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摘? 要:習近平法治思想能夠綜合體現新時代法治思想的創新價值,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的理論力量。將人民作為發展核心,貫穿在法治社會的建設過程中,將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利益,真正實現為人民服務。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特征也就代表此類內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重要理念,更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性要求。文章主要分析習近平法治思想,并以人民性特征為主要分析要點,為未來階段的法治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時代法治思想;人民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0.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5-0025-04
一、人民性思想的內涵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成果,其思想中的人民性特征體現了法治思想的根本價值[1]。探究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邏輯來源,根據其思想內涵,探究對人民利益發展的推動作用。為了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發展要求,要采用完善的管理機制,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價值。
(一)實現人民利益的價值
我國執政黨的一切行為都符合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意義,也以此為工作標準開展整體性工作。為了做好黨員的監督工作,要采取嚴格的管理態度,時刻做好執政方針的監察工作,提醒所有黨員保持警惕心態。習近平法治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有根本一致性,在發展過程中的核心都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為本”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理念。習近平總書記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在執政政策中,也體現了人民發展目標的根本理念。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從根本上體現了人民利益。
(二)強調我國執政黨的性質
我國執政黨的性質和人民性從理論上分析不屬于同一范疇,但習近平總書記對時代發展有極強的洞察力,將二者進行了巧妙聯系,他認為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發展角度進行思考,可以分析執政黨性質和人民性的共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化基礎,以及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關系。他認為,二者是一個統一體系,相互融合,共同發展,不能用片面的眼光看待,也不能從單一角度進行研究。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根基是人民群眾,共產黨來自人民,也真真切切地為人民服務。要鞏固好我國政黨的發展基礎,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三)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
習近平總書記的執政觀念體現了人民性,這既是當今時代的發展意義,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從人民立場想問題,要采用問題導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發展依據,探究出的符合我國現代發展要求的戰略性方針[2]。他的治國理念,符合人民群眾的發展立場,幫助中國走向世界,幫助中國更加強大。他將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進行了拓展延伸,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價值。從人民立場出發,將“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貫穿在執政工作中,讓人民成為資本資源的管理者,有效消除兩極分化,有效開展扶貧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性的溯源
(一)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人民的價值。從唯物史觀進行分析可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締造者,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體現了重要的作用,也體現了基礎功能[3]。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經典著作中并沒有針對這一理論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也沒有進行法治方面的概括研究,法治的有關理論散落在一系列的著作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是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針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揭示了法律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也就是說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民主和人權的發展關系,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影響。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自始至終都是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核心要求,從人民的立場進行思考,認為法律只有成為展現人民意志的有效途徑,才能維護人民的根本意愿,也能說明法律創建的實際價值。法學思想的根本性質和主要目的是為人民服務,要求以人為本,也要求維護社會群眾的最大化利益。這體現了法學思想中的民主性與人民性,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進展提供了理論基礎,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性的根本來源和理論依據。
(二)邏輯聯系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思想,既有社會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理論依據,也存在于共產黨締造者的法治建設思想理論中。毛澤東作為我國的共產黨領袖,根據國家建設初期的發展狀態,開創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體系,創造了具有中國發展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法律是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決定的,也是人民在發展中根據自我需要自行選擇的。毛澤東法治思想的產生是為了維護革命成果,促進生產力的提升。同樣是將人民放在社會發展的主要地位,將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立法的。在制定憲法的過程中,他強調憲法的獨立地位,也強調人民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認為法律的存在是為人民服務。之后鄧小平提出了新的改革方針,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體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國家領導人對法律建設的認知也產生了新的變化。鄧小平同志主張將社會主義民主社會與法治建設有機結合,提升法治社會的工作效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做主,實現依法治國,這體現了法治建設的實際含義,這是江澤民提出的依法治國方針。胡錦濤強調“以人為本”,指出實現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要從人民立場進行思考,要求法制建設符合人民的真實需求。順應時代發展規律,結合我國現實情況,以頗具人道主義精神的人文關懷,進行公平執法。在新的發展時期,法制建設的重要作用也體現在社會體系的改革過程中。要堅持黨和國家的領導,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實現更為全面的立法完善工作,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進行執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了歷屆領導人的法治建設思想,進一步深化了人民性在法治建設中的實際體現,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一以貫之,在我國領導人的管理政策中都得以落實,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合理的證實,體現了我國人民和政府孜孜不倦的上進精神。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體現
(一)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合理的立法機制
