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洪林幼兒園
由于幼兒生活經驗少,對枯燥的知識學習不感興趣,在布藝課程中,教師將“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落實其中,通過剪、貼、拼、添等操作,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愿意思索、敢于創作。同時,教師要保證教學活動內容的通俗化、形式多樣化,讓幼兒積極地投入到布藝活動中,在尊重幼兒主體性與差異性的基礎上,發揮布藝活動的價值。
在布藝活動中,教師應結合幼兒已有經驗為其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臺,通過在區角中投放布藝材料、布藝作品,為幼兒營造具有布藝特色的環境。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收集的材料,直觀地展現布藝的設計方法,使幼兒在生動形象的情景中進行合理的創作。其次,將不同的作品、半成品擺放到區角中,讓幼兒欣賞,并提高他們參與布藝活動的興趣。最后,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環境提出針對性問題,引導幼兒體會布藝之間的元素搭配,從而為布藝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在一天的教學中,要保證幼兒基本的自由活動時間。”這就要求區角活動的設計應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首先,教師要合理地安排“布衣坊”的位置,并提供大量、多元化的原材料,例如麻繩、棉花、布頭等,讓幼兒能夠結合興趣、愛好自主挑選,并將布料材質與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對于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簡單的材料可能無法滿足他們的設計需求,所以要針對性地投放布藝材料,例如衣物、扇面、飾品等。同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他們提供能力范圍內的成品、半成品。其次,教師和幼兒一起利用走廊文化設計“布藝廊”,根據當地的美食特色打造“小吃一條街”,利用印花布的方式設計店面的外觀,并為幼兒提供可愛的透鏡、圍裙,以此吸引幼兒的興趣。最后,幼兒園在空間較大的公共區域設置布藝游戲場地,讓不同班級的幼兒都能在特定的范圍內進行布藝活動。例如,小班設計布藝扣子、襪子、串珠等;中班設計蝴蝶結、布貼畫;大班通過剪裁、編織等創設成熟的布藝成品。
布是幼兒熟悉的生活用品,服飾、裝飾、首飾等物品中都體現有布的元素。教師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開展多姿多彩的布藝活動,使幼兒在用眼欣賞、用腦思考、用手操作、用嘴表達的過程中,豐富藝術經驗,培養幼兒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創作美的意識與能力。雖然布藝教學要比普通的文化課程要更有趣、更直觀、更生動,但是也要分不同的階段去設置,教師應充分考慮小、中、大班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出最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
例如,針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圍繞啟智游戲開展“猜猜小羊吃了啥”的布藝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不同顏色的綠豆、黃豆、玉米粒,毛巾襪、小扣子,通過引導幼兒捏捏小羊的肚子,猜測小羊吃了什么東西,激發幼兒興趣,并使其挑出觸感相同的小羊進行配對。隨后,教師運用示范法、講解法等為幼兒演示正確的操作,組織幼兒設計小羊的領結,使他們初步感受簡單的布藝制作。在完成創作后,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他人簡單地介紹創作思路與創作過程,以此完成手眼口腦多方面的協作。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幼兒教學目標的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分別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訂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做到三者內容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以此實現因材施教,使幼兒得到個性化發展。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思考“幼兒通過本次學習會有什么收獲?會得到什么發展?”并將其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成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與行動指南。
例如,布藝創作是一項細活,需要幼兒有足夠的細心與耐心。幼兒正處于一個可塑性極強的階段,由于身心發展不成熟,他們很難專心、細心、耐心地去完成一件事。所以,教師可以將培養幼兒的“三心”作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并將其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長此以往,幼兒積累了一定的布藝活動經驗,提高了創造能力,也逐漸養成“三心”的行為習慣。幼兒園圍繞當地的特色食物,開展“舌尖上的美食”布藝活動。美食的范圍是比較廣的,所以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布藝材料,讓幼兒在用棉布包制作“包子”,利用麻繩制作“油條”的過程中,了解特定食物的組成部分,增加其生活經驗,進一步掌握設計布藝的方法,以此完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
布藝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包含自然、人文、歷史、動物等多個領域。布藝作品的表現形式也是不勝枚舉的,有刺繡、布貼畫等。不僅如此,布藝涉及的情景體裁也有很多,如童話、神話、寓言等。總而言之,布藝活動豐富了幼兒的認知,開拓了幼兒的視野,讓他們通過常見的“布”領略到不同的文化。小班的幼兒在布藝制作中,更多的是模仿,他們按照教師所講解的內容進行創作。大班的幼兒則會根據特定的主題,進行構思、選材、制作。例如,教師用動畫片《寶寶巴士》導入布藝教學活動,使幼兒簡單地認識常見的交通工具,并引導幼兒用織布、棉布、麻繩等材料制作布書。
布藝教學要以展示、交流、評價作品為結尾,這樣才有利于幼兒更深刻地認識布藝活動的意義,總結在布藝活動中的收獲。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幼兒在互相了解過程中發現他人的優點,欣賞他人的亮點。同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幼兒的感受、體驗、理解,重視對幼兒多角度、有創意的評價,使他們能夠全面地認識自己,并樹立創作的自信心,強化內在的創作動力。教師的評價要以鼓勵、激勵為主,通過運用真誠、中肯、藝術的語言,讓幼兒體會語言的魅力。此外,教師也要增加評價的主體,引導幼兒參與到評價當中,深化他們對活動的印象,這樣不僅能讓幼兒提高自我評價以及評價他人的能力,還能讓教師檢閱幼兒的學習效果,得到最直接、真實的教學反饋。例如,在“肚子里有什么”布藝作品展示環節中,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哇,你的西瓜好漂亮,不僅有鮮艷的瓜瓤,還有一粒粒黑色的瓜子呢!”“你的火龍果顏色真漂亮,是粉紅色的,我覺得再加些黑色的‘芝麻’更好,你覺得呢?”幼兒不僅得到了鼓勵,還知道了作品改進的方向,可謂是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布藝活動對于幼兒的發展有著特別的意義與價值,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利用教育資源,結合幼兒的特點與認知水平,給予幼兒耐心的指導,幫助幼兒在創作布藝中提高素養與能力。無論是在區域活動還是教學活動中,都要注重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以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的成長為主要目標,與幼兒共同成長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