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乾麗 羅曉嵐 陳曦 徐瑩瑤
摘 要:四川宜賓農業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濃厚,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本文以宜賓作為實證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宜賓鄉村旅游發展現狀,提出增強農文旅資源融合、完善文旅設施、培育文旅專業化人才等策略,以期促進宜賓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旅游;文旅融合;宜賓
近年來,國家大力促進鄉村經濟提升,“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文化和旅游要加快融合、相互促進,堅持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培育文旅融合業態新模式。“農文旅”產業融合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加快落實國家“三農”政策,大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一、宜賓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資源基礎
農業資源和文化資源是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宜賓地理氣候獨特、農業資源富集,資源稟賦優良,孕育了“世界名酒五糧液”,現代釀酒專用糧基地達102萬畝。竹林基地達328萬畝、現代茶園基地達119萬畝、現代桑園面積達50萬畝、油樟林面積達47萬畝、現代晚熟柑橘基地達45萬畝,酒、竹、茶等產業規模和數量在四川省處于領先地位,是宜賓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
宜賓文化底蘊濃厚,獨特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大力發展的基礎。宜賓市共查明文化類資源8萬余項,以李莊古鎮、南廣古鎮、橫江古鎮、龍華古鎮為主的沿江古鎮區,朱德舊居,趙一曼、李碩勛、余澤鴻、陽翰笙、鄭佑之等革命烈士故居,國立劇專江安紀念館、紅軍長征遺跡等紅色文化,苗族蠟染、江安竹簧、南溪豆腐干、宜賓面塑等傳統工藝文化資源都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二、宜賓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旅資源融合度不高
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作為一種新興產業發展形式,落腳點是挖掘鄉村特色文化元素,在文化資源開發和保護中進行創新,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最終形成新的產業發展模式。
目前,宜賓鄉村旅游以開展觀光、采摘等旅游活動為主,文化資源的開發深度不夠,銷售紀念品、玩具、文化產品展覽等成為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的主要表現形式,地域文化與鄉村旅游項目之間缺少合作互動,缺乏整體規劃和指導,具有地域特色的創新型文化旅游產品較少,難以實現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的充分融合,導致產業融合聯動發展不足。
(二)文旅特色設施不足
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和根脈,是游客最深刻的記憶內容。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要求基礎配套設施既能滿足基本旅游需求,更要體現文化特色。宜賓部分農村依托鄉村振興政策和距離市區較近的優勢,開設農家樂,打造水果采摘基地,鄉村旅游發展形勢良好。但文旅要素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規劃建設不完善,旅游要素沒有充分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基礎旅游設施不完善,缺少特色旅游交通專線。沒有充分利用夜間文化經濟產業吸引游客,難以滿足游客過夜需求,導致游客停留時間短、旅游收入低。
(三)文旅融合專業人才缺乏
宜賓鄉村旅游規劃建設、市場營銷、產品開發、經營管理等復合型人才缺乏,創新研發能力較弱,部分鄉村旅游景點缺乏創新性。近兩年,宜賓投入大量資金加大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但由于參與旅游活動的大部分是當地居民,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弱,導致出現經營困難、無法維系的窘況。對宜賓而言,需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引進高精尖的技術人才,吸引年輕的返鄉人才、復合型的管理人才來保障與支撐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三、宜賓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策略
(一)增強農文旅資源多維度融合
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要深挖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符號,將風土民俗、傳統技藝、歷史文化等融入旅游產品與服務,與鄉村旅游發展深度融合,塑造特色鄉土文化景觀,形成文化產品體系,打造鄉村文化旅游新形式,提升宜賓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
深入加工紅色文化、酒文化、僰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景觀、娛樂項目等,增加鄉村文化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在基礎設施、景區民宿、旅游產品上打造苗彝僰少數民族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符號。建設村史館、民俗館、非遺展示館等,打造沉浸式鄉土文化體驗,讓游客深刻感悟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思想觀念等,強化對當地文化的認同。
(二)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基礎配套設施是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旅游接待、娛樂和購物設施等是決定旅游體驗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旅游基礎設施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可以帶給游客不同的文化體驗。要在道路標識、旅游景區公路指引標識、導引圖等交通設施建設中加入地區獨特的文化元素,增設特色旅游交通設施,如苗族蠟染彩色公路、竹產品網紅指引牌等。打造特色旅游公交路線,在公交車、站臺等設施中融入文化元素,如增設網紅公交車、酒瓶型打卡站臺等微景觀。
此外,要促進夜間經濟發展吸引游客留宿。通過開展鄉村特色民俗體驗活動,如:學習江安竹雕、唱石城山牛牛燈、體驗屏山彝族火把節、感受大壩高裝等,吸引游客食宿在當地,深入體驗和感受特色文化。
(三)大力培育文旅專業化人才
宜賓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增強鄉村文旅人才力量。加強與大學城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合作,聯合培養農旅融合專業人才,提供鄉村旅游實習崗位,積極探索校地在學習、培訓、科研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培養文旅融合專業化人才。
加強文旅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出臺鄉村旅游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引進具備文化知識、旅游技能、管理能力的文旅復合型人才。通過優惠政策吸納當地青年人返鄉就業,對本地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定期開展文旅融合發展培訓,提升從業人員文旅融合、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經營方面的專業知識,發揮其積極參與鄉村文旅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賦予了鄉村旅游新的活力,為宜賓鄉村旅游發展帶來重大契機。要搶抓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先機,增強農文旅資源多維度融合,在基礎設施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大力培育文旅專業化人才,打造文旅融合發展品牌,各方力量共同發力建設,不斷在產業、人才、文化等方面補齊短板,提升宜賓鄉村旅游發展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Z].文旅產業發〔2022〕33號.2022-03-21.
[2]楊莊.民族村寨的紅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實踐研究[D].湖北民族大學, 2021.
[3]張韻蓉.文旅融合背景下云和縣鄉村文化遺產旅游活化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1.
[4]張州.鄉村文化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J].學理論,2018(10):185-187.
[5]張業梅,李鵬舉.鄉村振興戰略下宜賓市農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9):234-237.
[6]曹莉麗.金華市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鄉村科技,2019(05):36-37.
基金項目:宜賓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宜賓鄉村旅游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bzysc20-49)
(作者肖乾麗系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碩士,研究方向:鄉村旅游、社區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