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法治社會有了新的認識,也有了新的想法。習近平總書記的法治思想強調將有法可依轉換為科學立法,這是一種新的思想突破[4],主要以憲法的核心理念為發展中心,堅持不斷探索的工作導向,提升社會全體的參與性,也實現立法機制的合理建設,發揮立法機制的監管作用,體現人民群眾在立法機制中的重要地位,確保相關工作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幸福感,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立法機制變得更加合理。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內容極為豐富,涉及面廣,為我國法律規定了基本框架,也進行政治經濟方面的制度管理,明確了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義務和權利,給予人民法律地位的保障。將憲法作為根本依據,制定其他法律也就是以憲法為根本大法,進行其他立法工作的調整。這個過程中,要積極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做好各方面的立法監管,從人民角度進行思考,從根本上落實科學的立法工作,滿足人民的發展需要。
馬克思主義提出法律是上層建筑,其發展根本是經濟基礎。法律的發展情況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立法層面,針對一些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需要有效開展立法工作,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立法機關的工作效率還有待提升,是我國立法機關在實踐工作中的不足之處。為了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法律的規范化調整,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就要建立完善的立法機制,體現法律在社會發展中的監管作用。除此之外,堅持民主立法的法律發展體系,將民主立法作為人民意愿的實際體現,提升社會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拓寬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渠道。集中人民力量,進行有效管理,提升科學立法的應用效率,滿足立法要求,集中體現民意。完善我國的法律監管體系,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體現,也是科學立法的根本意義。
(二)積極推進依法治國,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國家提出了新的發展方針,我國人民也對建設過程中的中國有了新的期待。為了滿足人民的美好期待,要積極推進依法治國,嚴格執法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如果無法按照執法標準進行相關工作,那么法律的意義就不復存在,制定再完善的法律體系也無法進行有效監管。采用嚴格的執法體系,執法相關人員要認識到自身的工作職責,避免敷衍行事,做好執法工作和立法工作的有效銜接,采取公正的態度對待相關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實現文明執法、嚴格執法和公正執法,才能體現現代化執法的價值。
嚴格執法體現的是執法行為的必要性。工作人員要時刻提醒自己嚴格執法的重要性,用正確的認知,嚴格按照相關工序開展執法工作。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等問題都不利于我國的憲法建設。
要積極推進依法治國,將依法治國作為國家建設的法治目標。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也體現了依法治國的根本原則,展現了文明執法的重要性。相關部門應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避免出現暴力執法問題,將文明執法貫徹到底,尊重人民的合法地位,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公正司法,滿足人民的合理期望
司法體系在發展應用的過程中,其公正性體現了我國法律應用的具體特點。公正司法,目的是讓社會群眾在司法案件的進展過程中,認識到國家法律的公平意義。只有讓社會群眾親眼所見,親身體會,才能讓社會群眾認同法律。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每位社會公民的期待,也是國家在法治建設過程中的建設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執政為民的核心是司法為民[5]。強化司法工作的公開性,實現司法為民,滿足人民的合法期望。維護社會發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公正司法的重要體現,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體現。
公正司法的首要原則是堅持司法為民。以人民利益為第一原則,要求守護社會群眾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要正確對待人民的司法求助,站在民眾角度考慮民眾需求,維護司法工作的公正性,認真對待群眾的各項反饋,在合理的工作范圍內,盡最大可能幫助群眾,給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如果司法工作無法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就無法體現我國法治社會的實際建設價值。司法要發揮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作用,讓人民對法治建設產生信任,認同法律建設,這也是現代社會對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公正司法也要做好相關體制的改革創新,這是重要的相關工作,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實際意義。從國家司法體制的發展進程來看,需要進行司法體制的深化改革,提升司法機關的公開性和公正性。社會發展過程中,維護公平公正的管理秩序,極為重要。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做好不同階段的實踐工作,完善司法保障體制,采用合理的司法權力管理體系。這些工作措施都對司法機關的合理運轉有重要影響,也能有效解決司法機關的矛盾問題。在實際應用中,西安市將一些城市列為試點城市,之后逐步推廣,實現了有效的體制完善。
(四)普及法律教育,提升群眾的參與積極性
全面依法治國是當前階段的重要發展理論,這既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這是每個中國公民需要牢牢記在心頭的重要事項。法律受到人民的認可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也才能發揮應有的權威作用和震懾作用。人民群眾要從心底接受法律,學習法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合法行為,讓法律成為自身的保障。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要將法制教育列入國民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各個層面的法制教育工作。各級政府和各類學校集中社會力量,加大社會法治教育的工作力度,通過法制教育有效普及法律的相關內容,采取多樣化的宣傳模式,讓廣大群眾有更多接受法制教育的機會,幫助群眾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治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質的根本方式,也是幫助人民群眾知法懂法的主要途徑。社會發展的背景不同,不同公民的個人素質和受教育程度都不一致,很難保證法制教育的統一化管理,也很難保證他們能有效接受法制教育的相關內容。為了提升法制教育質量,要進行長久而穩定的輸入教育,根據公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規律進行持續教育,有效提升公民的規則意識,讓他們認識到法治社會的重要意義。在完善法制教育體系的同時,也要做好法制監管工作,實現有效的道德約束和法律監管。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將法制政策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對公民實行更好的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公民將法律作為武器,維護自身利益。這對社會發展有良好的約束作用,能夠有效規避社會發展中的各類風險,引導人民成為知法守法的合法公民,從內心認識到法律監管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
四、結語
綜上所述,習近平的法治思想涵蓋了民族復興過程中的各項工作,其人民性體現了以人民為主的根本性理念,能夠有效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問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探究執政理念對國家發展的影響。習近平的法治思想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深入人民群眾,認真傾聽人民群眾的內心感受,根據群眾的發展需要,在立法機制、執法工作和司法工作中都投入了大量精力,體現了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至高地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也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型目標,滿足我國人民的發展需求,為人民帶來更多幸福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 王晨.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 譜寫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新篇章[J]. 中國法學,2021(01):5-10.
[2]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 大力推進新時代法治公安建設[J]. 人民公安,2021(01):1.
[3] 公丕祥. 習近平法治思想: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理論產物[J]. 法學論壇,2021,36(01):5-12.
[4] 李光明. 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 切實履行好新時代政法工作職責使命[N]. 法治日報,2021-01-09(02).
[5] 王香平. 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譜寫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新篇章[J]. 新湘評論,2021(01):40-43.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