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東 王夢娜
摘要:習近平強調的“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等一系列關于“全過程”育人的重要論述,表現出了鮮明的目的性、整體性、針對性等特征。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給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價值引領和基本遵循,它昭示在時代新人培育過程中,高校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的職業觀,學生要堅守“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成才觀。
關鍵詞:全過程育人;內涵;特征;價值
中圖分類號:D64;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22)03008408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有過許多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立足中國高校實際,從社會發展需要和教育對象的自身特點出發,強調把高校人才教育培養內容及質量規格的具體要求,或“內化”、或“貫穿”、或“融入”、或“納入”到“學校教育全過程”“教書育人全過程”“教育教學全過程”“人才培養全過程”。認真學習和研究習近平關于“全過程”育人的重要論述,對于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形成更高水平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落實好“四為”方針①的根本要求,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的核心內涵
(一)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大學的使命和職能中,人才培養始終是根本。習近平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1]
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要求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立德樹人而展開。特別是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要突出立德樹人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定。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諸方面,在這些方面都要緊緊把握住立德樹人這一核心要義來規劃設計和建設。
首先,學科體系建設。學科是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標志。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可以支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高校要立足學科建設實際,特別要發揮好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構筑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不斷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養成學生科學思維習慣,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其次,教學體系建設。課程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和具體路徑,它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要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德育必須貫穿學生學習始終,貫穿學校工作各方面、各環節。同時,學校的其他課程,無論是什么類型和性質,所有課程的建設都要與思政課建設協同進行,充分發揮課程教學的協同育人效果。
再次,教材體系建設。教材建設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編好選好教材直接關系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就教材建設提出了要求。2020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時,殷切期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2]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強調:“教材建設要加強政治把關。政治上把握不對、不到位的教材,要一票否決。”[3]352因此,在教材體系建設中,教材要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豐富實踐,通過創新學術和話語體系,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教材要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話語權,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教材要堅持“四為”方針總體要求,貫徹好黨和國家的意志,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教材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教材要與時俱進,在繼承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成果,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
最后,管理體系建設。要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辦學管理的體制機制上來。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綜合改革。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促進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配合,合力形成立德樹人的新格局。
(二)鑄魂工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高校人才培養固本鑄魂的基礎工程。習近平高度重視青年一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出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殷切期望。在第23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他又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4]。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最首要的是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這是基礎性工作。對此,習近平提出了“四有”好老師②的標準,這一標準揭示了教師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對教師教書育人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在育人實踐中要引導教師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最根本的是要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三進”)。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之中,體現在學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2020年在湖南考察時,習近平又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各級各類學校課程。在“三進”的具體路徑指向上,強調發揮教師教書育人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作用。
(三)成才之基:“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
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要求“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3]346。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特別注意把握好以下主要環節:
一是必須培育愛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祖國悠久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引導力和精神原動力”,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之源” [5]。要不斷增強青年學生的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在理解和接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把愛我中華的種子真正植入每個青年學生的心靈深處。
二是必須豐富教育內容,體現時代要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在學生中加強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改革開放史等的教育”[3]345,使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引導學生賡續紅色血脈、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精神。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統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富有時代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教育學生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三是必須創新教育載體,增強教育效果。要運用好各種基地、紀念活動、重大事件、偉大成就、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等,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讓愛國主義成為青年學生的堅定信念。
(四)重要內容:“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創新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創新的核心要素和根基是人才,培養青年一代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6],希望青年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以創新創造為國家作貢獻。
