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 曹紅梅



摘要:“雙減”背景下提高作業的設計質量是提質增效的一種重要途徑,文中以初中化學作業設計形式為例,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創新作業形式,嘗試設計能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的作業,讓學生在寫、畫、唱、炫、展、亮、演、做等活動中完成作業,力求作業形式的多樣化,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提升作業的質量,推動“雙減”政策落地生效。
關鍵詞:雙減;化學作業;形式
文章編號:1008-0546(2022)07-0027-03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7.007
高效的作業是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在“雙減”背景之下,作為一線教師,除了要研究怎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雙減”政策落地生根,還要研究作業的設計質量,以此達成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的目的,減弱學生參與校外培訓的需求。教學中我們嘗試了以下幾種作業設計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文本的形式讓學生寫出來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尤其突出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性,閱讀和寫作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啟蒙階段的化學作業設計如能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則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科書(以下簡稱“教科書”)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適時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地設計優質的課后作業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如學習“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可以布置這種形式的作業:“假如你是一杯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圍看到了什么?如果給你稍稍冷卻或加熱,你又會怎樣?請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學的微觀世界中翱翔吧!”要求以文本的形式寫出來。再如學習“原子”后,布置學生閱讀“人類對原子的認識”相關知識,然后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寫一篇科普習作[1]。這種形式的作業既能鞏固雙基,又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二、以圖畫的形式讓學生畫出來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學生學習理解化學知識的重要途徑。用瓶瓶罐罐做實驗是化學學科的顯著特色,化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實驗儀器和實驗裝置,規范美觀的實驗儀器裝置也是化學實驗必備的基本功之一。作圖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發展學生的美感,還能強化學生的實驗素養。學生在作業中不僅僅是畫儀器和實驗裝置,教材中還可以挖掘很多知識素材讓學生“畫出來”。如探究微粒的運動知識,教科書第3章第1節(課本63頁)安排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
學生從燒杯 C 中的甲溶液逐漸變紅可以初步得出“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認識,這是學生第一次走入微觀世界認識物質[1],學生對于微粒的運動性理解達到什么程度,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畫出來(如圖2)。學生畫出的作品可以形象直觀地反映出學生對微粒運動性的認知情況,教師也能準確地掌握學情,實施精準的教學。這種形式的作業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以詩歌的形式讓學生唱出來
初中化學作為一門起始學科,教學內容并不算太多,難度也不太大,但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教材中還是有部分抽象難于記憶的內容,為了不給學生增加學習困難,可以引導學生把這部分知識以詩歌或順口溜的形式唱出來。如記憶元素周期表時布置學生聽唱《元素周期表之歌》;學習元素化合價時布置學生聽唱和跟唱《化合價之歌》,信息時代網絡流行很多以化學知識為載體的歌曲和視頻素材,化學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布置給學生聽、看、唱。教學中結合學情也可引導學生自編一些詩歌或順口溜,如學習“常見的鹽”有關知識后布置學生自編酸堿鹽溶解性規律之歌或順口溜,學生樂于接受,記憶興趣也比較濃厚。化學教師要有創新的眼光,以獨特的視角引領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去創作,這種形式的作業可以促進學生有效記憶,鞏固落實雙基,提升學生學力,學生再不會感覺到化學難記、難學。
四、以照片或微視頻的形式讓學生炫出來
21世紀是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這一代的孩子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強,也擁有很好的信息基礎,對于智能化電子產品的使用比較熟練,化學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孩子的這一特長,借助一些網絡平臺來輔助教學,豐富作業布置的形式和暢通作業反饋的渠道[2]。2018年我們課題組申報了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教師發展專項課題“基于微信平臺的初中化學家庭實驗的校本研究”,課題研究至今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課題實踐我們發現讓學生在微信群曬出實驗照片或實驗小視頻,學生熱情高漲,學生的實驗創新形式也多樣化,這種形式的作業大家在平臺上交流便捷,有利于互相學習,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在“雙減”背景下,利用網絡平臺和智能化電子設備,讓學生把所學知識以照片或微視頻的形式炫出來不失為一種高效的作業布置形式。
五、以手抄報的形式讓學生展出來
