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學是我國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從農村生產、生活以及城市農村文化碰撞交流的角度進行農村文化書寫,展現農村地區的歷史變遷、風土人情、人文人性,讓農村、農村人的真實社會景象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事業發展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村文化的書寫也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由袁喜生主編的《河南新農村優秀文學讀本》一書是服務于河南省“農家書屋工程”的農民文學讀本,全書共2冊。該書從文學的角度,選編了適合農民閱讀且與河南農村生活緊密相關的文學作品,旨在展現20世紀以來的農村新圖景,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農民對文學文化作品的欣賞能力。
該書所選取的作品包括三十余篇短篇小說和十余篇中篇小說,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書中收錄了姚雪垠、李犟、張有德、劉震云、張一弓等作家等作品,如《辣椒》《心香》《黑娃照相》《潁河風情錄》《三眼井》《無邊無際的早晨》《一地雞毛》《神木》等,在農村文化書寫方面的特色與內涵有效拓寬了對農村的文學觀察視野,帶給農村讀者許多新的啟發。農村文化書寫是該書的核心,其作品多以農村地區為文學創作的地理空間。作家依托著自身對農村土地人文的深厚感情,對農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進行了觀照,其中既包括了對農村田園牧歌式新生活的歌頌、眷念與皈依,也包括了對農村落后、愚昧等不足之處的審視、批判和敦促。總之,在文學中,農村文化書寫離不開“故鄉情結”的抒發,以及對農村世界的觀照與敘事,又由于表達方式的不同,農村文化書寫又包括寫實性的、詩性的、理性批判啟蒙等類型。透過農村文化書寫的文學作品,人們可以看到農村地區的物質世界和精神心靈世界的發展變遷與現狀,對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 農村文化書寫中的“故鄉情結”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20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的發展步伐,一座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建造起來。短暫而快速的城鎮發展史使得不管是身處農村的人還是身處城市的人在回憶中幾乎都留下了一個屬于農村的故鄉記憶。大多數中國人的故鄉情結與農村有著天然的緊密的聯系,無數的作家更是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將故鄉情結融入其中,通過他們的農村文化書寫,真實而深刻地記錄了故鄉的景象、農村的景象,其中包括魯迅、沈從文、劉振云等文學大家。在農村文化書寫中,“故鄉情結”包含一系列文學話語,如自然、土地、河流、棲息地、鄉情、血脈、母親等。
在農村文化書寫中,故鄉可以是物質性的家園,是自然的、是田園牧歌式的、是原始不加修飾的;故鄉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家園,是讓人感覺到精神親和的文化家園,通過精神上的觀照與書寫,展現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們精神心靈上的根系文化和歷史變遷。物質性的“故鄉情結”通常反映在農村文化書寫中一景一物的描繪上,透過農村文化的詩歌、小說等,人們能夠從中找到許多農村圖景中的田野、小橋、石板路、農作物、煮熟的五谷雜糧、飛來的鳥、叫喚著的雞鴨豬狗……這些充滿農村特點的景物描繪瞬間將人們拉入到農村文化情境中,借由創作者情感的寄寓與抒發,人們再深切去感受故鄉在創作者眼中的模樣、情態,感受創作者或喜或悲、或紀念或悵惘的心情。精神性的“故鄉情結”通常基于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的對比,突出的是工業化時代下農村故鄉所帶來的返璞歸真的精神蘊養。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人的異化成為了普遍的現象和問題,人們像是在城市高速發展的步伐中迷失了自己,像機械一樣,像工具一樣,周而復始地忙碌著,稀里糊涂地生活著,失去了人對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本質追求。透過農村“故鄉情結”的文化書寫以及精神家園的構建,創作者們往往希望人們能夠回到故鄉,回到農村,放慢生活的腳步,在本真、質樸、自然的精神家園中獲得心靈的棲息和安寧。
以《河南新農村優秀文學讀本》收錄的李佩甫中篇小說《無邊無際的早晨》為例。這篇小說充分突出了人物與農村土地的關系,敘述了主人公“國”在農村土地的滋養下成長,但最后卻逐步背離和傷害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在李佩甫的筆下,農村土地上生長出的野莊稼是對農村土地的背離,會進一步加劇農村環境的惡化,使得那些傳統古樸的品格、信條消失殆盡。在這篇小說里,農村土地原本賦予主人公的是純粹的故土的體溫,充滿著質樸和聰慧的力量,當這些力量失去之后,主人公則開始在離鄉背井的土地上迷失。相信故鄉的力量,將故鄉視為生命力量的源泉,是很多創作者“故鄉情結”書寫的最初動力。無論是物質性的“故鄉情結”書寫,還是精神性的“故鄉情結”書寫,其核心都在于對農村環境與文化的觀照和體驗,并從文學寫實或詩化的視角出發,在農村及農村文化中賦予多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意蘊,呼喚人們對故土、對農村的重視,讓更多的人注意到農村自然環境和生活中的細節,于細節中感受故鄉、農村對人們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2 農村文化書寫中對農村世界的觀照
