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芳冰,阮少逸,李姿霖,黃惠潔,黃園園,農曉敏,張瑩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南寧 530005)
2006年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廣西玉林市的木偶戲正面臨后繼無人、斷層嚴重等問題。由于從事木偶戲的老藝人多數已年過半百,對繼續站在戲臺上聲情并茂的演繹表現比較吃力,而且身邊學徒也寥寥無幾;即使作為從小耳濡目染的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子女們,大多數都認為木偶戲表演“吃力”且收益少,不愿意子承父業學習木偶戲表演;又因為現如今正處于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當下的年輕人過于追求時尚,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于非遺文化傳承的意識較為薄弱,甚至對傳統的娛樂方式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形式多樣的現代高科技技術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木偶戲的文化傳承正面臨著嚴峻考驗。廣西玉林市的新一代年輕人也很少關注身邊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即便手藝人技藝多么精湛,表演多么惟妙惟肖,年輕人也幾乎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去了解和欣賞。如今木偶戲的主要受眾群體還是以當地老年群體為主,他們這一輩大多數都是從小看木偶戲長大的,對木偶戲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同時,老一輩們對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及年輕人,他們對于高科技產品的使用率普遍偏低,與當今的信息化、科技化時代脫軌,觀看木偶戲表演則是他們身邊少有的休閑娛樂方式之一。因此,目前木偶戲面臨著受眾面小,演出市場日益萎縮的嚴峻形勢。綜上所述,木偶戲的生存境況不容樂觀,與當今社會嚴重脫節,甚至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處境。
木偶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廣西玉林當地方言進行演唱,鄉土味濃,導致除本土人及少數懂得當地方言的人外,大多數人幾乎看不懂木偶戲的表演。因此,木偶戲發展至今,也只局限于廣東和廣西兩地,極大地影響了木偶戲的表演范圍和受眾人群。除此以外,受地域限制,木偶戲對相關從業人員也有著較高的要求和標準。因為木偶戲大多在吉慶節日或值得慶賀的日子及農事較少的時節里進行表演,題材涉及的范圍大、方面廣,大多數取自古人在古代的真實事跡和民間口耳相傳下來的故事等。因此表演者不僅要有獨特的嗓子、才藝,還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木偶戲所使用的道具“木偶人”造型獨特,形態逼真,這也要求表演者必須有細膩精湛的雕刻工藝,對雕刻、涂彩、制作木偶服裝也有著很高的技藝要求。在多重嚴格標準選拔下,符合木偶戲繼承發展要求的表演者少之又少,使其發展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
在廣西,每年的農閑,婚慶、賀壽、滿月、接神、賽會及農歷中的傳統民俗節日,木偶戲班都會接到邀請去各地進行演出。演出場地一般都是在平坦開闊的空地架起一個簡易的臨時戲臺,到了表演的時間,村里的人都會聚集起來,共同圍觀欣賞木偶戲表演。廣西玉林市的木偶戲曾經以豐富的劇目,生動活潑的木偶操控表演,鄉土的音樂唱腔,精美的木偶制作和不局限于一處的流動式戲臺受到桂東南地區人民的青睞和熱捧。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成熟,大量的短視頻、影視劇作、網絡自媒體的普及和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的多方面變化,廣西玉林木偶戲民間演出不再像以前一樣如火如潮,在直面新時代社會日益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文化的強烈沖擊力競爭中,玉林木偶戲顯得極為脆弱。由于它的內容老套,形式不夠新穎獨特,且缺乏創新性,使得木偶戲的發展前途渺茫。
國家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出臺了不少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將鄉村振興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重要戰略之一。要想推動農村三大產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進一步發展,就需要激勵和幫助廣大農民就業和創業,積極開拓增加農民收入的渠道。木偶戲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又能反映地方文化傳統,展現出了廣西玉林的風俗人情,融入了與眾不同的創意,是特色民族文化的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揚木偶戲有助于推動玉林當地特色民俗旅游的發展,土特產銷售額的擴大,就業率的提高,具有產業延伸和拉動的效應。
