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軒



滔滔黃河連山入海,浩蕩東來,在廣袤的中原大地盡情鋪陳,激揚起中華文明的碧浪金波。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河南農業大學自誕生起就傳承了黃河厚重恢宏的氣象與情懷,在120年的風雨歷程中,高擎厚生豐民、弘農愛國的理想,一路追光!
文明之光
20世紀初,風雨飄搖的中國,渴盼著救亡圖存、文明進步的曙光。
1902年,河南巡撫錫良、學政林開謨在省府開封創辦河南大學堂,種下了河南近現代高等教育的第一顆種子,萌生著古老河南走向現代的春天。
生于毫末、發于壬寅的河南大學堂如同一粒火種,點燃了中原大地上的現代文明之火。河南大學堂先后更名為河南高等學堂、河南高等學校,培養出秉志、胡汝麟、時經訓、傅銅、張鴻烈等眾多學貫中西、勇擔家國之責的時代先鋒。
1912年,懷著“河南農業不求改良,無以植工商之基礎,即難與世界列國相競爭”的信念,河南高等學校改辦為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河南高等農業教育的百年歷史自此發軔。
“中州將來農業之發達不卜可知矣!”《時事豫報》110年前發出的這句感慨成為歷史最好的證言。
1913年年初,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開始招生。招收預科生農林各一班,共160人。1914年,農專遷校于開封東南隅的繁塔寺明道書院。中國北宋建筑繁塔和西式校門校舍相映成趣,成為農專中西合璧的歷史見證。1927年,三校合并組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后改名為河南中山大學,1930年,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
“一人衣食不足都是農科的不盡職。”時任農科主任王陵南的鏗鏘誓言,成為一代代農大人勇毅的擔當。
涂治、李先聞、趙連芳、黃以仁、王鳴岐、許振英、郝象吾、彭謙、李達才、林渭訪、陳振鐸,他們中有許多人在當時已經頗負盛名,也有許多人后來成為學界泰斗。
七七事變后,日寇鐵蹄踏進中原,學校被迫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流亡辦學。生死存亡之際,舉步維艱之中,教學科研耕耘不輟,傳薪繼火唯我先賢!
農學院師生用生命守護和賡續河南高等農業教育的血脈,以全國綜合評估第四名的佳績挺立于戰火硝煙。
新中國成立,天地煥然一新。1952年,在教育部全國院系調整的時代大潮中,河南農學院獨立建院,啟幕新篇。
1957年,學校搬遷鄭州;1971年,響應號召,遷往許昌農村?!懊河蜔粝掠瞬牛镩g地頭搞科研”,這就是農大人在逆境中的精神寫照;1980年,學校重返鄭州辦學;1984年,河南農學院更名為河南農業大學。
進入新世紀,學校發展日新月異,先后成為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河南省“雙一流”創建高校。
2009年11月10日,成為全國第一所農業部與地方省政府合作共建省屬農業高校;2012年11月,成為國家林業局與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2020年11月,入選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建設高校;2021年9月,入選河南省“雙一流”建設工程高校;2022年5月,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河南省科技創新委員會會議,明確支持河南農業大學創建“雙一流”高校。
信仰之光
立德樹人,育萬千桃李。
河南農業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一流黨建引領一流大學建設,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大力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啟智潤心,培根鑄魂,人才培養桃李芬芳、碩果壓枝,一批批德才兼備的農大人,奉獻四海,建功八方。
全國就業50強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等榮譽撲面而來。
“我就要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1959屆畢業生段學愚,畢業時連寫三封請戰書,從中原腹地來到條件惡劣的北國,60多年戰天斗地,成為內蒙古農業科技排頭兵。
1984屆畢業生吳孔明,長期從事棉鈴蟲等重大農業害蟲生物學、監測預警與控制技術的研究工作,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1年10月,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89屆畢業生秦英林,放棄公職下海養豬,從22頭養到4026.3萬頭,成就了養豬神話。
80后博士呂偉增,投身蓮藕扶貧十數載,被農戶們親切地稱為“泥坑博士”。
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00后”學子魏成雨7個小時營救出32名被困群眾,英雄壯舉書寫著青年人的時代擔當。
此時此刻,還有更多農大人,若長夜繁星,輝耀天地。