每個學生與生俱來都具有一定的天賦潛能,我們要善于發現他們的特長,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每個班級中都有好多同學喜歡畫畫,班級的黑板報,手抄報都辦得很好,我們想既然他們熱愛繪畫,喜歡創作,何不讓他們出一些化學手抄報作為作業呢?學生每學完一單元內容后,我們就會布置他們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創作一期化學手抄報,引導他們以思維導圖或網絡圖的形式把這一單元的知識建構起來,鼓勵他們配上一些實驗裝置圖或化學人物像等內容,圖文并茂,既美觀又有知識性。教師會定期把這些手抄報貼在班級墻報展示欄里進行展示,展示既是對他們作品的認可和鼓勵,又能無形中教育其他同學,促進相互交流學習。這種形式的“作業”可以共同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正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說:“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3]
六、以“角色轉換”的形式讓學生亮出來
傳統的作業布置都是老師圈點習題,學生只有被動地做題,很少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和自我展示的空間,這樣一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或多或少會被壓抑。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非常喜歡當“小老師”,在他們心里認為能夠教別人就是一種有能力的表現,甚至有的學生會覺得比別人高一等[4],故意找一些試題想去難住其他同學以此來展示自己的本領。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布置一些角色轉換的作業,如讓他們結合所學內容出出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一些典型的試題,組織同學們擔任“小老師”,讓他們來觀察和評價小組或個人編制的試題,這樣一方面能夠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努力做得更好[4],出題更加用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做題和出題穿插進行可以將學生從枯燥無味的題海中解放出來,實踐證明這種形式的作業學生會欣然接受,教學效果也是顯著的。
七、以話劇的形式讓學生演出來
表現欲是人類的基本欲望,是個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現,是個人實現和展示自身價值的積極意念[4]。正處于青春期的九年級學生,思維特別活躍,表現欲極強,我們可以利用學生自我才藝展現的欲望,創新作業形式,不拘泥只能用紙筆寫出來或畫出來或講出來的作業形式。如在學習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時,我們可以布置讓小組學生以話劇的形式表演出置換和交換的反應過程。學生演出來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反應的過程,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再如讓小組成員以“話劇”的形式表演有關某種物質的性質、制取及用途等知識,這種別具一格的作業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入研究物質,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八、以家庭小實驗的形式讓學生做出來
實驗是彰顯化學學科魅力的重要形式,是學生理解化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化學課后作業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以實驗的形式做出來。如學習“溶液的酸堿性”時,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利用紫甘藍等生活物品自制酸堿指示劑[5];再如學習“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收”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利用鐵粉、食鹽等探究暖寶寶的發熱原理。圖3所示是我校學生設計的探究暖寶寶發熱原理的實驗:
實踐研究表明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布置完成學生力所能及的家庭小實驗作業,可以使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他們的科學探究熱情、鞏固化學基礎知識,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這種形式的作業要比單純的文本作業豐富得多。學生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會進一步加深對化學原理的理解,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習化學知識的欲望[5]。
八、結束語
傳統的文本作業,學生長期沉浸于紙筆練習中,鏖戰于題海中,在鞏固雙基的同時也會導致學生身心疲憊,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降低作業的功效,也不符合當下的“雙減”精神。教師如能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靈活穿插地進行,可以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樂趣,這樣的作業就不再是一種負擔,相反會激活學生學習的欲望,減負并增效。一份優質的初中化學作業設計應結合學科特點融合“五育”教育,在鞏固雙基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一份優質的化學作業一定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習得知識、發展能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綜合素質,成為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周廣.巧用“微課”教學凸顯師生本位[J]. 啟迪,2015(8):11-12.
[3] 盧梭.愛彌兒[M]. 王媛,譯.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8.
[4] 周廣.芻議“以退為進”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 化學教與學,2014(10):72,83.
[5] 周廣,劉翠,李德前.基于化學思維進階的實驗創新設計[J]. 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37(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