習近平從戰略的高度、宏觀的視野,高屋建瓴地指明了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與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的座談中指出,“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7]。他強調要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水平。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積極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本科生培養,探索基礎學科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要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在數理化生等學科建設一批基地,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研究。……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8]2020年7月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要“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堅持‘四為’方針,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9]。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描繪了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育體系,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宏偉藍圖。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把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必須注重創新人才培養和教育方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協同配合。習近平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關心和愛護學生成長,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不斷激發廣大青年的活力和創造力,為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創新創造、建功立業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要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五)必要途徑:“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
勞動是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和存在方式,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必要途徑。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2020年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進一步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10],要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之所以要加強對青年一代的勞動教育,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青年全面發展的要求。勞動教育是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必要途徑。習近平指出:“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3]350二是當前勞動教育中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青少年中出現了在勞動情感上不珍惜勞動成果、在對待勞動態度上輕視勞動、在勞動素質能力上不會勞動的現象,這種狀況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長。三是勞動可以托起“中國夢”。“中國夢”的實現不是靠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人世間的一切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
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勞動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反映新時代勞動發展趨勢,做到與時俱進。要教育引導學生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價值觀,增強“熱愛勞動”“熱愛創造”的勞動情感,培育“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品德,將勞動知識與技能教育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
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勞動教育方式方法的運用上,要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使勞動教育方式方法多樣靈活,讓學生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勞動意識。
(六)創新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個系統,貫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習近平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1]275。
首先要完善課程體系,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才發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各負其責,要“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上講課,解決好推動其他教職員工和思政課教師相輔相成的問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12]389
其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書育人、學生成長的規律。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再次要運用好各種教育載體。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要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功效;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二、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的鮮明特征
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思想深邃、內容深刻、全面系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標志著黨對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境界。這些重要論述充滿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目的性
新時代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13]。習近平關于“全過程”育人的重要論述,是基于這兩個大局對人才培養所作的戰略考量,體現了目的性的特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新時代中國所面臨的世界歷史方位和時空坐標。在這一大變局中,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多重要素相互作用,推動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在未來的競爭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快重塑世界,重構全球競爭發展格局,大國博弈形勢復雜,國家間競爭日趨激烈。中國要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就必須在科學創新和技術引領上占據領先地位。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推動教育改革創新、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高等教育在這一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注重對青年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對青年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正是為了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意識形態建設也面臨著挑戰,其中一個最主要的風險就是“直接的外來意識形態或非主流意識形態危害與威脅”[14]。世界深刻復雜變化,各種思潮交流、交融、交鋒,人類面臨的德性挑戰日趨嚴峻,這些都對青年的成才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是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已成為我國高校面臨的重大歷史使命與責任。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的另一個目的之源。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12]375這要求新時代青年從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中繼承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基因,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習近平有關加強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論述,是站在社會發展、國家建設和民族振興的全局提出來的,更是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提出來的,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體現了深遠的歷史考量。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經濟建設一直是我們黨的工作重點。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現代化強國夢必須擁有愛勞動、能勞動、會勞動的勞動大軍,必須擁有愛學習、懂技術、肯鉆研的人才隊伍,必須擁有聽黨話、跟黨走、愛祖國、愛人民的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時代新人。因此,樹立起當代青年的勞動價值觀,注重青年勞動精神的培育,加強對青年創新創業教育,動員青年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加強對青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等等都具有鮮明的目的指向性。
(二)整體性
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和科學方法,整體性的哲學基礎就是普遍聯系與發展、世界的統一性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習近平關于“全過程”育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整體觀,體現了整體性的顯著特征。
整體性首先表現為系統性。作為整體來看,系統同其單獨的組成部分和子系統在性質上是有不同的。整體性是系統方法的核心,系統方法的運用必須把握好整體性、結構層次性、相關性、動態平衡性以及綜合與分析的統一性等特點。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十分重視用系統思維的方法來推進黨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變革。在青年教育培養中,特別強調青年要養成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的習慣。在“全過程”育人一系列重要論述中,一方面立足于人才培養的整體系統從根本任務、鑄魂工程、成才之基、重要內容、必要途徑、創新模式等結構層次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另一方面又圍繞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和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要素,從大學建設和管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從教育教學、教書育人等各個層面系統闡釋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路徑,對“全過程”育人的關鍵環節要素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在系統性考慮的同時,注重了系統的整體性、要素與要素之間的協同性。
