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載體”到“本體”:作為意識形態出場的網絡技術

2022-07-11 14:34:58薛永龍
關鍵詞:網絡技術意識形態

薛永龍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的碰撞日益頻繁,網絡技術不再僅僅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出場,而是已然變成了意識形態的“本體”。當前,網絡技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等各個方面,學界對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關系的認識逐漸加深,從先前的“互峙論”“真空論”發展到“內嵌論”,即開始承認技術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與此同步,意識形態的話語呈現、意蘊闡釋以及主流范式也發生了諸多轉變,這使得二者在雙向互動中彼此耦合的趨勢愈發凸顯。“技術賦能”時代,雖然網絡技術革新給主流意識形態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我們的關注點不應一味地聚焦于技術批判,更重要的是要認真考察技術的意識形態屬性,充分考量技術所造成的意識形態危局,從而探尋扭轉局面的路徑,從被動應對走向主動建構。

關鍵詞:網絡技術;意識形態;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D64;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22)03009907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作為一種發端于強烈時代需要的學術概念,意識形態憑借其內涵模糊且外延廣闊的特點吸引無數思想家駐足凝望。當法國哲學家特拉西在“意識形態畫冊”中完成了首幅畫作之后,意識形態經歷了多學科、多維度的多樣描繪,人們對其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也接二連三地發生轉變,特別是作為科技的藝術品——網絡技術誕生以來,網絡技術和意識形態的關系日漸成為研究的熱點,這使得關于意識形態的討論變得日常化,同時也引發了關于技術的意識形態屬性的討論。網絡時代,意識形態看似被技術所遮蔽、稀釋,這貌似同西方學者提出的網絡意識形態“熄滅論”“真空論”“中立論”不謀而合,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意識形態觀念迄今為止依然在場。不僅如此,隨著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的碰撞日益頻繁,網絡技術不再僅僅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出場,而是已然變成了意識形態的“本體”。

一、從分離到聚合: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關系學術論爭的演變

網絡技術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過渡,由意識形態“載體”向“本體”的轉向,從某種意義上講堪比一場“革命”,即“屬性的革命”。技術與意識形態的相遇不是一蹴而就的,二者走過了從分離到聚合的漫漫長路,在此道路上,學界圍繞二者之間關系的論爭不斷,大致經歷了從“互峙論”“真空論”到“內嵌論”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互峙論”:技術本身同價值理性、主體意志根本無涉

網絡技術在初登歷史舞臺時與意識形態少有聯絡,或者講二者一開始就屬對立的兩端,此種論點是人們以往普遍的共識。之所以如此,與網絡技術本身的工具理性有關。網絡技術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其本質是運用軟件與硬件的結合去建構一套系統,將世界上分散的人、信息、物品整合起來,實現數據流動下的分享、互動與服務。學者們曾根據幾種不同的理論分析得出:無論從技術的理性歸屬出發,還是從反映現實的真理性判定,技術與意識形態都是水火不容的,技術本身同價值理性、主體意志都是互不關涉的。

首先,持“互峙論”觀點的學者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根基,指出網絡技術和意識形態分別體現為兩種不同的范疇。馬克思強調,“一切生產力即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2],同時“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3],這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之源。網絡技術作為科技發明的產物,它顯然屬于科學的一種形態,因此它必然也屬于生產力的一種。不僅如此,網絡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統一。然而,由于意識形態是主體反映客體時形成的觀點和思想的集合,是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觀念上層建筑的部分,所以網絡技術和意識形態在唯物史觀的范疇表現上迥然不同。

其次,持“互峙論”觀點的學者又提出,即使依照理性的歸屬來判斷,網絡技術和意識形態也屬于不同范疇。他們曾運用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來論證其認識的邏輯合理性,認為網絡技術不涉及價值理性(大前提),而意識形態是總體性價值的體現(小前提),因此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之間是互相對立的(結論)。也就是說,網絡技術遵循工具理性,而意識形態遵循價值理性,二者在理性歸屬上全然分野。

再次,持“互峙論”觀點的學者還從反映現實的真理性角度來佐證其觀點。他們引入孔德關于人類智力進化的“三階段論”指出,意識形態是人類在神學階段和形而上學階段的思想產物,此時主體對世界的反映是模糊的、虛假的,而人類要想達到反映現實的清晰的、真實的狀態,就必須努力進入自然科學的實證階段。阿爾都塞后來也提出過相似的論斷,他認為科學是現實的真正表征,“意識形態是具有獨特邏輯和獨特結構的表象(形象、神話、觀念或概念)體系,它在特定的社會中歷史地存在,并作為歷史而起作用”[4],同時還強調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全部批判都意味著它同科學的勢不兩立。概而言之,持“互峙論”觀點的學者從根本上認為技術與意識形態處于不同的起跑線上,二者對現實世界的反映也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它們本質上是相互對峙的。由于這一觀點具有堅實的理論依據,所以其在學界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二)“真空論”:技術的工具屬性阻擋了意識形態的投射