全國各地有很多類似玉林木偶戲的民間藝術,面對現代社會日益發展的多元化娛樂的可怕沖擊力,非遺時刻瀕臨消亡,因此拯救非遺刻不容緩[1]。2000年6月,溫州市泰順縣政協舉辦了關于木偶戲文化藝術搶救工作的座談會,會上號召木偶戲表演者們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新組建木偶劇團。經過多方努力,木偶戲劇團在地方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重新組建成功,與此同時得到了一定的財政撥款,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對木偶戲文化藝術起到了保護作用[2]。2008年6月16日,玉林市文化局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演出活動中,北流平政嶺南木偶隊表演了木偶戲《楊家將》片段,在場的各位觀眾受到了深深的感動。2016年6月11日北流平政嶺南木偶代表隊再次受邀參加玉林市文化局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演出活動,活動號召非遺文化傳承者們和各方共同努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齊心協力振興傳統工藝。
近幾年,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文化建設進程的不斷發展,我國進入大眾旅游時代。2021年6月玉林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主辦的玉林市第一屆“非遺購物節”,以“現場展示+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為非遺的項目和產品搭建展示平臺,擴大了玉林非遺產品的知名度,在非遺保護利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如今,鄉村振興戰略給玉林木偶戲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機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耀眼的、蘊藏著玉林市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木偶戲可作為玉林市優質的旅游資源。玉林市可不斷加大促進文旅一體化發展,根據當地特色、文化風格等特點,將木偶戲宣傳展示活動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注重將保護傳承非遺文化與當地經濟發展相互結合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鄉村社會,它是鄉村生活道德文化智慧的積累,作為鄉土文化的精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政府對木偶戲的保護與傳承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木偶戲仍舊面對著巨大的挑戰。只有在此基礎上更深入地探索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途徑,堅持文化傳承,以人為本,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才能使該文化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契機中,實現歷久彌新,綿延不絕[3]。鄉村振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二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玉林木偶戲保護和傳承勢在必行。
當今是信息化時代,而信息的數字化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我國文化部在2010年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并在次年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規定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級相關數據庫,推進非遺數字化保存和傳播。2017年文化部出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相關政策。數字化時代為玉林木偶戲提供了一種傳承與創新型保護途徑,使得非遺木偶戲的傳承方式更多樣化,其傳播也更深遠[4]。信息數字化已成為現今各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將虛擬的數字化技術與非物質形態文化有機結合,建立非遺保護創新的信息數字化管理體系,并建立數字資源庫是大勢所趨。有利于帶動玉林非遺木偶戲文化的發展與創新,讓非遺傳承后繼有人,非遺文化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娛樂方式多樣化,以及國人對新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曾經在玉林風靡一時的木偶戲,雖然有國家政策的保護,但依然在逐漸衰落。并且由于木偶戲的傳承人在宣傳途徑方面受限,主要依靠口口相傳或者積累口碑等方式,木偶戲在宣傳方面沒能與時俱進,沒能結合新媒體技術進行宣傳,造成觀眾的大量流失、受眾面小、慘淡經營的局面。針對這些現狀問題,可以通過木偶戲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嗶哩嗶哩視頻、抖音直播等方式在各大新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宣傳,既可以保護木偶戲的文化傳承,同時也可以開發創新木偶戲的宣傳方式,挖掘商業價值,帶動玉林旅游文化經濟發展,推進鄉村振興[5]。