盡管出于基本相同的文化根系,但不同的人看待農村、看待故鄉的情感與態度往往千差萬別,在農村文化書寫中同樣也是如此,不同的作家對農村世界的觀照有詩化的、寫實的、歌頌的、批判的、贊揚的、否定的,等等。甚至于同一個作家不同階段的農村文化書寫情感和態度也并不完全相同,劉震云的農村文化書寫即是如此。在劉震云的文學創作中,農村文化書寫貫穿始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歷史的變遷,劉震云對農村文化的書寫經歷了從寫實到新寫實,再到新歷史,最后又返璞歸真,回歸寫實的變化。其審美情感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問題批判、鄉土精神家園回歸、矛盾交混沖突等不同情感階段。農村文化書寫大多是對農村世界的觀照,創作者站在自己的視角上,書寫他們眼中的農村和農村人,書寫他們的生產生活和心靈情感,并從中提煉出文學創作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
《河南新農村優秀文學讀本》收錄了劉震云的小說《一地雞毛》,這篇小說是劉震云新寫實小說中的一個代表作,其通過描寫農村現實生活中的平常瑣事以表達作家的思想感情。《一地雞毛》書寫了許多農村現實生活中的瑣事,如買豆腐、老家來人等。這些農村凡俗生活的書寫,使得小說充滿了現實性的、真實的人文氣息,讓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得以更好地融入底層人民的生活,記錄平凡生活,表達平凡情感。在中國文學創作中,農村文化書寫是重要且必要的,其原因就在于文學應當為大眾服務,它的書寫對象應當盡可能廣泛地包括所有人和事,以此讓人們透過文學的視角,看到更多普通人生活的喜怒哀樂,去感受、去體驗、去改變,從而塑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以及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文學中的農村文化書寫應當繼續發揚光大,關注農村的變化、發展,關注農村人在時代發展中的生活變化、心理變化和情感變化,從而發揮文學書寫的社會功能,促進農村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文學中的農村文化書寫不僅觀照農村及農村人的平凡生活和歷史變遷,還觀照農村及農村人在生產生活中所暴露的問題與不足,并將其歸納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予以同情或批判,敦促農村進行糾正和改變。魯迅是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中第一個通過小說這一文學體裁進行農村文化書寫的作家。魯迅的農村文化書寫同樣體現了他文學創作中針砭時弊的思想特點,塑造了一批傳統的、落后的、令人熟悉的農民形象,如閏土、祥林嫂等。通過這些人物的塑造,在肯定他們身上質樸勤勞本性的同時,批判了他們的愚昧、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之后,許多文學創作者沿襲了魯迅農村文化書寫的方式與目的,聚焦于農村這一真實社會,書寫農民正在遭遇的苦難,同情他們的脆弱、可憐。再以此為基礎去探求造成農民積弱的原因,洞察農村環境的問題以及農民自身的人性弱點與精神病態,呼吁農村地區的社會環境變革與發展,敦促農民的自省自查、自我改變和自我提升。在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城市與農村之間形成了顯著的城鄉二元結構,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也出現了較大的差異,農村文化的書寫應從希望農村變好的心態出發,關注城鄉之間的差異,發現農村中的新現象、新問題,對農村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予以批判。從這個角度出發,現代農村文化書寫對農村世界的觀照和批判,能夠轉化為促進農村地區發展的實際力量,有著不可小視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同時,農村文化書寫所指涉的空間并不局限于農村世界,相反地,文學創作者們會在農村文化書寫中管窺整個世界,以農村的描繪去丈量世界,達到以小寫大、以局部反映整體的效果。在文學創作中,農村這一情境通常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社會完整性。其原始、純粹、不加掩飾的文化本質,更進一步增強了其社會觀察場的文學功能。劉震云曾說“我從小在一個村里長大,現在我還會按照童年那種大小、多少、遠近的感覺去判斷整個世界”,由此延伸下去,農村生活經歷對作家世界觀、人生觀產生了深遠且深刻的影響。寫的是農村、農村人,但目光看向的可能是更遠的遠方和更多的人群。所以,文學中的農村文化書寫作品對農村社會、人性的批判有時并不局限于對農村的批判,對農村人的批判,讀者應該擴大觀察的視野,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類似心理、行為進行觀照和批判。在劉震云的農村文化書寫作品中,這種觀照和批判方式并不鮮見。透過劉震云的農村文化書寫,人們能夠看到時代巨變下普通人道德的滑坡、價值觀的迷失,以及在金錢、權力等一系列誘惑下所暴露出來的自私、仇富、短視等人性弱點,顯然,這些現象和問題不只是農村、農村人的問題,而是在時代巨變下,城市鄉村所有人正在面臨的普遍問題。
綜上所述,《河南新農村優秀文學讀本》一書是農村文化書寫的一個縮影,通過河南籍作家對故鄉農村文化的書寫,呈現了作家們對農村生產、生活、精神世界的觀照結果,透過他們的文字,讓我們得以深度剖析農村地區人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現狀與變遷,探尋農村鄉土文學的背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方向與目標,構建起屬于農村和農村人的精神文化故鄉,鼓勵農村和農村人逐步改變在社會發展中的邊緣性,改變其在文學文化空間中的孤獨、孤立狀態。
(浮偉忠,男,碩士,高級講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及教育學研究)
書名: 河南新農村優秀文學讀本
作者: 袁喜生
ISBN: 9787564903732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1月
定價: 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