整體性其次表現為全面性。全面性就是立足于人才培養的育人環節和實施過程的整體性布局。新時代我們黨和國家提出的在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要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這是一個人員、時間、空間三個維度的立體式育人格局。在這一格局中,全員育人要求所有教職工履行育人之責、產生育人之效,育人無不盡職;全過程育人要求時間不間斷、流程求連貫,育人無時不有;全方位育人要求課上課下、校內校外,育人無處不在。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體現了“三全育人”的本質要求。在一系列重要論述中,他強調的“全過程”,看似是“三全育人”三個維度中的“全過程育人”這一個維度或環節,實際并非如此。這里的“全過程”育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并不是僅強調時間范疇上的全過程,其本質是在強調“三全育人”之整體過程,這一過程也涵蓋了全員、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事實上,在“全過程”育人的重要論述中,所強調的每一個方面的“全過程”育人,都是從“三全育人”的全局和整體考慮的,都是圍繞著“三全育人”這一重要命題展開的。他強調把立德樹人內化的“全過程”,就是要求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要聚焦“三全育人”,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他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時,要求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認為其目的就是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因此,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是立足“三全育人”的整體性格局,致力于構建人才培養過程中“三全育人”的整體性體制機制,從青年學生的實際出發,對人才培養所作的“三全育人”的全面系統考量。
(三)針對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運用,強調“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不斷認識矛盾、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15]。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只有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確解決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從而取得成功。習近平關于“全過程”育人的重要論述,科學運用了人才培養過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基本原理,體現了針對性的顯著特征。
首先,在“全過程”育人的具體方式方法上,分別提出了“內化”“貫穿”“融入”“納入”等不同路徑方法,這是在正確認識人才培養規律、具體分析人才培養過程中矛盾的特殊性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矛盾提出的解決這些特殊矛盾的有針對性的方法。“內化”“貫穿”“融入”“納入”盡管都是“全過程”育人中人才培養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但又各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價值意蘊。“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它與“外化”是一對范疇。它所體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階段過程,強調由社會發展需要向個人精神世界發展的矛盾運動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基本矛盾轉化的第一次飛躍,它注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來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就是要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功能,在高校內達成一種“全過程”育人實踐中立德樹人的理念自覺。“貫穿”即通達、貫通,它強調育人過程的無障礙性和順暢性,即要把“貫穿”的內容作為一條主線和關鍵環節與被貫穿的事物無阻礙地有機聯結。習近平要求把愛國主義、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這些教育內容貫穿人才培養的各個過程之中,既強調了矛盾發展過程中運動形式的多樣性和各自的特殊性,又強調了這些內容在人才培養中的特別重要性,深刻揭示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融入”即融合、滲透,它強調育人過程目標內容的整體一致性,即要把相關內容與被融入的事物視為一個目標系統的整體,這是馬克思主義整體觀的具體運用。習近平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就是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教書育人的目標定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規劃,這是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在育人實踐中的具體運用。“納入”強調育人過程中育人資源的增量,把原來不是此范疇的事物加以吸收。習近平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是我們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一直高度關注的重要內容。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經歷了從強調“德智體”三育,到“德智體美”四育,再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一個發展歷程。把原來一直強調的勞動教育又重新納入到人才培養之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新定位,是在矛盾運動過程中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重新把握。
其次,將人才培養教育的不同任務內容在“全過程”育人的不同階段貫徹實施,表現出了路徑方向的針對性。如強調把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內容要求“納入”或“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要求“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要求“貫穿”“教育全過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求“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等等。這些不同的“全過程”育人階段,都是針對各自的教育培養內容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規劃的,充分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每一矛盾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
三、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的價值引領
(一)高校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
習近平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11]276抓住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是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對辦好社會主義大學首要的價值引領。
首先,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中國高等教育的實踐證明,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的優勢和特色,也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高校黨委要履行好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抓好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把“四為”方針作為根本要求,把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根本特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結合起來,確保高校始終成為堅持黨的領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其次,要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把“以生為本”轉化為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育人實踐。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都是圍繞學生這一人才培養對象主體,著力于學生的成長成才,處處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在實踐層面,需重點聚焦五個方面:一是要深化對學生的研究。既要了解學生的共性,又要掌握其個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二是要深化對新時代育人規律的研究。要把握新時代學生自身的學習和行為規律,把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如“教育教學”“教書育人”等)的特點和育人規律。三是要深化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要立足學生成長的主客觀條件,依據經濟社會需要和學校定位,確定符合學生個性需求、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四是要深化對課堂教學的研究。不斷探索“教”和“學”、“成人”和“成才”的辯證關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五是要深化對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研究。要致力于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整體科學化水平提升,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的體制機制。
再次,要建立協調各方共同育人體系,形成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最大合力。把青年一代培養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政治責任。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上要調動一切有利因素,使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組合拳”,做到全面育人。
(二)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的職業觀
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從另一層面揭示了高校教師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人格的職能作用。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的職業觀,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生導師。
