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琴
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親近自然是一個生動有趣的過程,是孩子打開自己的感官,充分感知體驗,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重要途徑。但如今,在幼兒園教育中仍然存在自然教育缺乏現象。這也是我園在“十三五”幼教規劃課題《基于兒童立場的科學區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研究背景下,構建種植課程過程中要破解的難題。
一、回歸兒童,樹立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核心理念
我園開辟種植區,為孩子提供了美好的自然環境。教師嘗試探索種植課程路徑,促進幼兒在自然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虞永平提出:課程生活化本質在于通過課程,是幼兒在真實的、可感知的、屬于自己的、能夠彰顯主體性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使幼兒的需要、興趣、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地成長。我園確立了生活化的自然課程理念,以幼兒自然生活為原點、親身體驗為形態、主動探究為核心是我們在嘗試構建種植課程中的愿景和努力的方向。
期盼已久的播種時節終于到來了。當老師帶幼兒走進種植園時,他們興奮不已,掀起了一股探索激情的熱潮。 “這塊地沒有陽光,我要給它畫陽光來照射植物”、“我要種草莓”……天馬行空的興趣話題撲面而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幼兒園的空間、設施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教師把種植的任務還給了幼兒,支持幼兒自己決定,積極探索。老師的一句話“這塊地可以變成什么,等你們來探索哦”激發起幼兒美化環境、種植的濃厚興趣。地里種什么,都由幼兒來商討決定。在老師的陪伴和支持下,幼兒親身感知蔬菜、農作物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與播種、管理、收獲、體驗的全過程,成為種植園的真正主人,實現幼兒與自然共生長。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追隨幼兒探索腳步,及時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并篩選出有價值的探究內容,引導支持幼兒持續探究,生成種植探究主題活動,這些課程來源于幼兒的真問題、真生活、真體驗,回歸到幼兒的學習發展。
二、回歸兒童,探索課程實施路徑
每一個孩子都是小小科學探索者,都能在自身探索建構的過程中得到發展。教育家李鎮西曾說:“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因此,我們教師轉變觀念,由原來的關注教學內容,轉向聚焦兒童的視角,嘗試構建生成性種植探究課程,遵循幼兒的認知探索規律,以兒童主動探究,重過程輕結果,真正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提升幼兒探究能力。生成性種植探究課程從兒童最感興趣的探究內容入手,以主動探究為核心目標,以主題活動為開展線索,探索聚焦問題、材料支持以及學科資源整合等多條路徑,引導和支持幼兒持續深入探究,從而引發幼兒走向深度學習。
1.追隨兒童興趣問題,生成種植探究主題活動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真正的探究始于問題答案的追求,幼兒的探究實際上就是對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尋找答案的過程。因此,幼兒有且能夠通過探究找到答案的問題——“適宜的探究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幼兒的興趣具有偶然性,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善于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問題,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發展需要篩選和判斷出有教育價值的種植內容,生成種植探究主題活動,引導幼兒開展聚焦性的深度探究,建構主題相關的關鍵經驗。例如:幼兒發現種植園中土豆苗開花了,好奇的問:“哇,土豆是不是和黃瓜一樣,在開花的地方結土豆呢?” 針對幼兒的興趣問題,創設了生成性種植探究主題活動“土豆長在哪里”,師幼一起探究“土豆的生長過程”以及解決“挖土豆”、“搬運土豆”的方法。幼兒經歷了觀察與思考、調查與討論、猜想與驗證等一系列的探究過程。幼兒從發現問題到主動解決問題,最后到創造性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再到經驗的持續提升。
2.創設問題情境,支持幼兒深入探究
當幼兒的探究活動開展到一定程度、停滯不前時,教師通過合理導入問題情境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引發幼兒更深入地思考與探討。
如:在主題活動“菠菜成長記”中,幼兒探究了一段時間后,無人問津。老師提出疑問:“菠菜葉子都是圓圓的嗎?”幼兒又引起了熱議和思考。教師鼓勵幼兒帶著疑問查找資料、去菜市場調查觀察、實踐操作,讓探究走向深入。 最后獲得菠菜分“尖葉”和“圓葉”、圓葉菠菜較有甜味、尖葉菠菜適合涼拌等相關經驗。
3.環境材料支持,激發兒童深度探究
杜威認為,“要激發和培養兒童的好奇心,教師的任務莫如說是提供材料和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做一名智慧的支持者,創設環境與提供材料,引導、支持幼兒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以擴展探究的深度。
4.整合學科資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綱要》中強調,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要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因此,構建種植探究主題活動,需要以跨學科的角度去挖掘、以充分調動幼兒全方面的經驗,提升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如:在主題活動“玉米”中,幼兒通過藝術活動“制作玉米棒”等多領域的活動開展,進一步認識“玉米棒”,提升孩子觀察、記錄等探究能力。同時,還要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從種植主題探究活動出發,融合各領域活動資源,提升語言表達,藝術表達等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如:幼兒在剝玉米活動中,手指的精細動作得到了鍛煉;幼兒在制作玉米美食過程中,他們的合作、分享、珍惜糧食的社會性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種植主題探究課程帶給幼兒的不僅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也是樂于探究、主動學習的良好品質和能力的提升,真正實現了課程回歸兒童,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同時,也轉變了教師的課程觀,探索出“回歸兒童、自然生成、主題推進、深入學習”的課程實施路徑。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真正實現“讓自然生命和諧發展”的課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