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飛 袁水霞 劉圣明






摘 ? ?要:為了明確嘧菌酯與戊唑醇組合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開展了嘧菌酯、戊唑醇及其組合對黃瓜白粉病的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表明,嘧菌酯、戊唑醇對黃瓜白粉病菌的EC值分別為3.383 2 μg·mL和0.995 7 μg·mL;嘧菌酯與戊唑醇(質量比1∶2)對黃瓜白粉病菌的EC值為1.069 8 μg·mL,表現為相加作用。田間藥效試驗結果顯示,嘧菌酯和戊唑醇單劑在150 g a.i.·hm劑量下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2.67%和74.88%。嘧菌酯與戊唑醇(1∶2)組合在67.5、112.5、157.5 g a.i.·hm劑量下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0.99%、80.85%、83.82%,防效與劑量呈正相關。與單劑相比,嘧菌酯與戊唑醇組合對黃瓜白粉病的田間防效顯著提高,且用藥量顯著降低。建議田間按照嘧菌酯與戊唑醇(質量比1∶2),推薦使用劑量為157.5 g a.i.·hm,科學用藥,降低抗藥性發生及作物安全性風險。
關鍵詞:黃瓜白粉病;嘧菌酯;戊唑醇;防治效果;安全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S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871(2022)06-086-06
Control efficac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o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Sphaerotheca fuligenea)
HAI Fei YUAN Shuixia LIU Shengming
(1.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Zhengzhou 451450, Henan, China; 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Plant Protec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
Abstract:The lab and 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mixtures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on control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 values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against Sphaerotheca fuligenea were 3.383 2 μg·mL and 0.995 7 μg·mL, respectively. The EC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1∶2) against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was 1.069 8 μg·mL, which showed additive effect. Field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could reach 72.67% and 74.88% at 150 g a.i.·hm,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pyrimethanil and tebutanol (1∶2) on powdery mildew were 70.99%, 80.85% and 83.82% at the dosage of 67.5, 112.5 and 157.5 g a.i.·hm,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efficac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sage. Compared with single fungicide, the mixtures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field control efficiency o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and the dos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lthough the mixtures of azoxystrobin and tebuconazole showe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the mixtures had safety risk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dose. It was suggested to use the mixtures at the recommended dose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ungicide tolerance and crop safety risk.
Key words:Cucumber powdery mildew; Azoxystrobin; Tebuconazole; Control efficacy; Safety evaluation
