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文化軟實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意識形態在文化軟實力中更是居于核心支配地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于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030-01
一、文化軟實力的相關概念
(一)文化的基本內涵。“文化”是一個森羅萬象的范疇,不同學科領域對“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迄今為止,學術界對“文化”這一范疇的諸多界定,大多是從廣義和狹義的兩個層面來理解。《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中對“文化”的概念做出了清晰的界定的,書中指出“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和。”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從書卷的定義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出,無論是廣義的文化范疇,還是狹義的文化范疇,都與意識形態緊密聯系。
(二)軟實力的基本內涵。目前,關于“軟實力”這一范疇,國內外學術界一致認為是由約瑟夫·奈最先提出的。約瑟夫·奈曾出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院長。在1990年,他在其發表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軟實力”一詞,引起全球政治學家的密切關注。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同化性實力”,這種力量與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密切關聯,可以左右他人意愿以實現自己希望達到的目的。之后,約瑟夫·奈在其寫作的著作《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中提出:“軟力量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看出,約瑟夫·奈對文化范疇非常重視,認為軟實力的強弱離不開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
(三)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內涵。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隨之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熱點,眾多學者紛紛對文化軟實力的內涵進行解析。根據目前學界對“文化軟實力”這一概范疇的表述,我們可以理解,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文化底蘊、社會體制、國際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在當今新形勢下,文化已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成為一股軟力量。這種軟力量與經濟、軍事、科技等力量不同,雖然不能直接創造生產力,但卻能夠與生產要素相融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生產力,進而成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從文化軟實力角度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
(一)文化軟實力發展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的有機統一。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發展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意識形態的安全與文化軟實力的強弱密切相關。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社會意識,在一定階級社會結構中由經濟物質基礎來決定,即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物,其最本質的特征表現為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當階級對立這一社會存在反映到社會意識領域,就必然造成不同的思想觀念同時存在。不同的社會意識不僅無法相融,有時甚至彼此對立。而能夠在經濟和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同樣能夠使他們的思想作為“意識形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就必須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反之,要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提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二)我國文化領域在意識形態安全問題上存在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與經濟硬實力相比,文化軟實力仍處于下風。目前,我國文化發展面臨著產業規模小、產出總量低、創新力不足等諸多問題。我國文化軟實力弱勢已嚴重影響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
伴隨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朝著更深層次、更廣領域不斷邁進。西方國家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的擴張,逐步加強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特別是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宣揚西方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演變社會主義國家政權。而現階段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依然薄弱,西方文化的侵蝕滲透對我國意識形態構成的威脅彰明較著。
三、提升文化軟實力對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意義
在新形勢下,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我國民眾對馬克思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動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于維護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助于整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在于增強文化認同,特別是價值認同,從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而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蘊含著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形成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上,有著豐富的底蘊和頑強的生命力。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最有力的手段。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我國社會思想動態,尊重多元價值共存的同時抵制西方一些錯誤思想的腐敗侵蝕,實現人民群眾的價值認同,進而維護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
(二)提高文化軟實力是提示國際影響力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形勢下,一個國家的形象是國際社會對該國實力認同程度的集中體現。建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助于該國在國際事務決策中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擁有更強的影響力,有助于提升該國的國際競爭力。文化軟實力是塑造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載體。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良思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2][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一一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東方出版社,2005:前言。
[3]劉鵬:文化軟實力競爭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路徑選擇[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1(5)
[4]潘堯,李霖:淺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視域下的中國文化軟實力[J],菏澤學院學報,2014,(3):41-42
[5]李新豐:文化軟實力建設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研究[D],2013(3)
作者簡介:李莉(1992—)女,漢族,山西大同,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