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星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戰略構想,陸海統籌發展是時代要求。黨的十八大首次系統提出中國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向海則興、背海則衰。習近平總書記提道:“我們要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倍缃瘢ㄔO海洋強國已經融入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之中了。作為海洋大國,已然形成了歷久彌堅的優秀海洋文化,大學生肩負著建設國家的歷史重任,強化海洋文化學習,將更有利于海洋強國的建設與發展。
國內學術界對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是從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時間不夠久遠,因此并沒有形成一個準確統一的學術概念。作為文化系統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不少權威學者對海洋文化概念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目前被大家所認可的是由曲金良教授所提出的:海洋文化即海洋的文化,是人類源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化生活內涵。此概念可從四個方面去解釋:一是思想意識層面;二是行為舉止方面;三是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制度方面;四是物質層面。學術界也有人指出,此概念比較寬泛,不能夠深刻表現出海洋文化的特質,須進一步理清。
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不能脫離三個要素:一是,海洋文化源自人類的實踐;二是,海洋文化以物質或精神的方式呈現;三是,海洋文化產生于人海互動進程中。因此筆者更加傾向于的海洋文化概念即人類在長期海洋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以物質或精神呈現出來的文化沉淀[1]。
第一,海洋物質文化。作為海洋大國,歷史上的海洋文明也曾盛極一時,許多海洋物質文明誕生,例如:遠洋船舶的制造,司南的發明,各類捕魚工具等都代表著中國歷史上燦爛的海洋文化。物質遺留能直接表現出海洋文化的歷史淵源,如今,這些物質文化不斷推陳出新,極大提高了中國的海洋開發效率。各類船舶、艦艇、高科技海洋開發工具都均屬于人們在海洋開發利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文化。作為實物,能使人們直接感知海洋文化,接受海洋文化熏陶,屬于表層次的文化。
第二,海洋精神文化。作為觀念上的文化,具有更深的層次,這主要源自古代人們對海洋的認知。例如:人們對于媽祖、龍王的認知就屬于觀念上的海洋文化的代表,并延續至今;吳越神話傳說也屬于古代海洋精神文化的結晶。海洋精神文化是在長期的人?;又挟a生的,具有歷史性的特點;習俗、地理等對海洋精神文化的影響是極大的,不同地域的人所形成的海洋精神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因此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第三,海洋制度文化。作為與物質、精神相并列的海洋文化類別,海洋制度文化不能被海洋物質、精神文化所包含,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層次。作為一種文化,其產生于特定群體之中,其作用是約束該群體的涉海活動。海洋制度文化受到海洋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影響,海洋制度文化的發展取決于海洋物質與精神文化的先進程度。與此同時,對后者具有極強的約束性。國家頒布的各類與海洋相關的法律法規,就屬于此類文化,并且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第一,促進民族海洋意識的養成。作為海洋大國,民族海洋意識的養成是必要的。雖然中國的海洋意識起源是歷史悠久的,但是在認識海洋、理解海洋的歷史過程中充滿坎坷與曲折,因此中國的海洋發展綜合實力在世界上不夠深厚,新時代強調海洋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必須增強民族的海洋意識。海洋強國建設的今天,對海洋文化重視不夠,海洋意識養成缺少文化氛圍熏陶。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海洋文化需求同海洋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大學生作為海洋強國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見證者須增強海洋文化學習,增強自身海洋文化自信。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增強自身海洋文化實力,最終將有利于促進民族海洋意識的養成。
第二,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會形成燦爛的海洋文化,反過來,先進的海洋文化將有利于海洋強國的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涉及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生態,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而先進的海洋文化對海洋強國建設有不少推動作用。首先,會保持國內國際政治穩定。國內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國際海洋爭端的有效解決的過程中國內國際法律公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次,促進經濟繁榮,在物質與精神方面都有著極大的支撐?!昂Q笪幕械淖兏飯D強思想、探索冒險精神、全面開放理念、吃苦耐勞品格等,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盵2]最后,海洋文化自身的豐富發展會促進海洋制度、海洋生態等的不斷成熟。
第三,增強國家文化底蘊。作為國家文化系統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海洋文化自身發展豐富的過程就是國家文化底蘊不斷豐富的過程。海洋文化與陸地文化一樣,構成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二者缺一不可[3]。海洋文化發展過程中,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將得到長足進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過程中,海洋文化交流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各個民族之間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促進文化交流,取長補短是我國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海洋文化的發展將有利于增強國家的文化底蘊。