隨著網絡技術在現實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學者們對其內在屬性探究的深入,學界逐漸開始形成另一種認識,即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其實也并非始終是對立的,二者在實踐中有時還會出現齊頭并進的情形。譬如,作為一種網絡技術,算法技術雖然一直充當現代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但當其與意識形態相遇時,不僅其自身的工具理性特點和功能指向被遮蔽,而且會帶來意識形態對網絡技術的賦權,使得技術“體現出人的意志,彰顯出鮮明的價值負載性”[5]。基于此,由于懼怕人們過多談論技術的價值屬性,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網絡“價值真空”的觀點,指出網絡是一個特殊的場域,技術的原生性從根本上阻擋了外界意識形態的投射。

首先,持“真空論”觀點的學者認為,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在空間距離上相隔天壤,二者之間不存在流動性,彼此也不可能產生任何互動。具體來講,學者們認為網絡技術創設的是一個虛擬的“非現實空間”,而意識形態生存的地方是現實的物理空間,即主權意義上的實體空間。從這一角度看,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雖然不是對立的,但也絕不可能走向一致。

其次,持“真空論”觀點的學者通過觀察分析技術的原生特性還提出,網絡開辟了一個平等、公開的世界,這一世界擺脫了現實中的各種壓迫和歧視,它使不同制度、主義之間的斗爭停歇,使激烈抗爭的遠景逝去,使國家之間、政黨之間關于意識形態的喧囂得以平息。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說,網絡沒有任何物理界限,它“能使每個人變得更容易接近,讓弱小孤寂者也能發出他們的心聲”[6]。質言之,網絡空間中不再有階級之間的對立,在這里不會出現意識形態的蹤影。

再次,持“真空論”觀點的學者為深化其認識的科學性繼續渲染說,網絡技術在結構上是“去中心”的,它內部中的無數“節點”沒有一個屬于“中點”,因此它還是去權威、去意義的。這些學者還指出網絡空間是密不透風的“真空地帶”,任何主體的意志都無法投射進來。總而言之,“真空論”最明顯的理論范式就是否定,即否定網絡空間中階級的存在、意識形態的存在、人的價值的存在。倘若仔細探究則會發現,“真空論”觀點中隱藏著特定階級的政治企圖,其千方百計地渲染和深化網絡中不存在意識形態,目的是為了降低對手的防御,一面確保自己在技術上永遠占據霸權地位,一面又可以在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上奪得先機。

(三)“內嵌論”:技術逐漸演變為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

在分析網絡技術產生和應用的歷程時,有學者提出網絡技術本身“內嵌著某種價值”,它是特定階級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當網絡技術被國家權力行為體使用時,當網絡技術淪為某種階級謀求自身利益的工具時,它的“中性”特質就不那么純粹了,或者說它開始具有了“非中性”作用。這種“非中性”打通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阻隔,從而使網絡技術既可以成為國家權力行為體提升自身綜合實力的重要工具,也可以“作為其對外行為的重要手段,對他國進行政治滲透,最終實現政治重塑的戰略意圖”[7]。

首先,“內嵌論”者從總體上揭露了“互峙論”和“真空論”的片面性和虛偽性。其指出“互峙論”雖然自稱以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為依據,但它既沒有看到生產力理論的與時俱進,也沒有注意到意識形態的全貌;而“真空論”則隱藏著政治企圖,它大肆鼓吹網絡空間中不存在意識形態,其實這種論調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要言之,“內嵌論”者認為網絡中存在意識形態,且這種意識形態是人為可以干預的,如克里斯托弗·梅所言:

“很多闡釋都認定某些技術‘內嵌特殊規則’。就如我們將要看到的,互聯網內嵌著像自由、共同體、平等、利他主義和民主等價值。”[8]

其次,“內嵌論”者從根本上是受到了法蘭克福學派“技術異化”批判理論的影響和啟發。20世紀6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在研究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時發現,不僅雇傭工人已經淪為機器的一部分,而且科技變成了一種新的統治形式,科技表面看是緩和了社會矛盾,但實則卻是奴役人、控制人的工具。哈貝馬斯曾指出:

