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玉翠 賈靜宜 王翾
◎ 掌握線上溝通技巧 促進家園共育
家園溝通的原則
尊重和發揮主體作用的原則 在家園合作教育中,家長、幼兒、教師都是一個個“活動的主體”,他們各自都蘊藏著“主觀能動性”。因此,尊重和發揮三者各自的主體作用成為家園溝通中的關鍵性原則。要堅持從每個成員的需要出發,思考有利于發揮他們各自主觀能動性的有效做法,使他們的自尊在受到保護的同時又發揮主體作用并能獲得提高自己的那一部分。諸如教師觀點轉變、家長科學育兒觀念和方法調整、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等。
始終貫穿整體教育的原則 在家園溝通過程中要將教育融于生活——“生活即教育”,讓人、物、環境、氛圍保持整體一致性,保教合一,家園同向同步,將幼兒體、智、德、美、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五方面作為溝通的主線。
堅持計劃性的原則 由于疫情防控因素,到目前為止,幼兒園仍實行封閉管理,家長們無法進園。半日開放將無法如期開展,所以線上網絡家園溝通就成為必然,做好線上溝通我們必須向內求索,提升自己,全力以赴地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情,這需要我們更充分地做好溝通準備和計劃。
線上家園溝通技巧
語氣委婉互相尊重,做家長育兒的貼心人 教師和家長要相互尊重的,尤其是作為教師,與家長溝通時可以用一些尊稱,比如“您好”,還可以用一些昵稱,比如“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或者以孩子的語言發送,如:“親愛的爸爸媽媽,今天我們在班里學習了使用筷子的方法,如果您今天下班時還沒有想好有趣的親子游戲,那就和我們一起拿來小筷子、小豆子做游戲吧,看看誰夾的豆子多!”或者把家長也當成孩子,在編輯通知或發送消息時可以用一些語氣助詞,這樣家長雖然聽不到教師的語氣,但還是能夠感受到教師的親切態度,這有助于拉近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們經常要統計、追訪離京報備,了解疫苗接種情況,但是有的家長可能忘了或者有特殊情況不予配合,或者不報備等。作為教師要和家長強調一下離京的制度,要填寫報備表上報,這是咱們的職責,咱們得對所有的孩子負責任。提醒也有技巧,太生硬家長不舒服,那么,如果家長不配合、忘記上報怎么辦呢?該怎樣表達呢?首先對家長有急事要理解,給臺階下,再跟他強調制度,最后告訴他先感謝他的配合,這樣家長知道自己的瞞報、不配合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也會很不好意思,自然在后續就會更加支持教師工作了。
有問必答,及時回復,抓準目標收集線索 對于家長朋友們反饋的問題要有問必答,及時回復,如果沒能及時回復,可以禮貌地說句抱歉,因為禮貌是一種修養。如果家長問的是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可以先回復,告知家長這件事自己需要調查和了解,稍后回復。后續要積極尋求線索,找到最佳方案解答家長疑惑。
一般家長的問題大多是關于幼兒受傷的原因或是相關政策方面的。當家長因幼兒受傷提出問題時,我總結了一個方法,首先肯定是應該根據傷勢情況主動反饋,但如果因為某種原因未能及時反饋或家長不理解時,我們要做的一是耐心傾聽;二是表示理解并描述事實(不要加以猜測和評價);三是緩和溝通現狀表示先去調查;四是通過同班教師、兒童、保健醫生等了解情況;五是制定溝通計劃(開場白、選擇溝通形式、分幾步溝通等),這樣才能確保溝通準確有效。
對幼兒進行個性支持,為線下溝通做準備 做好家園溝通勢必要以幼兒實際情況為核心,要用專業和真心去教育孩子,關注孩子的點滴,了解孩子的表現與心理。性格外向的孩子,在園有情緒了可能會哭鬧,比如:對于早上來園哭鬧的小朋友,要做到先安撫幼兒的情緒,然后及時向家長反饋情況,并了解幼兒情況,比如幼兒今天來園為什么有情緒呢?是沒睡醒么?還是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聽一聽家長怎么說,再給家長貢獻一些解決策略,使孩子有所轉變,這樣家長就會覺得教師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
性格外向的孩子會把情緒表現出來,但性格內向的孩子有可能不開心了也不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教師俯下身去,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了解孩子的情況,并與家長積極溝通,共同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具體策略上,我們可以借助現代化設備,例如:通過拍照片、拍視頻等方式,特意為幼兒留存發展軌跡,并與家長共同分析和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和發展現狀,協商支持策略。一系列的舉措,會讓家長們心服口服,覺得教師很細心,自己只是隨口發一條信息,教師就關注了,并且形成了系統回應。
