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英 趙正梅 張 榮 李 華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合肥 230601)
早在2005年教育部首次頒布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指出“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了高等學校學生轉專業的管理。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自開放轉專業以來,2015年出臺了《轉專業管理辦法》,之后每年修訂轉專業實施辦法,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寬松的轉專業環境。同時學校引入先進的智慧校園電子信息化管理,但是轉專業學生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學業、管理等適應性不良,針對以上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以幫助轉專業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
本次調查對象為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3 個學院1~2年級中成功實現轉專業的學生,共發放問卷215 份,回收問卷208 份,回收率為97%;其中大一學生102 人(49%),大二學生106 人(51%),護理專業學生75人,口腔專業學生78 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55 人。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大學生專業適應性問卷和自編的訪談提綱進行研究。其內容包括轉專業動機、學習適應情況、人際溝通情況、今日校園使用滿意度等項目。通過現場發放問卷,定向收集各學院轉專業的基本狀態數據。
多關注就業前景而往往忽視自身興趣和學習能力。此次調查中,“就業前景好”為轉專業的首選動機,其次為“同學老師推薦”占49.5%,而“感興趣”與“學習能力突出”僅占25%與20.6%。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直接關系著學生轉專業后能否適應新學習環境和跟上學習進度, 也間接影響未來從事行業的選擇和工作積極性。但是,由于轉專業學生對選擇什么樣的專業與專業未來發展前景存在明顯信息不對稱, 加之對興趣愛好和專業結合缺乏足夠的了解, 因此轉專業仍然帶有很強的盲目性。“就業前景好”成為學生首選動機,與社會固有“熱門”和“冷門”專業認知息息相關,學生認為選擇好專業意味著好就業, 找一份好工作成為大學學習成功與否的首要標準。“同學老師推薦”成為第二大轉專業動機說明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有待加強。從眾心理是當代大學生第二轉專業動機,占49.5%說明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同時提示學生對專業了解不深入,對自身興趣愛好不了解,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轉專業動機(可多選)
轉專業前后大學生的適應性總體狀況分為“宿舍人際關系狀況”“班級課堂人際關系狀況”“轉專業后學習成績”和“轉專業后參與校園活動時間”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測量。
2.2.1 人際關系狀況
筆者將人際關系的適應情況分為“宿舍人際關系狀況”和“班級課堂人際關系狀況”,人際關系是學生能否轉專業后適應學習生活的重要指標,也影響著學生的歸屬感。本研究中對這兩個指標進行測量,結果如表2、表3 所示。
表2 轉專業前/后宿舍人際關系狀況
表3 轉專業前/后班級課堂人際關系狀況
由表2 可知,轉專業后學生宿舍人際關系非常融洽和比較融洽分別占23.5%和35.5%, 與轉專業前占25.9%和32.5%差別并不大, 說明學生轉專業前后能夠比較好地適應寢室人際關系,這也與學校積極推進信息化管理,輔導員以“今日校園”為載體線上線下無縫對接轉專業學生寢室安排,寢室查寢,深入寢室談心談話實地解決學生寢室人際矛盾有關。只有5.7%的學生認為人際關系不融洽,這些學生需要學校與家庭雙方合作解決寢室矛盾預防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由表3 可知,轉專業前后學生能否適應新的班級課堂人際關系中,83%的學生能夠較好融入新集體,說明學生能夠融入新集體新課堂。這也與學校在智慧校園建設方面,隨時隨地了解學生課堂上和課堂后人際矛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有關。轉專業后有16.8%的學生表示雖然寢室沒有矛盾,但是與轉專業前寢室關系更加融洽,重組寢室后,陌生的環境,繁重的學業導致寢室關系冷淡,這些潛在的寢室人際關系矛盾需要學生管理人員的重視。總體來說,轉專業學生的人際關系適應狀況較好。
2.2.2 學習成績狀況
如表4 所示, 轉專業后有49.5%的學生成績與轉專業前持平,17.3%的學生表示轉專業后成績進步,多達33.2%的學生成績后退, 認為自己無法適應新專業的學習。針對學習成績后退學生進行訪談后發現,其中56.6%的學生轉專業后發現與自己的興趣愛好不符,調整專業也是受社會家庭影響,深入學習后難以產生學習興趣。23.3%的學生認為轉專業后所學知識太難,與前期學習基礎知識難以銜接,學習感到吃力。針對所有轉專業學生訪談發現,87.6%的學生表示入學后立即轉專業比第一個學期后轉專業成績更容易提高,更能適應新專業的學習。轉專業后成績情況是衡量學生轉專業適應性最重要的指標,能否適應新專業的學習直接影響轉專業學生的思想穩定。盡早的提高成績能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帶動其他方面的專業適應,因此,轉專業后學生學習成績是學校和家長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表4 轉專業后的學習成績
2.2.3 參與校園活動時間情況
如表5 所示,轉專業后,學生參加校園活動顯著減少,增加校園活動的僅占16.8%,減少校園活動的占42.7%。這與轉專業后學生加入新集體課業繁重有關,同時說明減少參與校園活動在轉專業后的變化最為顯著。
表5 參與校園活動時間
如表6 所示,“今日校園”作為智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轉專業后滿足大學生的四大核心訴求——學習成長、社交分享、校園生活、就業深造。在針對轉專業前后學生使用“今日校園”滿意度調查顯示, 不滿意的學生人數占比0.9%, 比轉專業前占比1.4%略減少; 轉專業后學生滿意人數占比97.3%,說明學生對“今日校園”等電子信息化學生管理模式的認可。
表6 今日校園使用滿意度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自開放轉專業以來,2015年出臺了《轉專業管理辦法》,2017年和2019年學校先后修訂轉專業實施辦法, 從2017年轉專業人數的95人到2019年145 人,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人數明顯增加的專業為口腔醫學專業, 特別是2019年轉入口腔醫學專業的學生人數達到75 人,是2018年轉入學生人數的兩倍。2020年轉專業人數再創新高,口腔醫學專業和護理專業同時開設轉專業班級。學校對轉專業學生管理由曾經插班跟讀模式改為轉專業班級管理模式。實踐表明,轉專業學生插班跟讀存在一種適應性問題導致學習成績下滑,人際交往障礙甚至引發心理問題,這與方蓬曾調查研究結果一致。基于這些原因,學校做出設立轉專業班級的決定,同時引進智慧校園管理模式有助于轉專業學生積極主動融入新集體。
但不同學科背景的轉專業醫學生重組為一個班級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自2020年起,學校連續兩年修訂轉專業管理辦法,以育人為本,促進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將轉專業時間提前到入學后兩個月內完成,同時增加創辦企業等情況作為轉專業的條件,將創新創業納入考核范疇。
往年轉專業學生人數較少,教學管理、日常管理、思想政治管理等方式比較傳統。教師和輔導員等管理者利用傳統的網絡平臺如QQ 群、 微信群等進行通知通告、教學管理、學生談話等工作內容。這些傳統的信息化手段只能達到信息傳達的作用,不能保證信息是否讓人人知曉,同時也得不到學生的反饋,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環節。此時,引進或者開發一種新信息化的學生管理工具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