“不僅技術理性的應用,而且技術本身就是(對自然和人的)統治,就是方法的、科學的、籌劃好了的和正在籌劃著的統治。”[9]

再次,“內嵌論”者找到了網絡技術具備意識形態性的歷史緣起。通過梳理技術的產生過程他們發現,網絡技術實際上是“冷戰”的產物,它的設計發明就是為意識形態斗爭服務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它根本無法拒絕人類價值的“投射”和人類思想的“內嵌”。另外,網絡的“對等通信”“編碼解碼”等技術中暗藏著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理念以及掌握核心技術的權力體對霸權的向往和布局。由此可以看出,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不是對立的而是聯系的,不是分離的而是聚合的,這種理論上的“聚合”推動著實踐上的“耦合”。

二、從互動到耦合:網絡技術場域中意識形態出場方式的轉變

湯普森曾指出:“現代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分析必須把大眾傳播的性質與影響放在核心位置,雖然大眾傳播不是意識形態運作的惟一場所。”[10]這一理論開辟了意識形態研究的新命題,在一定意義上拓寬了意識形態分析的論域。微觀而言,隨著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在實踐中互動的增多,雙方之間的確表現出某種“能量”上的流動,當然這也可能是學者們將其視為研究熱點后人們不經意間產生的幻覺或者立場先行的傾向。但是,無論是由于外界的干擾還是主體自身意志的左右,有一點是可以引起學者們共鳴的,那就是在網絡技術場域中意識形態思想的出場方式發生了轉向,其話語呈現由官方化轉變為大眾化、意蘊闡釋由封閉性轉變為開闊性、主流范式由控制論轉變為生存論。

(一)意識形態的話語呈現由官方化轉變為大眾化

意識形態工作說到底是去做人的工作,也就是想方設法讓每個個體的不同“意識”轉化成特定階級所期望的一致的“形態”。那么,若想達成一致性愿景,政黨就必須設法將自身的意識形態映入人們的眼簾、傳入人們的耳中、贏得人們的肯定。巧合的是,網絡技術的進步讓意識形態認同工作不再那么困難,它依靠自己獨有的虛擬自由空間,使意識形態的話語呈現由官方轉向民間,進而關于意識形態的社會討論也變得活躍起來,可以說意識形態已變成了“關鍵詞”意義的存在。但需要明曉的是,技術發展引發的話語轉向也并非全部都是積極的,在實力非對稱的現實中顯然機遇和挑戰并存。

首先,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的雙向互動,除了使技術具有越來越多的意識形態屬性之外,意識形態的話語呈現也發生了轉變。毫無疑問,以往關于意識形態的表達通常被認為是政治集團和專家學者的專屬,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和權威性,但網絡技術卻使得這種局面得以改變。如今在網絡空間中涉及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愈發日常化、普遍化、大眾化,普通大眾成了意識形態話語的主體。針對社會中的各種問題及話題,每個人都能夠借助技術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就突破了傳統的官方主導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格局。

其次,雖然網絡技術推動了意識形態話語出場的轉向,但當我們反觀這種出場的結果時,不難看到與“單向度的人”類似的意識形態現象,處于技術附屬地位的國家,它面臨的更多的將是挑戰。在網絡空間中,“表面上眾聲喧嘩、隨心所欲,背地里卻暗藏著一只只無形的手,那就是占據話語優勢地位的意見領袖能夠形成有利于自己觀點傳播的‘沉默的螺旋’,誘導網絡輿論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11]。具體而言,一旦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發動網絡戰爭,一旦他們利用技術優勢對別國進行意識形態輸出和滲透,其他國家要么繳械投降,將自己的網絡主權拱手讓人,從此在網絡領域偃旗息鼓,要么就只能頑強抵抗,一直處于被動防御的狀態。而若想絕地反擊,則必須全力沖破技術霸權的牢籠。

(二)意識形態的意蘊闡釋由封閉性轉變為開闊性

在網絡技術的作用下,意識形態的意蘊闡釋由封閉性向開闊性轉變,人們不再固守傳統意識形態內涵和外延的框架。與此同時,網絡技術的附屬品也被賦予了精神屬性,網絡技術自身在意義上有了疊加,在功能上進行了價值重塑。

