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榕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成長成才的有力號召,也是歷史交于新時代青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力棒的殷切囑托。通過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客觀地分析關于“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的已有研究成果,直觀地了解這一研究領域的熱點動態,以期更好地激勵新時代各行各業的青年為踐行使命擔當接續奮斗。
全部數據源自中國知網CNKI(https://www.cnki.net/)中的文獻。在CNKI 高級檢索中的“文獻”主題檢索,對其含有“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的中文期刊施引文獻進行檢索,檢索發文時間從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1日,得到涉及“新時代青年使命”或“青年使命擔當”的文獻229 篇,經手動剔除會議、報紙、與主題相關性不大的文獻,共計160 篇。按CiteSpace5.8.R3(64-bit)可識別處理的文獻格式(Refworks)進行轉換導出,得到所需的CNKI 樣本數據庫。運用由陳超美博士用JAVA 程序語言編寫、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研發的一款呈現科學知識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的多元、分時、動態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1],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此得到分析所需的共現圖譜和聚類圖譜,從而了解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的研究熱點、研究發展演進趨勢。
對納入分析的160 篇文獻按照發文時間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發文量整體上呈上升趨勢(見圖1)。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一詞開始被學者在研究中廣泛運用。從2017年開始,發文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20—2021年略微下降,隨即一直穩步上升,預計2022年發文量會有所增加。
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作者共現分析,得到作者共現知識圖譜(見圖2),從而了解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研究者以及研究團隊。由圖2 可知,“N=119”代表研究者的數量;彭戰武與常青、王壯壯與冀牡丹、劉群英與儲著源、周小華這些名字之間存有連線,表示這些作者之間有學術合作關系;名字凸顯大小表示作者發文數量多少,發文量排前三的是萬美容、張鳴哲、靳媛媛,劉昆位列其后。以上說明我國學者對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的研究多個體獨立研究,少團隊合作研究,多學科背景下組建學術團隊進行深入研究亟待加強。
關鍵詞是一篇文獻研究的重點展現,以關鍵詞為數據篩選條件進行分析,可以了解一個研究當前的熱點分布。基于多角度的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圖譜分析,總結出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研究熱點。
經CiteSpace 軟件以“Keyword”為篩選條件運行,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3)。圖中的節點圓圈越大,其對應的字體也越大,其中心性也越強,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越高;關鍵詞之間的連線表示共現關系,其粗細表明共現的強度[2]。由圖3 可知,“新時代”“使命擔當”“青年使命”“五四精神”4 個關鍵詞字體相對較大,其中心性較高且詞頻均在20 以上,說明其與其他關鍵詞關聯性較強,是該研究領域2017—2022年間的熱點研究主題。

圖3 2017—2022年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CiteSpace 軟件還提供了Timeline View(時間線視圖)的呈現方式(見圖4),這種圖譜是對一種研究興衰歷程的呈現。在圖4 中,可以看到文獻的時間置于視圖最上方,越向右時間越近,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份會在對應的時間線上形成關鍵詞節點,節點的大小代表關鍵詞詞頻的高低。右側形成的聚類是CiteSpace 軟件從該研究樣本數據庫中對文獻標題和摘要高頻出現的短語提取而成。由圖4 可知,2018—2021年是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理論奠基階段,這一階段產生了數量最多的研究文獻。其中,#2 使命的研究起始于2018年并在這一年達到高峰,更多有影響力的文獻也在該年出現,2020年后該方向的研究逐漸降溫。#0 使命擔當和#5 理想信念這兩個方向的研究一直被關注,未來也將繼續是研究熱點。

圖4 2017—2022年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關鍵詞聚類時間線視圖
基于上述圖譜分析,并結合關鍵詞聚類圖譜中的相應聚類號(見圖4)對應的代表性文獻,將當前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熱點總結為以下3 個方面。
一是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溯源研究。由聚類#1新時代、#2 使命和#3 當代青年合并得出這一研究熱點。其中,有學者強調新時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結合時代要求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3],青年在建黨百年歷程中充分體現出主動擔當盡責、堅守為民,懷揣愛國情懷、接續努力奮斗,銳意改革創新、肩負時代使命的具體內涵[4]。石國亮贊同了這一觀點,并認為實現偉大夢想、參與“兩個一百年”奮斗歷程是新時代青年的“人生之大幸”[5],他們必將成為偉大夢想的圓夢人。
二是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精神培育研究。由聚類#0 使命擔當、#1 新時代和#5 理想信念合并得出這一研究熱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需要新時代的青年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跑下去,若要跑出一個好成績,必須弘揚擔當精神,因此,有青年碩士研究生開始系統對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精神培育展開研究。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柴竹軍認為使命擔當精神是新時代青年從事各種活動的生命線,應著重從自我擔當、家庭擔當、社會擔當和生態環境擔當四個方面培育其擔當精神[6]。中北大學的張園園多角度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使命擔當精神的內容、理論依據、時代背景深挖掘,通過發放問卷調查分析了大學生使命擔當精神培育的現狀及其原因,最后從外在培育主體和個體自身合力探索出可行性路徑[7]。
三是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踐行研究。由聚類#0使命擔當、#1 新時代和#4 五四精神合并得出這一研究熱點。百年前,由一場愛國運動孕育出的偉大五四精神,成為了部分學者激勵新時代青年自覺踐行新時代使命的精神源動力。學者鄭月霞指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傳承五四精神,爭做時代的“先進者”,勇做時代的“擔當者”,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將個人幸福與國家富強結合起來[8]。學者萬美容則深刻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擔當的一些重要論斷,指出新時代青年不僅需要自身練就過硬本領,還需要國家政策以及社會的多方協同引導,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助力青年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踐行使命擔當[9]。范若冰認為新時代的青年應正確處理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間的關系,通過實現新時代青年的階段目標,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實現個體人生價值[10]。
通過上述對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熱點分析,可以看到學界針對如何讓新時代青年更好地踐行使命擔當從歷史源頭、內在精神都展開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形成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為推進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未來研究應著力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挖掘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理論深度。系統科學的理論是一切實踐的先導,理論只有講出深度才會體現學術價值,才能以理服人。面對3.6億的青年群體,發揮其新時代的使命擔當主體意識和行動表率作用則可以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繁榮發展。但當前的研究成果亟待對青年一代肩負歷史使命的緣由、必要性和重要性等問題進一步多角度、深層次挖掘。其二,構建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學術話語體系。任何研究都應該擁有屬于該領域的話語體系。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話語體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關注青年實際思想動態和行為,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未來成長成才重要論述去呈現新時代青年對新使命踐行擔當的價值內涵與行動路徑,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努力構建學術和實際現實基礎上的話語體系。其三,增強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學術自信。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接力者。研究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是由黨和國家人才需要和青年的歷史地位決定的,具有很強的黨性和意識形態性,能夠為更好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完善理論體系,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增強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的底氣和學術自信。
綜上,青年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關鍵節點上發揮先鋒作用的關鍵力量,重視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研究,增強青年奮進新時代的志氣、骨氣、底氣,對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