黃瓜白粉病(Cucumber powdery mildew)是威脅黃瓜高產優質栽培中的重要真菌病害,具有分布廣、流行性強、傳播快、發病重等特點,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1]。該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正背面出現白色近圓形的霉斑,后期病斑面積不斷擴大,常常連成一片,邊緣界限不明顯。發病嚴重時,整個葉面褪綠,布滿白粉,阻礙葉片光合作用,對黃瓜后期生長造成嚴重影響,導致黃瓜產量下降和品質降低。一般發病年份減產在10%左右,流行年份減產20%~40%。近年來,隨著設施農業溫室越冬黃瓜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黃瓜白粉病發生也呈加重趨勢,是制約黃瓜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給我國菜籃子工程的綠色、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黃瓜白粉病主要由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和單絲殼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enea)引起[2-3]。在我國以單絲殼白粉菌(S. fuligenea)危害最為普遍[1,3]。一直以來,化學防治是控制黃瓜白粉病最為有效的應急措施,在保障黃瓜安全、優質生產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單一作用位點的現代選擇性殺菌劑的廣泛使用,病原菌對這些藥劑逐漸產生抗藥性,導致病害防效下降或喪失。人們往往通過提高藥劑劑量或增加用藥次數來提高防效,這進一步加劇了抗藥性與農藥殘留污染風險。因此,篩選具有較高活性的殺菌劑及研發其協同增效組合技術,對于有效防控黃瓜白粉病、保障黃瓜綠色安全生產具有重要實用價值。
嘧菌酯、戊唑醇分別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是兩類殺菌劑中市場占用份額最大、性價比高、不存在知識產權爭議的兩個品種,具有抗菌譜廣、活性高、低毒等優點,在植物病害化學防控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國,嘧菌酯與戊唑醇已在黃瓜白粉病防控上進行農藥登記,但嘧菌酯存在高等抗性風險,戊唑醇存在作物安全性風險[4-5]。筆者在室內毒力測定、田間藥效試驗及作物安全性評價上開展了系統研究,以期為黃瓜白粉病的合理選藥、科學用藥提供用藥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菌株:黃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2020年5月18日采集于江蘇省淮安市丁集鎮黃瓜溫室大棚,接種于黃瓜高感品種新泰密刺(新泰市祥云種業有限公司)上擴繁培養。
供試藥劑:嘧菌酯原藥(98%),由江陰蘇利化學有限公司提供;戊唑醇原藥(97%),由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由江陰蘇利化學有限公司提供;430 g·L戊唑醇懸浮劑由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由江陰蘇利化學有限公司提供。
1.2 室內毒力測定
1.2.1 供試植株 黃瓜品種選用高感品種新泰密刺(新泰市祥云種業有限公司),種植于基質為m泥碳土∶m=3∶1的盆缽中,置于人工氣候箱(加拿大Conviron E7·2)中培養(22 ℃,RH 80%,15 000 lx光照/黑暗12 h交替),待植株生長至2片真葉備用。
1.2.2 孢子懸浮液制備 用蒸餾水沖洗下病葉上的孢子,接種于無病黃瓜苗上,待再次產生分生孢子后,用蒸餾水洗下分生孢子,調整孢子懸浮液濃度為2×10個·mL備用。
1.2.3 藥劑配制 供試藥劑嘧菌酯和戊唑醇用甲醇配成1000 μg·mL母液;用0.1%吐溫80水溶液稀釋,現用現配。嘧菌酯和戊唑醇以質量比1∶2復配(參考中國農藥信息網)。嘧菌酯的測定質量濃度為10、5、2.5、1.25、0.625 μg·mL;戊唑醇的測定質量濃度為5、1.25、0.312 5、0.078、0.02 μg·mL。嘧菌酯·戊唑醇組合的測定質量濃度為5、1.25、0.312 5、0.078、0.02 μg·mL。設吐溫80為空白對照。
1.2.4 接種與施藥 2020年8月5日,將配制好的藥劑用100 mL的噴霧器加空氣壓縮機(空氣壓縮機出氣量為160 L·min)均勻噴施于黃瓜葉片正反兩面,塑料盆直徑25 cm,每個處理6盆,每盆4株,置于人工氣候箱中繼續培養24 h后,將配制好的新鮮分生孢子懸浮液均勻噴施于黃瓜葉片正面,及時晾干,置于人工氣候箱中(22 ℃,RH 80%,15 000 lx光照/黑暗12 h交替)繼續培養,每天觀察病情發生情況。
1.2.5 藥效調查方法 接種9 d后分級調查整株全部葉片發病情況,分級標準(以葉為單位)為: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5%;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6%~25%;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75%;
1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75%以上。
1.2.6 藥效計算方法 根據下述公式計算各處理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將每個濃度防治效果轉換為概率值,藥劑濃度轉換為對數值,計算毒力回歸方程、藥劑的EC值及其95%置信限。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11)×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1.2.7 增效作用 根據Wadley法計算混配劑的增效作用,即SR<0.5,為拮抗作用,0.5≤SR≤1.5,為相加作用,SR>1.5,為增效作用。
其中,A嘧菌酯、B為戊唑醇;a,b為藥劑在配方中所占的比例;EC(Exp)為理論抑制中濃度,EC(Obs)為實際測量抑制中濃度。
1.3 田間藥效試驗
1.3.1 試驗地點 試驗于2020年11月14日至12月1日在河南省中牟縣官渡鎮河南省農業高新科技園內黃瓜設施栽培試驗田進行,土壤為砂土,肥力中等,有機肥施量150 kg·667 m,復合肥30 kg·667 m,管理水平較高。所有試驗小區作物栽培條件一致,符合科學農業試驗要求。
1.3.2 試驗品種 試驗品種為中農8號(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試驗時為黃瓜結果期,白粉病發病初期。