首先,意識形態的意蘊闡釋由封閉性轉變為開闊性,最明顯的表現是研究意識形態的領域不斷擴展,同時許多意識形態新論題也不斷涌現

。眾所周知,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明確定義意識形態,可自從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將以青年黑格爾派為代表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指認為“虛假意識”,并且將一般意識形態描述成觀念上層建筑以后,許多學者將此認定為意識形態的概念。沿著這種理路,學者們解讀意識形態的方式比較單一化,對意識形態的外延沒有實質性拓展。可隨著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互動的加強,上述景象有了巨大改觀。譬如,在新媒體、文藝和影視等領域關于意識形態的話題源源不斷,人們價值評判的標準也大相徑庭,這讓意識形態的意蘊變得豐富起來。

其次,意識形態還不斷搜索有利于自身的網絡因素,并對其進行意義疊加,如網絡語言被轉化成意識形態語言,網絡文化被解釋為意識形態文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意義疊加方式并不是憑空想象的。就網絡文化來講,意識形態在選擇時已經注意到它的文化屬性在網絡中的流動以及它對個體感化的力量,毫不夸張地講它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心理、情緒乃至信仰。

(三)意識形態的主流范式由控制論轉變為生存論

在控制論范式處于主流地位的時期,意識形態本身的特征、功能被發掘,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性質差異被揭示,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完善意識形態工作體系奠定了基礎。然而,一味地采取強制手段去實行控制,即使暫時獲得了人們的認同,或者滿足了某種意識形態隊伍壯大的要求,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認同是不可靠的,其所組建的隊伍是沒有戰斗力的。在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的互動中,意識形態的主流范式開始轉型,逐漸由控制論轉變為生存論,簡言之,就是把重心轉移到人的生存、國家的處境等問題上。

首先,轉向生存論的意識形態在理論上更加關注主體,旨在尋求一種科技和人文并重的意識形態。網絡技術在參與塑造社會的方方面面時,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也進行了重塑,但這種重塑只能是相對較弱的,它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意志,不然技術的意識形態屬性就會威脅到人的生存。正像馬克思在批判割裂科學和人的觀點時所說:“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象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12]撇開控制論不談,個體在網絡中遭受錯誤思潮的誘導,經受極端輿論的煽動,這些逐漸變成人們經常關注的事情,在技術管理者耳邊要求維護人的權利的呼聲一刻也沒有停止。一句話,人只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網絡技術場域中的意識形態建設必須以人為出發點,而不是其他。

其次,意識形態的主流范式中,關于民族國家的生存話題也開始獨占一席。習近平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13]當前,面對西方意識形態的網絡沖擊,除了不斷分析網絡意識形態的新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站在國家安危的角度去思考化解之策,這其中就包含著人們對自身生存處境的判斷。意識形態的生存論轉型以及人們對國家生存的關注,實際上體現了人作為類存在的本質。正是國家為人的社會存在提供了可能以及需要的場所,人們只有生活在這個集體中并且關注集體的生存狀況,其價值追求和價值創造的活動才能順利完成。

三、從沖擊到融合:作為意識形態“本體”的網絡技術開始出場

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的耦合帶來了雙重沖擊。從理論上講,二者的殊途同歸與學界傳統的共識存在差異,這讓人們不得不對某些基礎理論作出新的闡釋;從實踐上講,網絡技術“非中性”的面紗已經掀開,其“政治偏向性”一目了然。此時,面對技術占有和實力對比上的巨大差距,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更加困難,任務變得更加艱巨。但越是沖擊不斷,我們越能真實地感受到二者的融合,越能清晰地看到網絡技術本體意識形態性的時代凸顯。

(一)空間管控和功能提升成為國際社會一致關注的課題

網絡技術的意識形態性,首先體現在對于網絡意識形態的空間管控和功能提升成為國際社會的一致課題。

當今時代,人類在享受網絡技術進步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時,也面臨著網絡空間中錯誤輿論誘導、主體隱私受到侵犯等諸多挑戰。作為共同體存在的網絡,其意識形態的空間管控日益成為全球各方一致關注的重點課題。一方面,對網絡的空間管控成為國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早前就制定出統籌性的網絡國家戰略,旨在首先通過網絡技術實現資本增殖的目標,而后利用網絡與政治的勾連,謀求霸權統治。曼紐爾·卡斯特在《認同的力量》中曾指出:“并不是說媒體就是政治……然而,政治計劃和政治人物一旦進入媒體空間,就會按照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塑造了。”[14]可見,對網絡的空間管控是資本主義維護階級統治、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必然舉措。另一方面,從現實來看,即使像美國這樣的技術強國也沒有放棄對網絡的管控。他們雖大肆鼓吹網絡自由,但在踐行“網絡自由”理念時往往采取雙重標準:一邊讓自己的意識形態自由地在全球流動,一邊又阻攔外界的思想文化流向自己的領地。