首先,要堅持“四有”好老師標準,締造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的教師隊伍。理想信念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指路明燈。在價值取向日趨多元的時代,教師必須以理想信念為基,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道德情操是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品質,體現在對所從事職業的忠誠和熱愛上。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標準。扎實的學識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基礎。要增強教師進行人才培養所必需的業務能力,不斷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服務育人能力。仁愛之心是教師教書育人的靈魂,教師應當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真誠滋潤學生的心田,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情感,讓所有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其次,要堅持育人為根本,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教師要時刻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自覺增強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致力于通過教學活動等來達到育人的目的,切實肩負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同時,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對教師的教書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使得教書育人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要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自我修養既要注重自律,也離不開他律。這除了要求教師嚴格自律外,還“要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嚴格的制度規定、日常的教育督導、健全的培訓體系、完善的獎懲機制為保障,以幫助教師自覺地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堅定教書育人的追求。”[16]
(三)學生要堅守“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成才觀
習近平關于“全過程”育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其最終目標是要把青年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三有”是當代青年的成才觀。[17]習近平“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昭示了青年學生要牢牢堅守“三有”成才觀。
首先,要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補足成才的精神之鈣。習近平指出:“我們培養的人,必須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沒有這一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3]345在青年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至關重要。
要在理想信念的制高點上做好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引導工作。這要在兩個方面著力:一是要在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學生上著力。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培育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環節。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奠定理想信念的理論基礎;加強以中國夢為核心的引領教育,打牢思想基礎;加強四史和國情教育,鑄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二是要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學生上著力。青年學生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年學生在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時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作用,對青年學生堅定崇高理想信念具有支撐作用。
其次,要引導青年學生提高能力素質,增添成才的搏擊之能量。能力和素質即本領,是個體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和技能水平。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性,青年人才的成長也是如此。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好主客觀條件練就過硬的本領是人才成長的基本要求。青年人才的本領應該是全面的,人才素質能力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要特別重視適應社會變遷所需的能力,練就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本領。在推進社會創新過程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應該把著力點放在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創新人才的素質能力提升上。要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重視學生綜合素質中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進培養方式,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再次,要引導青年學生勇于擔當作為,履行成才的青春之責任。習近平關于“全過程”育人重要論述的價值旨歸就是要讓新時代中國青年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擔當起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因此,必須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理想信念中,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樹立擔當的意識;必須加強青年學生艱苦奮斗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勞動價值觀教育,在砥礪奮斗中練就過硬本領,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骨氣,培育擔當的能力;必須加強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加強對學生的“四個自信”教育,動員青年學生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底氣,踐履擔當的使命。
注釋:
① “四為”方針即“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詳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② “四有”好老師即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師提出了四點要求,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詳見《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2] 習近平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強調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N].人民日報,20201201(1).
[3] 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M]//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4] 習近平就高校黨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 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光明日報,20141230(1).
[5] 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46.
[6] 習近平.堅決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M]//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0.
[7] 習近平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強調 全面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人民日報,2020923(1).
[8] 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200912(2).
[9] 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N].人民日報,20200730(1).
[10] 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5(2).
[1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M]//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2]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3] 習近平.胸懷兩個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M]//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7.
[14] 唐愛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意識形態戰略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4):7884.
[15] 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M]//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27.
[16] 張苗苗.習近平關于教書育人的重要命題[J].思想教育研究,2019(4):5558.
[17] 周如東,王麗萍.習近平新時代“三有”青年成才觀[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14.
責任編輯:趙 玲
Connot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the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ZHOU Rudong, WANG Mengna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a series of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purposiveness, wholeness and targetspecificness. The theme of these discourses goes as below "internaliz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all fields, aspects and links of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tegra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carrying out patriotism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series provide the underlying value guidance and adherence for university talent cultivation, stating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keep to the predominant task of fostering the competences as the focus with teachers practicing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education and students fulfilling the talent goal of "having ideal, 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wholeprocess education; connotations;characteristics;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