1.3.3 試驗設計 共設6個處理: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用量67.5、112.5、157.5 g a.i.·hm;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用量150 g a.i.·hm;430 g·L戊唑醇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150 mL a.i.·hm;設清水為空白對照。每個處理4次重復,每小區10 m,每小區種植60株黃瓜,各處理小區隨機排列。
試驗于2020年11月14日第1次施藥,11月21日第2次施藥。施藥器械采用新加坡利農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噴霧,均勻噴施于葉片正反面,用水量750 L·hm。
1.3.4 調查時間和方式 試驗按照《GB/T 17980.30-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黃瓜白粉病》進行。調查方法為每小區隨機取4點,每點調查2株的全部葉片,分級記錄。分級方法為-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21%~4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40%以上。第1次用藥時調查發病基數,12月1日調查試驗結果。
1.3.5 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防治效果(%)=(1-對照施藥前病情指數×藥劑處理施藥后病情指數/對照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施藥前病情指數)×100。
1.4 安全性試驗
黃瓜品種選用新泰密刺(新泰市祥云種業有限公司)、津研四號(天津市蔬菜研究所)、金申青長(上海三友種苗有限公司),種植于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農業工程學院溫室盆缽中,氣溫16~30 ℃。塑料盆直徑25 cm,每盆2株,每處理4盆,4次重復。于2020年9月12日,黃瓜處于5葉期施藥1次,試驗方法同1.2.4。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按有效成分設計試驗,即157.5、315、630 g a.i.·hm,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用藥后采取直接對比觀察法定期檢查,直至用藥后3周。一旦發現藥害,根據《殺菌和殺蟲劑對作物安全性室內試驗方法(GB/T 1965.1-2010)》進行藥害程度認定分級。
1.5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 2003 進行數據統計,使用DPS 7.05進行方差分析,應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室內毒力測定
由表1可知,室內毒力測定嘧菌酯、戊唑醇對黃瓜白粉病菌的EC值分別為3.383 2 μg·mL-1和0.995 7 μg·mL,戊唑醇對黃瓜白粉病菌的抑制效果高于嘧菌酯。根據EC理論值計算方法,嘧菌酯與戊唑醇質量比1∶2對黃瓜白粉病菌的EC理論值為1.302 2 μg·mL,而嘧菌酯與戊唑醇質量比1∶2對黃瓜白粉病菌的EC實際值為1.069 8 μg·mL,增效系數(SR)為1.217 2,表現為相加作用。
2.2 田間藥效試驗
由表2可知,田間藥效試驗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與430 g·L戊唑醇懸浮劑在用量150 g a.i.·hm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2.67%和74.88%,其中戊唑醇的防效顯著高于嘧菌酯的防效,這與室內毒力測定結果一致。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用量67.5、112.5、157.5 g a.i.·hm對黃瓜白粉病防效分別為70.99%、80.85%和83.82%,防治效果與藥劑有效成分用量呈正相關。與單劑相比,112.5、157.5 g a.i.·hm的的防效顯著提高,且用藥量也比單劑減少,這表明兩者組合使用不僅能提高病害防效,而且能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污染。
2.3 安全性評價
從表3可以看出,黃瓜營養生長期用藥后葉色正常,葉尖、葉緣沒有變色現象,葉片也無枯斑、畸形等現象(見圖1:以金申青長為例)。用藥21 d后,3個黃瓜品種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57.5~315 g a.i.·hm處理與空白對照生長速度無差異,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630 g a.i.·hm時對新泰密刺、津研四號、金申青長的生長速率抑制率分別為5.79%、7.02%和11.43%,植株變矮,表現為節間變短,新泰密刺、津研四號生長速率抑制率仍在10%以內,屬于安全范圍,金申青長生長速率抑制率在11%~20%之間,表現輕微藥害,但各處理均能正常開花。以上結果表明,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4倍劑量使用時會對植株生長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3 討論與結論
黃瓜白粉病是設施黃瓜栽培中常見的具有威脅性的氣傳病害之一,因侵染頻繁、流行性強等特點,導致防治相對困難[6]。目前,該病仍是以化學防治為主,生產上常用殺菌劑有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己唑醇、戊唑醇、腈菌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7],但長期單一使用,病菌易產生抗藥性[4]。據報道,瓜類白粉病已經對苯并咪唑類、EBIs類、有機磷類、羥基嘧啶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和苯氧喹啉類等多種藥劑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且發展速度極快,抗藥性問題日益突出[8]。因此,開展新型殺菌劑篩選及其科學應用技術研究,對提高該病防治效果、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至關重要。
