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民 徐榮剛 劉安巍
(1.重慶市渝中區教師進修學院,重慶 400015;2.重慶市江津中學,重慶 402260;3.重慶市第三十中,重慶 400014)
好課需要“好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備好課是上好課的源頭背景.其中編寫好承載教學各要素及其關聯的文本“教案”與“學案”是教學有效的關鍵環節.在教學實踐中調查發現,由于“教案”常偏執教推進的邏輯,導致只見教師,不見學生;只見內容,不見教學.而“學案”偏執于導練,難見導學,導致“教案”與“學案”分離,降低“兩案”教學功能與價值.如何將“教案”與“學案”建立深度關聯,編寫出能將教與學兩方面協同的教學方案,從“備教”轉向“備教與學”,從“教案”邁向“教學案”,需要從實踐層面探索研究.
文獻[1]中提出,教學看作是雙向性的,是復合性的,是活動性的,教學是一個復合體,教和學不可分割,教為學而存在,學又靠教來引導.文獻[2]提出教學就是教師引起、維持與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西南大學靳玉勒認為:教學就是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一定的文化為對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特殊交往活動.并進一步指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主體、教學活動是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可見,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圍繞一定教學目標展開的教與學的互動交往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旨歸.
基于對教學意義與價值的認識,基于“融合共生”理念,圍繞教學目標、過程、評價等要素,將教案與學案功能統整,形成教與學緊密關聯的互動過程,編寫出兼具“教案”和“學案”雙重功能的文本,這便是“教學案”.
從課標、教材、學生經驗出發,圍繞教學展開的3個基本問題:將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怎么知道學生到哪里了、如何安排學習活動才有利于學生產生更好的表現,進行目標確立、學習評價設計和教學過程規劃,構建“教學案”的基本結構(表1).

表1 物理“教學案”基本結構樣式
(1)教學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課程資源開發、設計與實施的方向,使師生的整個活動有明確的指向,對教學各要素具有統領和協同功能.按照素養為本的目標導向確定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
(2)驅動問題:教會學生怎么去思考,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智習慣,遠遠比教會學生思考的內容更重要.[3]思維是在遇上問題時才會被啟動,“教學案”中設置的驅動問題是促進學生深度思維的有效手段.驅動問題是在研讀課標、教材和分析學情基礎上,形成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然后把本課題內容凝練出核心問題,再分解成相關聯的子問題,便構成指向目標的一組驅動問題.
(3)任務情境:任務情境是針對驅動問題所選擇的學習情境的概述和要達成學習結果的表征,包括情境、任務和目標要素.
(4)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是基于任務情境而展開的學習過程,一般包括明示教與學的行為,具體化的情境呈現和學習支架搭建,如設置問題串或工具助學.
(5)學習評價:評價任務分兩類.跟進學習過程的評價任務是鑲嵌到學習過程中,指向行為目標與展開性目標的達成,即通過行為目標診斷學生知識技能的達成情況,展開性目標側重反映學習者與具體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行為表現.通過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表現,以便及時調整教學進程,確保學習的首因效應達成.任務類型可以是問題式和活動式.課后評價任務主要用于課后作業,指向行為目標與表現性目標的達成情況,通過表現性評價,反映學生與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中主體精神和創造性及個性表現.
將上述各要素進行關聯統整,構建“1+5”課堂要素關聯結構(如圖1).以目標為統領,整合“情境、問題、活動、應用及評價”5要素,將評價嵌入學習發生全過程,助推學習行為的有效發生.[4]

圖1 “1+5”學習過程模型
“教學案”是將“教案”與“學案”功能整合而成的文案,既是教師教學的“教案”,稍作改編便成學生的“學案”,兼具“教案”和“學案”雙重功能,包含了教學過程中目標、任務、活動、評價等基本要素,承載著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基本過程,相當于為教學的有效發生構建了導航系統.
(1)堅持以學定教,順學而教.基于“順應本能,挖掘潛能,激活可能”人本理念,從為學而教的立場選擇教的路徑和方法,將教與學構成互動共生的動態系統,讓教與學耦合而產生共鳴效應.
(2)遵循課程標準要求.2020年教育部頒發高中物理課程標準:高中物理課程通過創設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善于實驗、勤于思考的學習情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理解物理學的本質,整體認識自然界,形成科學思維習慣,增強科學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編寫教學案的根本依循.[5]
(3)堅持目標導向.目標具有導向、激勵與評價功能.目標對學什么、怎么學有統領、協調、指向與支配作用.教學過程的展開是在目標導控下對學習內容與學習行為的選擇,并對學習及時評估與反饋.
(4)體現物理學習的基本過程.物理學習基本過程是基于一定的物理環境與時空條件,在注意機制推動下,經歷觀察、實驗、思維與運用.教學過程設計:一是依托真實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比較、體驗、推理、辨析中形成概念,發現規律,得出原理,并由此建立起物理學的基本理論;二是將知識回歸情境,知識跟情境建立意義關聯,在持續的情境任務解決中達成認知結構化并形成遷移應用能力.在完成需要素養的任務中,通過觀察、體驗、交往互動中形成個人素養和人格品質.
“教學案”的編寫聚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主體、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教學的關聯要素.首先,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基于目標構建驅動問題;針對驅動問題選擇挑戰性的任務情境,確定相應的學習活動;提供指向活動目標的評價任務.其編寫過程見圖2.

圖2 “教學案”編寫過程
下面以“超重與失重”為例,呈現“教學案”的編寫過程.
(1)確定教學目標.
將課標要求“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結合教材和學情進行“課標分解”.
如圖3所示,根據課標分解,形成“超重與失重”課時目標.

圖3 “超重和失重現象”課標分解
① 通過超重失重現象觀察比較,正確區分超重與失重現象.(指向物理觀念)
② 通過豎直方向變速運動中視重變化與速度、加速度的關聯比較,歸納出發生超重與失重的條件.(指向科學探究)
③ 通過受力分析并建立動力學方程,解釋發生超重失重原因.(指向物理觀念與科學思維)
④ 經歷實驗探究與理論推導的過程,體會實驗歸納與理論推理相結合的意義,增強從物理視角審視身邊發生現象的意識.(指向科學態度與責任)
(2)依據教學目標,編寫“教學案”(表2).

表2 超重與失重“教學案”

續表

續表
“教學案”是針對教案與學案分離現狀,從教與學共生關系編寫教學方案,強化了學生立場,充分體現以素養為導向,問題為驅動,任務為路徑,活動為載體,評價為紐帶的教學邏輯,初步構建起教學各要素“目標—問題—任務—活動—評價”等關聯結構,為素養導向的“備教學評”一致性從技術路線上提供保障.教案與學案深度融合,實現教案學案一體化,刪改部分內容便成學案,一案兩用.通過本區域高中物理教師2年實踐,“教學案”促進了“關注教”向“關注教與學耦合系統”轉變,從“關注掌握知識”向“關注學科素養”轉變,提高了教師備課效益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