經濟的中心,佛山書院的選址更表現出離散狀態,且官學和私學的選址位置呈現出對立性。書院建立時間和地點呈現出小范圍集中性。書院選址與祠堂和寺廟選址顯現出重合性與關聯性。
這種分布特點形成的原因大體可歸納為三種:一是與學術傳播和名人影響相關。佛山書院集中興建的時間、地點與理學流派的活躍范圍與時間呈現關聯性。如西樵山四書院皆是在正德至嘉靖年間所創立。授課內容都以理學為主,其中云谷、大科宗白沙之學,石泉則宗陽明之學,而四峰也以白沙之學為主[2]。書院建設以祭祀先賢為伊始,以托庇于先賢而存續。其選址地點、知名度與存續都受到相關代表人物的影響,體現出以人物為中心的特點。二是受政策和資金的影響。歷代佛山書院興廢都受到朝廷政策的影響,興建、停滯和廢毀時間與之呈對應關系。官立書院因有官方資金的穩定支持,存續時間較長,位置較靠近政治中心。書院經費來源有不定期的捐助、也有較穩定的祭田、商鋪及寺廟收入。如豐寧寺的收入亦歸屬蓮峰書院所有。收入的不穩定使私立書院存續時間較短,選址一定程度上要考慮資金來源。三是受佛教文化影響。從佛山,禪城等地名和各區現存的眾多寺院文化遺產即可看出佛教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深厚。因此,佛山書院選址除受傳統道家、儒家思想影響外,更受到佛教“禪林講學”“擇勝而處”環境觀的影響。使得佛山書院出現依山傍水毗鄰佛寺而建的現象。
從佛山書院的選址聚集性及周邊環境空間分析來看,書院往往不是孤立存在,周邊常有相關的教育建筑、祠堂、寺廟等。從學派、人物等線索上發掘還能關聯其他的建筑與文化遺產。因此,在保護與活化時僅局限于單體建筑的做法,難以還原佛山書院整體規模與震撼力。應在空間視野下聯系起佛山書院的發展脈絡,聯動區域建設,形成文化名片。
佛山傳統書院的選址常在秀美的山水環境之中,對佛山書院的保護與活化也應囊括相關的景觀環境、自然遺產及山水格局等。例如“湛子講學巖”“仰辰臺”石刻等景觀,和書院一樣都是西樵山重要的理學文化資源。需從西樵山整體規劃策略入手,探討如何加強相關遺產的聯系性,形成濃厚文化氛圍,塑造“天下西樵”新形象。
對佛山現存的書院建筑應采取保護與修復措施。書院實體建筑的修復不僅是恢復建筑外觀,也要還原文化場景的氛圍。盡量保持其建筑實體原真性的同時,活化延續書院的內在精神,并使其文化影響向周邊輻射。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也可以引入合理業態,推進部分書院復原重建工作。同時,也應重視書院數字化復原與活化探討。應在時空視野引導下盡快完成現存書院及已損毀書院相關資料的數字轉譯、地理信息整合、三維重構及虛擬活化研究。對這些書院的數字化復原與三維重構,提供了在不損壞、不依賴實體建筑情況下進行活化實驗的可能,也有利于佛山書院的資料保留和文化傳播。數字技術傳播速度的快捷程度使文化傳播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傳遍世界,還可以將文化遺產傳播的內容從表面化、模式化、邊緣化向深度推廣[3]。在數字可視化技術的支持下,無法實體復原的佛山書院及周邊景觀環境可以虛擬復原的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