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關鍵力量,朝氣蓬勃、奮發向上青年大學生的標簽,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關乎國家發展大計的實現。歷史上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時代青年,拼搏出了一個又一個豐功偉績,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爭的勝利,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不同時代的青年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書寫了一篇篇精彩的歷史華章。因此,青年大學生對于海洋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實踐水平將直接關系到國家海洋強國建設的未來發展前途[4]。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文化教育,是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的首要環節。
我國發展海洋歷史悠久,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從宋元時期海洋文明盛極一時,到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再到清朝海禁政策飽受侵略,海洋帶給我們輝煌,也使中國經歷了巨大創傷。海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法制文化得到極大豐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海洋的發展建設,從近海防御到遠洋護航,從簡單開發到經略海洋,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在中國共產的帶領下,海洋建設成舉世矚目,海洋文化絢麗多彩。新時代的大學生學習海洋文化,不僅能明白海洋對一國發展的重要程度,培育學生對海洋的重視。而且能夠看清時代發展大勢,順應歷史潮流,堅定海洋強國信念,有目標有方向地為社會現代化建設做出努力。
研究者們認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需要增強全體公民的海洋意識,充分認識海洋價值[5]。中國歷史上為開拓海洋道路、發展海洋文化、加強海洋防御等做出了諸多努力,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藍色基因。當今中國,陸上發展迅速,國泰民安,而海洋的發展卻不夠強盛,陸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的成熟度的差異,使得大學生海洋意識薄弱,對于海洋發展的重要性認知度不夠。但是世界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已成為世界共識,因此未來國際競爭的著力點將是海洋的競爭。所以,新時代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意識教育,就是傳承中國歷史保留下來的藍色基因,從海洋發展建設的歷史中,汲取寶貴經驗,以加強海洋強國建設。
十九屆六中全會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有效維護國家安全。新時代大學生是海洋建設的主力軍、開拓者、堅守者,同時也是海洋強國建設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新時代大學生學習海洋文化,一是要認識到海洋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二是認識到大學生是海洋建設的中流砥柱。
中西方海洋文化的差異要求須增強民族海洋文化自信。大學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且處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即將接近成熟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大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隨著科技發展進步,形形色色的思想潮流價值觀念不斷侵襲著大學生的思想,為此必須加以有效引導?,F如今,世界海洋秩序仍處于雙足鼎立的狀態,形成兩種相對立的國際海洋秩序文化,一是以和平為特點的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形成的海洋秩序;二是以侵略擴張為特點的西方海洋大國所推崇的海洋秩序。因此大學生所形成的海洋發展觀念是否正確,將直接關系到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
和平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因素,歷史可鑒。和平一向是中國向世界傳達的處事態度,中國向來崇尚和平,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大增,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不少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強大必將帶來新一輪的戰亂。但我國明確指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走和平發展道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明確闡釋:“中國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堅持自己和平發展的同時,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積極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盵6]大學生已然成了和平海洋建設教育的前沿陣地,大學生進行海洋和平文化學習將有助于其克服擴張掠奪等錯誤海洋觀念,樹立和平發展的海洋觀念,未來中國在世界海洋舞臺上將繼續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同樣也是文化的來源。歷史上的中國為了開發海洋、建設海洋進行了諸多嘗試?!兑捉洝飞暇陀涊d過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的故事,而在河姆渡史前文明遺址中出現的七千年前的木槳,則是中國人最早航海的鐵證。到了秦朝,水上航路開發開始成形,《詩經·商頌·殷武》中曾講道:“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印證了這一點。我國的海洋文明發展時期是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唐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海上航路不斷被開發,造船技術不斷進步。到了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海洋文明發展的頂峰,這一時期港口數量不斷增多,造船技術不斷進步,出現了輔助航海活動的指南針,這種輝煌一直延續到明中葉,中葉之前,鄭和七次下西洋,這次航?;顒觿撛炝酥袊糯胶J飞系娜齻€最,分別是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共產黨對于海洋的建設從未止步,建立海軍維護海洋主權,開放沿海城市開發海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及“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等,都是中國海洋建設進程中的寶貴財富。新時代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意識教育是要讓大學生了解對于海洋的認識須從實踐中來,并通過實踐加以檢驗,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不只是空談,更重要的是實踐。
