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生,林之盼
1.海南省尖峰嶺森林發展有限公司,海南樂東 572542
2.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省紅樹林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00
生物多樣性來源于地球上各種生物的不斷進化[1],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更是實現資源可持續循環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的關鍵環節[2]。隨著人類不合理活動的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承受著嚴重的破壞和威脅,其中許多工程項目的建設已經對自然保護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3]。因此,對建設項目進行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4]。
尖峰嶺熱帶森林是中國緯度最低、垂直體系最完整且保護較好的森林之一。熱帶動植物種類十分豐富,被譽為“熱帶北緣生物物種基因庫”[5],是海南自然保護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價尖峰嶺天池展示區科研和訪問中心建設項目(一期)對尖峰嶺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影響,為保護區管理提供參考。
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海南島西南部,東部和南部與樂東縣相鄰,北部與東方市接壤,屬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地理坐標為(18°20′N~18°57′N,108°41′E~109°12′E)。保護區總面積約為20167hm2,其中核心區9930hm2、緩沖區8357hm2、試驗區1880hm2。
尖峰嶺保護區有維管植物2221 種,其中,菌類植物占海南島總數的37%;裸子植物5 科8 屬13種;被子植物179 科898 屬2075 種;特有種超過了200 種。脊椎動物有371 種。其中:哺乳動物70 種;鳥類215 種;爬行類動物超過45 種,包括獼猴、穿山甲和大靈貓等保護動物。
尖峰嶺天池展示區科研和訪問中心建設項目(一期)建設區總面積為0.2076hm2,其位于海南省樂東縣尖峰鎮,項目建設地點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尖峰嶺分局天池林場。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訪問中心、科研監測中心和服務中心,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訪問中心及科研監測中心的土建工程、水電安裝工程、消防工程、裝修工程,同時建設相應的室外給排水、電氣、監控等配套工程。一期工程用地面積2076.62m2,占地總面積0.2076hm2,均位于保護區試驗區內,建設地址均在天池林場舊址上,建筑面積1532.58m2,為建設1 棟地上2 層科研監測中心,建筑面積949.73m2;1 棟地上3 層訪問中心,建筑面積582.85m2。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等有關技術標準及規范性文件要求,項目影響評價區為尖峰的天池展示區科研和訪問中心建設項目(一期)用地周圍500m 范圍內。
通過收集自然景觀資源調查報告以及保護區內當地生態系統和物種分布的相關資料,采用《生物多樣性調查規范》等相關調查方法進行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調查資料。在科學的基礎上,根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特點和主要生物類群的生物生態特征,從理論層面預測項目建設可能帶來的影響。結合規范的技術指標標準,從生態系統、種群、群落、遺傳多樣性、外來物種入侵、景觀資源分析等方面,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對項目建設和運營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自然景觀資源和主要保護對象的影響進行預測、分析和評價。
項目影響到保護區部分天然林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其樹種為保護區常見樹種,生態系統類型為保護區內外常見,在海南地區廣泛分布,并非特有生態類型;工程的整體建設導致評價區域內生態系統面積略有變化;工程占用保護區內的實驗區面積相對較小,而且是在天池林場舊址上改建,對項目建設涉及保護區的景觀斑塊面積幾乎無影響;工程建設需使用一定面積的林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主要影響區局部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由于森林在保護區的生態功能中發揮主導和決定性作用,加之森林生態系統在保護區總面積上占有絕對優勢,因此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影響較小。評價專家組對景觀/生態系統的影響的綜合評分結果為分10.375 分,影響不大。其中:A1 景觀類型及其特有程度7 分,A2 景觀類型面積與A3 景觀類型斑塊數量均為0 分,A4 為0.625 分,A5 為0.375 分,A6 為0.625 分,A7 為0.625 分,A8 為0.625 分。影響評分具體結果見表1。
工程基本上都在原有建設用地上改建,林業地類為建設用地,用地范圍內有散生的龍眼、黃皮、石榴和芒果等林場職工種植的果樹,基本上沒有受影響的生物群落(棲息地),并且影響區內未發現有國家、省級重點保護或珍稀瀕危動植物;工程建設中,永久占地并沒有引起群落面積損失和分割;施工期的污染物對施工附近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暫時影響,但受影響的植物群落將在項目完成后逐漸恢復;大部分植物群落分布地土壤深厚,水熱條件好,生產力較大,群落穩定性強;周邊也未發現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工程施工隊動物群落基本無影響。評價專家組對生物群落的影響綜合評價結果為0 分,沒有影響(影響評分結果見表2)。