再者而言,網絡空間已然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主陣地、最前沿,這片高地一方若不占領另一方就會占領,因此在實行空間管控的同時,國際社會還極為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功能的提升。與經濟和軍事不同,網絡技術是一種“軟實力”,既不具有暴力性,也沒有明顯的強制性,但它卻能夠潛移默化地對人施加深遠影響,它使得經濟落后的國家也擁有“演奏第一小提琴”[15]的機會。正是基于此,當今世界無論哪個國家都特別倚重網絡的控制權,通過網絡擴大自身意識形態的覆蓋面,宣傳本國的價值理念,從而實現外界對自己思想文化、公共政策的認同。此外,網絡意識形態功能的提升旨在掌握話語權,為了達成這一愿景,國際社會還精準謀劃、科學行動,根據話語對象的差異分析其需求,用精準的話語形式和內容貼近對象、感染對象、凝聚對象,從而不斷提升自身意識形態話語在國際網絡空間中的影響力。在此語境下,網絡技術與國家意識形態已經融為一體,網絡技術開始具有了意識形態所特有的屬性。

(二)核心技術成為主權行為體互相角逐的重要法寶

核心技術乃國之重器,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就掌控了斗爭的方向和節奏。從歷史上看,網絡技術的發明和革新主要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的,發展中國家所應用的技術,一些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輸出的,一些則是發展中國家通過購買引進的,因而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受制于人已成常態。麥克盧漢曾提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16]。他認為,媒介是人的器官的延伸,媒介的威力大大超越了其所傳播的訊息。無疑,隨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網絡核心技術的把控,這種技術優勢也已經延伸至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爭奪中。可以說,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掌握了技術政策的制定權,就擁有了設置國際議程的主動權,就占據了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制高點。

網絡技術的意識形態性在核心技術運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是否掌握核心技術決定著有無制定對外技術政策的權力。“技術具有二重性,技術進步既可以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也可以鞏固國家安全地位。因此,對外技術政策成為大國競爭的重要內容。”[17]在制定對外技術政策時,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具有絕對的特權,而沒有技術優勢的國家只能遵守別人制定的規則。出于競爭和意識形態的考慮,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更愿意同實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對發展中國家制定相對寬松的技術出口政策,而對于和自己實力相當的國家,核心技術掌控國在技術政策上則表現出既渴望爭取其成為合作伙伴,又在合作時保持警惕的態度。

其次,一旦掌握核心技術就擁有了在國際上設置議程的主動權。網絡議程設置是技術的一種能力,即網絡通過重復性的信息推送、輿論造勢來提升某議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性,讓公眾以此作為真理事實和行動指南。

由此可見,掌握網絡核心技術也許不能完全左右國際社會對某一具體事件的判斷和看法,但“通過選擇性信息的傳遞、議題的設置可以有效地影響和改變國際輿論的走向與評價”[18]。

再次,掌握核心技術也就意味著占據了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制高點。網絡技術權力具有穩定性,也就是說這種技術一旦被某個國家掌握,其他國家不但很難在短時間內趕超,就連去插足和模仿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從根本上來說,網絡技術又是國家意識形態構建中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它是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和武器,特別是核心技術,唯有真正掌握方能徹底擺脫霸權國家的控制和封鎖。習近平曾強調,我們最大的隱患是網絡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一個互聯網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19]。在這種意義上,網絡核心技術已經成為主權行為體相互角逐的重要武器,變成了一種政治和權力的工具,具備了意識形態性。

(三)技術邏輯參與并且影響著政治認同大廈的建構

芬伯格在《技術批判理論》中提出:“當社會是圍繞著技術來組織時,技術力量就是社會中權力的主要形式。”[20]在他看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技術座駕”中的世界,技術邏輯參與了世界的構造,塑造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技術不僅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而且逐漸改變著人們對世界的總的看法。當今時代,網絡技術越來越接近芬伯格關于“實體技術”的闡釋,其在與政治權力結合時,已不僅僅是手段和工具,也不只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存在,而是表現為技術本體與意識形態的融合。簡言之,技術邏輯參與并且影響著政治認同大廈的構筑,網絡技術具備了意識形態性。