這是我關于家園溝通的一些小技巧,簡單來說就是要細心,有時候一點一滴的小細節就可以得到家長的認可和肯定。
(文/仇玉翠)
◎ 淺談幼兒健康教育的家園共育策略
家庭作為教育鏈條中重要的一環,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作為教師,如能與家庭統一教育理念,在開展健康教育時相互配合,必將能夠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
尊重幼兒差異性,向家長傳遞教育信息
在一日生活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幼兒個體存在的差異性,善于發現幼兒不同的適應能力,從3~4歲需要提醒幼兒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到5~6歲自主習慣的養成,更多的是日常健康教育的漸進性及深入性,在開展健康教育時,可以定期向家長傳遞園所的教育信息,引導家長參與到幼兒的教育中來,共同促進幼兒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例如,教幼兒正確洗手時可以配合《小螃蟹洗洗手》的兒歌進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大多數幼兒掌握了正確的洗手方法,但還是有小部分幼兒較難做到,這時教師可以把兒歌的歌詞發到班級群,引導家長在家與幼兒進行兒歌的朗讀。在家長的配合下,幾乎所有的幼兒都能十分熟練地朗讀兒歌,并做到正確洗手。這與家長的配合是分不開的。
尊重家庭差異化,雙向促進家園共育
3~6歲幼兒關于生活習慣養成方面是從逐步引導到習慣初步形成,再到自主遵循的發展過程。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大重要的教育資源——家庭和幼兒園兩者是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兩大方面,目前幼兒家庭教育主要負責人與幼兒園教師都十分認同家園合作在促進幼兒發展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實中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較多出現脫節狀態,主要矛盾出現于家庭內部教育無法統一,主要原因是幼兒家庭教育主要負責人與幼兒家庭教育主要看護人的兩種身份的存在。
幼兒家庭教育主要負責人主要指幼兒父母,根據目前了解,幼兒家庭教育主要負責人大多數屬于高知群體,該群體年齡偏于年輕化,個人時間碎片化,對于幼兒家庭健康教育多參考社會宣傳的育兒經驗及網絡課程學習,幼兒家庭教育主要負責人認可家園合作內容,但雙方對家園合作的內容缺乏一致性。因此幼兒園與幼兒家庭教育主要負責人應該朝著同向的教育思路去開展。園所實施家園共育有很多形式可供選擇,根據日常溝通了解到,教師和幼兒家長多采用放學之后面談或者微信及電話溝通的方式,但是目前家園溝通合作緊密程度不高,多數家長對于溝通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幼兒終身良好素質培養過程中,幼兒家庭教育主要看護人多為老人群體,生活經驗較為豐富但是育兒的科學性有待加強,因為幼兒良好作息習慣連續性、要求一致性是家園共育合作的一項挑戰。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見針對家長群體的年齡上差異以及科學性差異,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宣傳形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拋開家庭內部教育無法統一不談,面對不同人群可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可分為“線上”和“線下”模式,教師對于這兩種模式可以共同推進。線上面對幼兒家庭教育主要負責人群體多采用微信公眾號、美篇、問卷星形式,推送內容多偏重于專業性育兒,例如“預防諾如”“世界衛生日”等,以科普正向的科學育兒理念為主。線下溝通過程中多是面對幼兒家庭教育主要看護人,主要討論幼兒日常習慣培養情況,主動提出科學性育兒方式,提出了促進家園合作的有效建議,逐漸脫離經驗和糾正固有觀念,進而雙向促進家園共育工作。
家園共育需要在園所與家庭之間建立互助共贏的良好關系,園所與家庭做到統一思想、統一步調、統一方向的三“統一”原則,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基石。園所與家庭雙向溝通、積極互動,讓雙方可以成為良好的合作伙伴。因此在進行家庭健康宣教時候采用的方式方法既要幫助家長提高育兒科學性,也需要家長配合幼兒園的教育方法與支持策略。幼兒園與家庭的密切配合,雙方保持同頻教育方向也是培養幼兒良好健康習慣的基礎保障。