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可以有助于提升木偶戲的話題熱度,拓寬木偶戲宣傳渠道。在建立微信公眾號后,木偶戲班工作者可通過公眾號撰寫木偶戲演出新聞稿或者木偶戲班演出時間和地點或演出內容等相關預告,及時向觀眾傳遞木偶戲班的最新資訊。并且定期開展朋友圈點贊轉發即可優惠購買演出門票的活動,以此吸引游客觀看木偶戲并借此方式提高木偶戲的知名度。同時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推出木偶伴手禮,舉辦轉發點贊即可參與抽獎的活動,以及免費體驗木偶戲表演者近距離手把手教學木偶表演活動,游客獲得參與感[6]。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彌補木偶戲在宣傳方面的短板,不僅能夠有助于推動木偶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而且可以帶動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提高玉林市當地的知名度。
在文化節舉辦期間通過抖音直播木偶戲演出和播放紀錄片的方式,實時記錄演出過程,拍攝木偶戲演出的精彩片段,展現廣西玉林特色文化,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抓住當下國漫的迅猛發展時機,吸引動畫產業投資方,將木偶戲制作成動畫片或者網絡電影進行上映,有利于解決木偶戲受眾面小的問題,面向大眾化人群[7]。既保留了木偶戲的文化內容也提高了木偶戲的趣味性,吸引大量的觀眾。同時建立“木偶戲”官方交流墻,將木偶戲技藝者和木偶戲愛好者匯聚于此,展開文化交友,進行木偶戲文化傳承與交流,改革與創新木偶戲演出技術,將木偶戲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在時代更替下,站穩腳跟,成為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圖1 玉林木偶戲的宣傳
通過學校與手藝人的聯動,實現木偶戲的文化傳承,將木偶戲輸送到校園中去,積極開辟木偶戲的演出市場、拓展演出空間、吸引大量的觀眾,讓木偶戲在校園中成為學生和老師們心目中的精神食糧[8]。學校可以根據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邀請玉林當地手藝人定期為學生表演經典劇目,并且聘任玉林本地的民間表演藝人為學生舉辦木偶文化的相關講座,教授學生設計并制作表演的木偶,共同排演木偶戲等,在學校的文化節中進行學生和手藝人合作演出。學校積極領導本校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發和創新,在美術、音樂、綜合實踐等課程中引入木偶藝術,讓學生直接接觸本地的民間文化,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形成文化的保護意識。
由于木偶戲是玉林當地特色文化之一,所以可以讓其結合旅游景點的宣傳海報進行宣傳,挖掘潛在客戶。在旅游景點舉辦木偶戲劇目演出,吸引游客進行觀賞,打造旅游+木偶戲融合發展模式,帶動旅游經濟,助力鄉村振興[9]。也可以依托鄉村為主要陣地進行宣傳,如利用村鎮文化宣傳欄、公共交通站點等常規化宣傳陣地,用木偶戲的精彩畫面配以文字解說,給人清晰直觀的了解,引起當地年輕人或是游客對木偶戲的興趣。還可以利用玉林電視臺和當地各地方木偶戲團合作開設一檔特色節目,專門制作并播出木偶戲的有關內容,并邀請當地有名的手藝人進行演出和分享其從業經驗,同時在節目當中設置互動環節,可以邀請現場觀眾上臺學習木偶戲,以及提供木偶伴手禮作為互動環節的獎品。這既讓觀眾有了參與感,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木偶戲的宣傳力度。通過觀眾對木偶戲的贊美,形成口碑效應,一傳十十傳百,開辟木偶戲的宣傳市場[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玉林木偶戲作為廣西民族特色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寶。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手工技藝艱難固守自己的陣地。木偶戲正面臨著手藝傳承人匱乏、演出受眾范圍小、當地人對于非遺文化傳承的意識薄弱等困境,為此先要利用好政府目前對于傳統文化保護所提出的相關政策,對當地人進行宣傳教育,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將自己家鄉的手藝推向全國,從而緩解木偶戲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為木偶戲的傳承提供人才保障[11]。再是做好木偶戲的對外宣傳工作。近些年來,新媒體技術的興起與迅猛的發展,不僅為木偶戲的宣傳工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還將成為促進木偶戲保護工作的關鍵轉折點。在木偶戲的宣傳方面,一方面,要依托鄉村的主要陣地進行宣傳;另一方面,要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建立官方微博、公眾號、抖音直播等方式,進行宣傳;既可以改革創新木偶戲的宣傳方式同時也可以吸引全國各地的人民對木偶戲進行深入了解,這不僅能夠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還能為木偶戲的傳承和保護探索出一條嶄新的路徑[12]。
玉林木偶戲作為一種寶貴的民間文化藝術,借助木偶人為表演媒介,用玉林本土方言唱響歷史經典故事和民間口耳相傳的傳統文化故事,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意義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走近玉林木偶戲發現其與眾不同的魅力,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玉林木偶戲,發現玉林木偶戲更多的可能性,借此帶動當地旅游業經濟的發展,促進就業并在拓寬當地的收入渠道的同時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大力推進“非遺+鄉村振興”模式的發展戰略,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鄉村振興做出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