嘧菌酯是高效、廣譜、內吸性強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對幾乎所有真菌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與目前已有殺菌劑無交互抗性,對黃瓜等作物安全[9]。戊唑醇是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具有高效、廣譜、內吸性強等優點[10],主要通過抑制病原菌細胞膜上麥角甾醇的去甲基化,使得病菌無法形成細胞膜,從而殺死病菌[11]。筆者測定了嘧菌酯、戊唑醇及其質量比1∶2組合對黃瓜白粉病菌的室內毒力。結果顯示,嘧菌酯、戊唑醇對黃瓜白粉病菌的EC值分別為3.383 2 μg·mL和0.995 7 μg·mL,戊唑醇的抑菌活性顯著高于嘧菌酯。嘧菌酯與戊唑醇(1∶2)對黃瓜白粉病菌的EC為1.069 8 μg·mL,增效系數(SR)為1.217 2,兩者表現為相加作用。田間藥效試驗結果顯示,在相同劑量條件下,戊唑醇對黃瓜白粉病的田間防效顯著高于嘧菌酯,與室內毒力測定結果一致。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用量112.5 g a.i.·hm對黃瓜白粉病防效為80.85%,顯著高于單劑嘧菌酯和戊唑醇用量150 g a.i.·hm-2,二者對黃瓜白粉病防效72.67%和74.88%,表明嘧菌酯與戊唑醇組合的田間增效作用與化學農藥減量顯著。本研究結果獲得的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在黃瓜白粉病防控上的應用可以降低單劑嘧菌酯或戊唑醇的使用劑量,從而降低黃瓜白粉病菌對藥劑的選擇壓力,延緩藥劑的使用年限,降低抗藥性產生的速度。
單一作用位點殺菌劑的長期或大量使用,均能加速抗藥性產生與發展風險。對中國農藥信息網上登記的藥劑進行統計,國內登記用于黃瓜白粉病防治的藥劑主要有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及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有研究表明,黃瓜白粉病菌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存在高等抗性風險[11-12]。近年來,嘧菌酯防治黃瓜白粉病的田間實際效果較差,可能與該類殺菌劑長期單一的使用,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有關[13]。在日本,該類藥劑引進不久,黃瓜種植區域就不斷出現白粉病菌對嘧菌酯產生抗性的相關報道[14]。孟潤杰[15]也研究得出黃瓜白粉病菌對唑胺菌酯具有較高的抗性風險。楊連來等[16]研究表明,室內藥劑馴化對己唑醇具有抗性的黃瓜白粉病菌菌株對醚菌酯表現出交互抗性,表明了田間用己唑醇和醚菌酯防治黃瓜白粉病可能存在抗性風險。多數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具有殺菌和調控植物生長的雙重活性,因此,具有高活性且對作物安全的新型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創制仍是新農藥開發的重要方向[5]。據統計報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登記應用于黃瓜白粉病防治上的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主要有氟菌唑、環丙唑醇、腈菌唑、己唑醇、戊唑醇、丙環唑等[17]。有報道稱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在黃瓜苗期應用后,對黃瓜植株地上及地下部分的伸長均產生不同程度的抑制,成株期使用時抑制作用相對小一些,但用量高時仍會導致新生葉片畸形和節間縮短等[5]。本研究的安全性評價試驗也表明,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在4倍推薦劑量條件下對黃瓜存在安全性風險,導致黃瓜節間縮短,這充分證實該現象是由戊唑醇過量使用導致的。
為緩解單一作用位點殺菌劑的長期或大量使用,霍建飛等[18]研究表明,500 g·L氟吡菌酰胺·戊唑醇懸浮劑施用2次后對黃瓜白粉病防治效果顯著且具有較長的持效期,對黃瓜植株無藥害等不良影響。趙志偉等[19]通過試驗證實了氟吡菌酰胺與肟菌酯復配藥劑對黃瓜白粉病防效顯著。李凌云等[20]研究表明,11%戊唑醇·環氟菌胺懸浮劑對黃瓜白粉病防效顯著,藥后9 d防效為88.15%~92.84%,末次藥后11 d防效為89.75%~94.86%,優于或相當于對照藥劑430 g·L戊唑醇懸浮劑、10%環氟菌胺懸浮劑[20]。本研究獲得的7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在112.5、157.5 g a.i.·hm用量下,對黃瓜白粉病的田間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防治效果顯著,在實際生產上具有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FRAC(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資料顯示,嘧菌酯與戊唑醇的固有抗性風險分別為高等或中等。基于兩者的室內活性、抗性風險及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從室內毒力活性的角度來說,可以優先選用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戊唑醇;從農藥抗性治理的角度來說,為延緩抗藥性的產生,可以兩者組合的方式使用。建議田間按照嘧菌酯與戊唑醇(質量比1∶2),推薦使用劑量為157.5 g a.i.·hm-,科學用藥,降低抗藥性發生及作物安全性風險。
參考文獻
[1] 鄭儒永,余永年.中國真菌志(第一卷)白粉菌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2] 馮東昕,李寶棟.主要瓜類作物抗白粉病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1996(1):55-59.