表2 對生物群落(棲息地)的影響評分Tab.2 Impact Score on Biomes(Habitat)
受開發項目影響的特有物種距離項目建設區最近的直線距離均在3km 以外,項目建設位于天池林場社區,它對保護區內的特有物種沒有影響,對重要物種的食物網和食物鏈結構沒有影響,同時對其遷徙、行走和繁殖沒有影響,但有病蟲害暴發的風險。評價專家組對生物群落的影響綜合評價結果為4分,影響較小(影響評分結果見表3)。

表3 對種群/物種的影響評分Tab.3 Impact Score on Population/Species
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有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及其生境,項目建設不涉及森林、不涉及林地,僅在原有舊址上改建,不涉及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對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的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沒有影響。同時,項目采取了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落實了各項環保對策,項目建設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已降至可接受水平。此外,項目在完工后,施行的嚴格保護措施,有利于自然保護區的科研,加快保護區建設進程,也有利于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評價專家組對生物群落的影響綜合評分結果為0 分,沒有影響(影響評分結果見表4)。

表4 對主要保護對象的影響評分Tab.4 Impact Score on the Main Protection Objects
工程建設對生物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施工材料沒有經過完全滅火,施工過程中會帶入保護區,造成外來物種入侵,或者有害生物入侵。在施工期間做好進入保護區的登記,離開保護區的檢查工作,會降低這種可能性。該工程施工期間和完工后將不進行綠化施工和苗木移植,施工材料會經過滅火處理,施工用土會在附近取土,運營期主要是人工巡護和設備維護,將不會引起外來物種入侵;為進一步加強保護區物種保護,施工期通過采取先進施工技術和加強對施工人員監管,運營期加強巡護官兵的教育引導,從根源上杜絕外來物種入侵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專家組對生物安全的影響綜合評價結果為14 分,影響較小。其中:E1 為10 分、E2 為4 分(影響評分結果見表5)。

表5 對生物安全的影響評分Tab.5 Impact Score on Biosafety
該工程建設可促進地區的發展,從而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與擇業的機會,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狀況,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有利于形成高質量的人居環境。通信咨詢的便捷性提高,有利于更好地保護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給在保護區工作的人民創造更好地工作設施,更好地保障員工和旅客的生命安全,并且生態旅游的發展也能更好地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工程建成運營后,將大大改善尖峰嶺保護區天池林場周邊社區人流量會大大增加,為發展生態旅游、進行科研活動創造條件,可擴大保護區周邊居民就業,提高當地民眾的生活質量,這些對于拉動周邊鄉鎮經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保護區、森林公園內的旅游配套設施是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作為尖峰嶺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的關鍵項目,對于完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設施建設,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評價專家組對相關利益群體的影響綜合評分結果為20 分,屬于有一般影響其中:F1 為與F2均為1 分、F3 為6 分、F4 為3 分、F5 為3 分、F6 為6分(影響評分結果見表6)。

表6 對相關利益群體影響評分Tab.6 Impact Score on Related Interest Groups
采用現地調查和社會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并結合《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技術規范》(LY/T 2242—2014),對選擇的各指標權重進行專家打分,計算出生物多樣性影響指數。生物多樣性影響指數公式:BI=∑(Wi×Si)(i=A…F)[3]。結果表明:該工程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指數值(BI)為7.775,綜合影響程度為“基本無影響”(多樣性計算和影響程度分級見表7 和表8)。

表7 生物多樣性影響指數計算Tab.7 Biodiversity Impact Index Calculation Table

表8 生物多樣性影響程度分級Tab.8 Grading Table of Biodiversity Influence Level
(1)建議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開挖工作量;施工過程中不得采伐高大喬木,用紅繩放線,嚴格控制施工區域,不得越界施工,避免施工對周邊林木的影響。
(2)在施工過程中,合理分配工程上的巖石數量,不得在保護區內設置取棄土場,不得選擇保護區外的土壤作為取土場;保護區內未設置制梁場、混凝土攪拌站等大型臨時設施。
(3)項目建成運營后,實行嚴格的游客限制和時間管理措施,避免因人流過大、時長連續造成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1)在施工期間,保護區內的相關人員應監督施工現場,盡可能縮短施工周期,落實各種景觀生態保護措施。
(2)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管理,禁止在保護區內搭建施工營地。施工單位有責任保護好施工場地周邊的植被及野生動物,做好安全用火,防止發生森林火災。嚴禁破壞植被、狩獵捕捉野生動物。
(3)嚴格控制本工程基礎開挖工作面,盡量縮小基礎邊坡,減少林地占用,及時采取工程或植物措施保護邊坡工程。
(1)加強植被恢復工作。在保護區內采取封山管護的措施,以促進植被恢復。
(2)實做好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準確評估項目營運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產生的影響,以便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恢復生態環境。
(3)項目建成后,營運期施行嚴格的保護制度,嚴禁無關人員和游客進入項目區,避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