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勇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第三學段(5~6年級)中要求學生,“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在這一目標中,課標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在觀察的基礎上,將自己的見聞和感受變換成文字。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為習作單元,正是對這一目標的落實和提升。
本單元是習作單元,本組課文圍繞“字里行間眾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這一主題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和《刷子李》以及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等欄目。這些內容緊密聯系,共同指向學生提升“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這一習作能力。向前追溯,四年級教材涉及“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寫出來”“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的語文要素,五年級上冊安排過“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這一要素。在本單元的學習之初,學生已經掌握了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特點的方法,本單元要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寫人的方法,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等細致描寫,具體地表現人物的特點。
引導學生在關注人物細微的變化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住人物的整體特點,并通過自己的語文表達讓讀者感受到人物的特點,實現由“點”促“面”的習作方法轉換。
一、同一個“點”的教學,閱讀和習作策略有所不同
統編版的語文教材在閱讀單元中穿插了習作單元,可以看出教材更關注學生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同步發展。因此,在教學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時,要與閱讀單元的教學策略有所不同,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在表達方法上的特點,而不是人物的特點。
以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軍神》和第四單元《人物描寫一組》為例,第三單元作為閱讀單元,以“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為語文要素,因此在教學《軍神》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能夠找出描寫劉伯承和沃克醫生的關鍵詞句,并且在此基礎上能感受劉伯承堅韌不屈的性格即可。但是第四單元是習作單元,其語文要素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學習之初,已經掌握了如何抓住動作、語言等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和性格,因此《人物描寫一組》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寫好人物的性格特點的。
二、從課后題入手,提煉出需要教學的“點”
《摔跤》對動作描寫極為細致;《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通過外貌描寫刻畫了祥子高大健壯的形象;《兩莖燈草》選擇了典型事例,抓住了嚴監生的神態、動作描寫刻畫出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
關于教學從哪里入手,怎樣提煉教學的“點”,課后題給了我們明確的指引。本課課后有兩題:一是“默讀課文,說一說三個片段中的人物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從課文哪些語句體會到的”;二是“舉例說說三個片段分別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結合課文中的語句,體會這些方法的表達效果”。以此為引導,利用學生已有的讀寫知識和經驗,抓住其中關鍵詞“人物印象”“描寫方法”和“表達效果”來解讀課文,文中的語句也正是學生要學習的經典的語言表達范式,即我們需要教學的“點”: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描寫等。
三、分步教學,由“點”及“面”
教學中,教師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根據學生已有學習經驗,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閱讀課文,為確保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回憶《青山處處埋忠骨》和《軍神》中的學習方法,并給學生充分的默讀和思考的時間,找出這些片段中的關鍵詞句并細細地品味。
第二步,是本課的核心環節,即“提煉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感受表達效果”。在引導學生體會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之后,要讓學生在分類中總結出,本文主要用了動作和外貌描寫,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除了動作和外貌描寫,還有語言、神態、心理等描寫方法,對描寫人物的方法進行補充。教師要適時地總結:在寫人的時候,除了要描寫典型事例,更要抓住典型事例中人物的動作、外貌、語言、神態等進行細致的描寫,才能具體地表現出人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