[3] DAVIS A R,THOMAS C E,LEVI A,et al.Watermelon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rece 1 [M]//MAYNARD D N.Cucurbitaceae.Virginia:ASHS Press,2002:192-198.
[4] 柏亞羅.Strobilurins類殺菌劑研究開發進展[J].農藥,2007,46(5):289-295.
[5] 陳召亮,慕衛,馬超,等.4種三唑類殺菌劑對黃瓜生長的影響[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6,27(6):19-22.
[6] 郝敬喆,張士海,沙依熱·吾汗,等.5種殺菌劑對溫室黃瓜白粉病的防治試驗[J].新疆農業科學,2011,48(2):366-368.
[7] 于春雷,李素霞,張斌,等.四氟醚唑對黃瓜的安全性及其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學報,2012,39(3):265-270.
[8] 周益林,段霞瑜,盛寶欽.植物白粉病的化學防治進展[J].農藥學學報,2001,3(2):12-18.
[9] 陳紅遠,何云鳳,李紅玫,等.30%戊唑醇·嘧菌酯懸浮劑防治黃瓜白粉病藥效初報[J].耕作與栽培,2015(3):51-52.
[10] 董見南,滕瑤,廖輝,等.18%井崗·戊唑醇懸浮劑在小麥種的殘留行為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20,36(1):3-7.
[11] 賈俊超,馬琳,范志金,等.病原菌對Strobilurin類殺菌劑抗藥性機理的研究進展[J].農藥學學報,2008,10(1):1-9.
[12] 柏亞羅,萬紅梅.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抗性剖析[J].農藥,2009,48(2):88-95.
[13] 趙平,嚴秋旭,李新,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開發及抗性發展現狀[J].農藥,2011,50(8):547-551.
[14] ISHII H,FRAAIJE A B,SUGIYAMA T,et al.Occurrence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strobilurin resistance in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and downy mildew[J].Phytopathology,2001,91(12):1166-1171.
[15] 孟潤杰.新殺菌劑唑胺菌酯對黃瓜白粉菌生物活性及其抗藥性風險評估[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9.
[16] 楊連來,慕衛,劉峰,等.黃瓜白粉病菌對己唑醇抗性誘導及抗性菌株生物學性狀的研究[J].農藥學學報,2007,9(1):29-33.
[17] MC GRATH M T,SHISHKOFF N.Managing resistance to demethylation inhibiting(DMI)fungicides in cucurbit powdery mildew[J].Plant Disease,2001,85(3):236-245.
[18] 霍建飛,郝永娟,劉春艷,等.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防治黃瓜白粉病田間藥效試驗[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8):144-146.
[19] 趙志偉,梁英,孫國臣,等.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懸浮劑防治黃瓜白粉病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4):112.
[20] 李凌云,欒炳輝,陳敏,等.11%戊唑醇·環氟菌胺懸浮劑對黃瓜白粉病田間藥效評價[J].農藥,2020,59(7):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