網絡技術服務于政治認同大廈的構筑,主要源于其在現實社會中政治控制和思想灌輸功能的發揮。

首先,網絡技術全過程參與政治意識形態的傳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利用網絡技術參與政治意識形態傳播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技術來左右和控制意識形態傳播的內容,通過對信息的選擇性報道來影響大眾的認知和判斷;二是利用技術來規范和約束意識形態語言,弱化非資產階級語言的傳播,增加資產階級語言的出場率,以指示性語言來表達和實現本階級的意志;三是利用技術來操縱意識形態傳播的過程,由于資產階級有能力對個人、政府機構實行監聽和監視,因此其意識形態的傳播過程實際上是透明化的模式運作過程,他們可以在評估意識形態的效度后進行傳播的校準。

其次,網絡技術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提供了諸多便利。一是網絡技術延伸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覆蓋范圍,使得主流意識形態突破了時空界限,真正實現了“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21];二是網絡技術增加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呈現方式,它通過整合文字、聲音、圖像及視頻,讓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更加多姿多彩、深入人心;三是網絡技術豐富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資源,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模式提供了多種選擇,創造出多種可能。

再次,“網絡帝國主義”的統治形式正在形成。“網絡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霸權邏輯與網絡技術邏輯相結合的產物,依托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資本主義轉變推行霸權統治的方式,呈現出從政治控制到媒介控制的趨勢,這種轉變成為資本主義統治的新形式,旨在更好地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國際話語權的爭奪。隨著網絡技術在當今國際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網絡意識形態策略實際上已經淪為資本主義的全球戰略。正如席勒所指出的:“美國的國際傳播能夠發揮的作用是向人們提供他們迫切需要而又不容易獲得的東西。”[22]

最后,在網絡時代,反映階級意志和利益的意識形態已不再是寂寞的獨白,而是著重運用新型技術手段將自身映入受眾的眼簾、傳入受眾的耳中、輸入受眾的心坎。基于技術邏輯對意識形態認同大廈的構筑,網絡技術與意識形態實現了異向同致并且合而為一,網絡技術成了意識形態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了意識形態的屬性。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3.

[3]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4] 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01.

[5] 武豹.算法推薦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98104.

[6]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7.

[7] 鄭志龍,余麗.互聯網在國際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J].政治學研究,2012(4):6170.

[8] 安德魯·查德威克.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M].任孟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23.

[9] 尤爾根·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李黎,郭官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3940.

[10] 約翰·B.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高铦,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286.

[11] 侯惠勤.深化對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意識形態關系的理論認識——寫在《互聯網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一書出版之際[J].思想教育研究,2019(3):137141.

[1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13] 習近平.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M]//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6.

[14] 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第2版.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70.

[15] 恩格斯.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9.

[16]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3.

[17] 黃琪軒.大國戰略競爭與美國對華技術政策變遷[J].外交評論,2020(3):94102.

[18] 王玉鵬.媒介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批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5):128135.

[19]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20] 安德魯·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M].韓連慶,曹觀法,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718.

[21]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9.

[22] 赫伯特·席勒.大眾傳播與美帝國[M].劉曉紅,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101.

From "Carrier" to "Ontology" : Network Technology Emerging as Ideology

XUE Yonglong

(School of Marx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collision between network technology and ide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no longer appears as the "carrier" of ideology, bu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noumenon" of ideology. At present, network technology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way of production, life, communication and many other aspects.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gradually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technology and ideology, starting from the "mutual recognition theory" and "vacuum theory" to the current "embedded theory" which embraces that technology possesses the attribute of ideology. Concurrently, 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ideological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meaning interpretation and mainstream paradigm, displaying a noticeable trend of a coupled twoway interaction. In the era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he network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brought about the unprecedented impact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work. However, our focus should not be fully directed to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but rather shift to the more significant facet——its ideological attributes and the techincurred ideological crisis to find a way to reverse the situation and change from passive communication to proactiv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twork technology; ideolo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猜你喜歡
網絡技術意識形態
網絡技術對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及對策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02:47
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融合研究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識形態、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淺析網絡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發展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51:55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計算機網絡技術與電子信息工程點滴談
計算機網絡技術對物流信息化的影響
新聞話語分析與意識形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色中文网| 福利在线一区|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另类| 日韩在线中文| 高清视频一区|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成人日韩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91成人|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男人天堂2020|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免费看a级毛片| 自拍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网|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日韩视频免费|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一级全黄毛片|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国产综合欧美| 午夜久久影院| 伊人成人在线|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91青青草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久操中文在线|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激情成人综合网|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亚洲黄网视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