科教之光
根植中原沃土,堅持頂天立地。
學校以農立心,做大做強優勢特色學科,錨定主要糧食作物和農業關鍵技術開展攻堅克難。
以吳紹骙、陳偉程、郭天財、陳彥惠、王道文、湯繼華等為代表的一代代農大人,奠基河南小麥玉米育種科研,開創我國農作物南繁北育先河,引領河南小麥產量三次大跨越,助推糧食總產從1949年的142億斤增產至如今的超1300億斤,打造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河南名片”,讓腳下的這片土地成為真正的“中原糧倉”“國人廚房”“世界餐桌”。
以張改平、王澤霖、康相濤、張龍現為代表的一代代農大人,創立免疫試紙快速檢測技術體系,打破禽用疫苗國外壟斷,建立地方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為破解我國畜牧業“卡脖子”問題,實現產業振興,提供了科技創新支撐。
堅志而勇為,載道以日新。隨著人才廣聚,學科拓展,農大專家學者在各自領域蹊徑獨辟,一項項成果次第花開。蔣建平,為新中國推廣優質泡桐2.1億株;張百良,成為高等教育農村能源學科奠基人;韓錦鋒,我國現代煙草高等教育奠基人;中原學者范國強,攻克泡桐“癌癥”;長江學者馬恒運,成為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
“涉農高校師生的根在基層,魂在農村?!鞭r大人心里始終裝著中原父老,在服務“三農”的光榮事業中殫精竭慮、鞠躬盡瘁。鄭祥義為了民權縣蘋果產業,獻出寶貴生命;魏克循退而不休,服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張紹文一生致力于蔬菜研究和推廣,成為名副其實的河南蔬菜之父;高致明長期扎根豫西山區推廣中藥材,八百里伏牛山上點土成金。
“群眾的難題就是我們的科研課題!”專家教授們經年累月為農民紓困解惑,成為百姓心中的“助農天團”。在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役中,河南農業大學榮獲“河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夢想之光
進入新時代,揚帆再出發。
今日農大,以“聚焦農、小綜合、大特色、創一流”的發展思路,深耕中原沃野;“三校區五基地”橫跨鄭州、許昌、新鄉、信陽、海南,筑基巍巍學府。
今日農大,學科建設激活新引擎。
學校設有農、工、理、經、管、法、文、醫、教、藝10大學科門類,作物學、獸醫學入選河南省“雙一流”建設工程,4個學科群入選河南省特色骨干學科,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19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
今日農大,科學研究勇攀新高地。
180多個科研平臺、200多位高層次人才、569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65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助推河南農大走向農業科技創新最前沿。其中,國家級和國際研發平臺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9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的橫空出世,為河南農業大學科技創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世界上二倍體糧食作物中最復雜的黑麥基因組的高質量精細物理圖譜繪出來了,全球首個花生三維基因組圖譜繪出來了,3分鐘可檢測新冠病毒的快速檢測試紙出來了,高效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出來了,地方雞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立起來了,泡桐“癌癥”攻克了,小麥、玉米、水稻、花生、泡桐、核桃、山茱萸、蛋雞、西瓜、黃瓜、辣椒、西紅柿……92個動植物新品種通過審定了,一只小小的黑水虻身價千萬,一粒山桐子換來5億元研發經費。
今日農大,與世界接軌,向全球出發,視野更加開闊,步履更加從容。
學校先后承辦“中國—中亞五國養殖與動物疫病防控國際合作高端論壇”“‘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高峰論壇”等活動,河南農業大學在世界放大“農大音量”。
薪火相傳雙甲子,弘農愛國創一流。
“扎根沃土,厚生豐民,中國要有最好的農業大學!”
“河南農大既出技術,又出人才。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寫在了糧食豐產上?!?/p>
“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也是河南的一張王牌,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河南農大、河南農業的肯定和期許,更是億萬中原父老的質樸心聲。
躬逢偉大時代,逐夢星辰大海。朝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光輝前景,新時代的農大人正踔厲奮發、追光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