優秀的海洋文化是從實踐中形成的,是從中國海洋發展歷史經驗中總結的,對于如今的海洋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學生進行海洋文化學習就是要從現實實踐中把握發展方向,從歷史實踐經驗中總結發展教訓。意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因此海洋強國建設,需要學生進行海洋文化學習,并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成為優秀的海洋強國建設者和接班人。
文化具有時代印記,不同的時代形成不同的海洋文化。向海而生,是歷史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海洋進行開發必須要遵守其規律,海洋同所有的事物一樣,海洋的發展也有規律可循。人類海洋發展史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如今的海洋發展建設是建立在已有的發展基礎之上的,并且已有諸多規律被認知。新時代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文化學習,就要將如今的海洋發展與歷史發展規律結合起來,將文化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進行考量,把握海洋文化發展的來龍去脈,以更好的接受優秀海洋文化熏陶。
堅持把握海洋發展客觀規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海洋發展建設。進行海洋文化學習,了解海洋能給一國帶來強盛。中國共產黨在海洋建設進程中,積累了寶貴的財富,也找尋到了諸多海洋發展規律。如今,學生必須明白,海洋是國家重要組成部分,海洋實力是國家實力的重要象征,海洋強國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依據社會發展歷程,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的發展戰略。
海洋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元素,辨析海洋文化是否能為我所用,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弘揚海洋文化的關鍵,因此海洋文化學習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證明的科學思想理論,科學與實踐并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對于海洋的發展有諸多重要論述,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備的海洋觀念體系。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在海洋文化發展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當代海洋文化的弘揚,也有助于指導海洋實踐。從而使得海洋文化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并對海洋實踐進行科學指導,服務于海洋強國建設,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意識教育,要求教育者需充分挖掘馬克思海洋思想以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對受教育者進行海洋意識教育要堅持理論與現實相結合。
堅持馬克思主義海洋觀,目的是為了增強海洋意識教育的科學性,使得海洋文化發展沿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已有學者在專著中闡述了馬克思的海權理論,并論證了海洋與資本主義擴張之間的關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在依賴海洋進行政治、經濟等的擴張。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意識教育,以科學理論為支撐,清晰明白未來海洋發展的重要性,如何應對國際海洋形式,需要新時代大學生從理論上理解,在實踐中踐行海洋強國戰略。
海洋意識內容的豐富性,意味著必須充分挖掘優秀的傳統海洋文化。將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教育相結合有助于進一步弘揚優秀的傳統海洋文化,有助于提高海洋意識教育的時效性,有助于將傳統海洋文化中體現的社會價值觀念與海洋意識相結合。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海洋文化,能提高大學生自身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發展歷史久遠。同時,要堅持與時俱進,對于糟粕文化加以剔除。這樣,將能提升大學生海洋文化知識底蘊,全面提升海洋素質,進一步提高自身發展海洋建設海洋的自覺性。
在歷史長河中,古代人民辛勤勞作、面朝大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獨特的、具有民族特質的海洋文化。中國海洋文化最本質、最重要、最富有中國特色的當屬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社會文化,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自古在認識海洋、利用海洋、與海洋和諧相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而又自成系統、對內對外都具有強大輻射力、滲透力、影響力的海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財富[7]。比如,以徐福、媽祖、鄭和等代表的海洋文化已然成為中國傳統海洋文化的象征。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海洋舞臺的重要精神支撐,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海洋意識教育,務必注重對優秀的傳統海洋文化的繼承,使得這些文化在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進程中得以發揚光大。
綜上所述,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背景和海洋強國建設之際,新時代大學生進行海洋文化學習是符合時代要求,順應國家戰略發展,填補海洋人才空缺的關鍵所在。新的時代需要樹立全新的海洋意識,需要向人民群眾普及海洋權益和海洋環境意識,使人民群眾樹立海洋國土觀、海洋科學觀、海洋文化觀及海洋法制觀,讓更多的人關心并且參與我國的海洋強國建設[8]。廣大青年學生,應該不負韶華,樹立海洋意識、傳承海洋文化、深刻海洋實踐,為海洋強國建設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