(文/賈靜宜)
◎ 家園共育,養成幼兒良好飲食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 試行 ) 》中明確指出,健康領域的目標是“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并要求教師“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飲食是幼兒一日生活健康領域中重要組成部分,3~6歲是幼兒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家園合作。本文旨在從幼兒園開放展示、親子活動、多維互動等家園合作形式入手,就如何促進家園共育養成幼兒良好飲食習慣提出自身見解,進一步探討培養幼兒飲食習慣的有效策略。
幼兒園食譜展示
幼兒園的食譜搭配由保健醫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中各營養素及多種食物的攝入量進行搭配,園所可在展示營養食譜同時,利用伙委會時間,將設計理念與家長進行分享交流,開拓家庭食譜制作思路,豐富幼兒食物種類,均衡膳食配比。同時,充分發揮幼兒家長中各行業人員優勢,例如:有的家長從事廚師職業,可讓其針對食譜從膳食烹飪技巧方向有針對性地對相應食物的制作提出建議。幼兒普遍不易接受的綠葉蔬菜、胡蘿卜、青椒等食物,幼兒園從口味、造型等方面進行加工,增進幼兒進食興趣。有的家長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可從專業的角度針對食譜的營養均衡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保健醫充分收集家長意見、感想,有效分析本屆幼兒飲食問題,與家長聯動發揮家園食譜的互補互促作用,從根源上避免食物攝入不均衡。園所可制作營養食譜冊,詳錄制作方法、營養介紹等內容,發放至家長,向家長傳遞健康飲食理念的同時,還為家長提供了可參考的依據。
親子游戲
班級教師可根據班級幼兒進餐問題制定個性化親子游戲方案,支持家長以游戲化的方式了解并解決幼兒進餐問題。目前家長大多因工作忙碌,陪伴幼兒時間有限,對幼兒行為、飲食習慣有所忽略。有趣短暫的親子活動既可以在短時間內使家長快速了解幼兒核心問題,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例如,某位小朋友偏食、挑食,對于不喜歡的食物不愿意嘗試。教師可指導家長與幼兒進行“跟我學”的小游戲,家長與幼兒可利用進餐時間,以家長為榜樣進食幼兒不喜歡的食物,并與幼兒互相交流分享食物的味道、口感,利用幼兒喜模仿的特點引導幼兒進食。在互動的過程中,幼兒可收獲與家長互動交流的經驗,還可以糾正偏食、挑食等進餐問題。
家園聯系
每名幼兒的成長環境和家庭環境之間都存有差異,這導致幼兒外在的表現各有不同,每名幼兒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點。大多數家長都很在意并且焦慮幼兒的成長,想要園所教師及時糾正幼兒的偏差行為習慣,但往往適得其反,效果始終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單靠園所一方力量進行干預與指導,教育的有效性得不到延伸,有的幼兒會表現出在家一個樣,在園一個樣。教師可針對不同幼兒的表現、定期與家長進行聯系。先要了解幼兒所處家庭環境、家庭成員文化程度,同時還應考慮祖輩的教育理念和理念沖突,有針對性地解答家長的困惑,給予家長有效的教育指導。同時還要通過教師自身的專業性,取得家長的信任及理解,加深家園互動的有效性,從而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只有家園教育同頻共振,才能將教育作用最大化。
多維互動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熟,教師在家園合作的過程中,可借助微信、美篇、公眾號等通信工具與家長取得聯系,開展多種形式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問卷、家長會等形式傳遞健康飲食的理念、育兒知識等。鼓勵家長在家園溝通過程中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烹飪技巧,教師收集家長的經驗、見解反饋至園所,教師、家長與園所一起共同探究幼兒進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共同探討支持策略,從而在集思廣益下為幼兒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文/王翾)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花石匠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