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芳
幼兒園園本課程自提出以來就引起了幼兒園的研究和探索,但目前的園本課程建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回到園本課程建設的初衷,堅持園本課程建設必須服務于兒童的生命成長,必須以游戲精神為引領,必須根植于園本文化的土壤。童謠是指傳唱于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音節、和諧簡短的歌謠。由于童謠自身的特性能夠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對幼兒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也可將童謠作為園本課程的載體,用童謠開展幼兒教育活動。
馬陸智慧幼兒園就是以童謠為載體,以童謠教學為特色,通過念童謠和做游戲進行自由活動,通過吟童謠促進幼兒守規則,通過誦童謠提升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幼兒園致力于通過童謠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良好品質,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價值:童謠對幼兒發展以及園本課程建構起著重要作用
童謠符合幼兒興趣與發展需求。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童謠易學、易唱、易流傳,適合兒童吟誦,便于兒童理解,更主要的是能夠使幼兒產生共鳴,且風格多樣、內涵豐富。以馬陸智慧幼兒園為例,童謠《上學》(寶寶不用抱,自己進學校,走到校門口,叫聲老師早)是選取了幼兒入園時的情境與規范要求;童謠《大家一起玩》(我有小皮球,你有奧特曼,我們來交換,大家一起玩)中的“奧特曼”是幼兒生活中常見且喜歡的形象,這樣的童謠能夠引起幼兒的共鳴,更容易發揮教育的實效。
童謠有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與品質的養成。童謠自身的特征使得教育活動的開展更能體現兒童視角和生本理念,也就是說童謠為幼兒園和教師提供了用“兒童方式”進行教育活動的機會。智慧幼兒園就是將教育理念與內容通過自主創編的、具有園本特色的鄉土童謠這一載體,促進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藝術表現能力,建立生活常規、自信心和社會歸屬感。《上海市幼兒園幼小銜接指導意見》明確“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有遵守規則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為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發展目標之一。但由于大班時期的幼兒對于規則的認識還不夠,規則對他們來說還是陌生的,在實踐方面還會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在日常帶班活動中,大班教師會針對發現的問題與幼兒一起討論、制定規則,并創編適宜的童謠幫助幼兒理解與執行。以“以童謠促進大班幼兒良好規則意識的養成”為例,在帶班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有有序等候的意識,但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取放運動器材、游戲材料或取放衣物等比較自主的過程中,總有一部分幼兒不能控制住自己而發生擁擠在一起的場面。結合有序等候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與幼兒一起交流、討論,共同改編、創編適宜有序等候的規則童謠,創編出“小朋友們不擁擠,人多我不湊熱鬧,衣服掛好快離開,不擁擠也不胡鬧,挨個兒來拿速度快,文明有序不可少”的童謠,把人多我不擠、有序排隊等規則融于短小精悍的童謠之中,采用兒童樂于接受的形式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正面的引導。在朗朗上口的童謠中,孩子們由“被動”逐漸走向了“主動”,相互之間也會督促、提醒,同時在反復吟誦簡單、輕松的童謠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品質。
智慧幼兒園的童謠多是自主創編,內容起源于幼兒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使得幼兒園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童謠教學的特色,完善了園本課程內容的建設。而除了顯性的課程之外,隱性的環境因素也是園本課程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智慧幼兒園以建設童謠環境為著力點,豐富了幼兒園的文化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核心:基于童謠的園本課程應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
園本課程是一種極具幼兒園教育特色的課程,不僅要凸顯課程的全面性、體驗性和滲透性,還要體現游戲精神,將游戲與童謠相結合,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而生成,并注重環境的隱性作用等。
(一)童謠與游戲相融合
《教育大辭典》指出:民間游戲具有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多在兒歌、民謠、順口溜的伴唱下進行。可以說,童謠本身就是一種游戲,而游戲是兒童的工作,也是兒童的生命。游戲對于幼兒、幼兒園的課程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智慧幼兒園注意到了這一點,即單純的吟誦明禮童謠(在智慧幼兒園主要是指有關文明禮儀的童謠)不易引起幼兒內化知識的意識,因此,應運用手段多樣的明禮童謠游戲幫助幼兒學“禮”。以小班為例,這種多樣的手段主要體現在將童謠與游戲相結合,將禮儀教育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的游戲之中,促進抽象的禮儀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可模仿的行為規范。如在童謠《搬椅子》學習過程中,教師借助具體的情景和幼兒一起玩“和椅子寶寶交朋友”的游戲,教師通過邊念童謠邊示范的方法將愛護椅子的基本內容和具體做法以淺顯的童謠展示在了幼兒面前:“小椅子,我喜歡;輕輕拿起輕輕搬……”在重復的游戲場景中,小椅子是幼兒不可或缺的朋友,幼兒通過邊念邊表演的形式將搬椅子、坐椅子的基本禮儀在大腦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而習得正確搬椅子的方法。在童謠《玩具回家》(寶寶有個家,玩具也有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戲結束都回家)的游戲過程中,教師先通過環境中相應的圖示來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玩具的家在哪里,再去幫助不同的玩具找到自己的家,接著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掛飾來扮演不同的玩具去找家。在愉悅、自主的游戲過程中,幼兒不斷習得基本的禮儀,養成了“物歸原處”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注重童謠課程的生成性與發展性
作為一種教育形式,童謠應是源于幼兒的興趣需要與發展需求,生成于幼兒教育活動的問題之中,并不斷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創編、調整以及完善。智慧幼兒園的童謠課程不是憑空而造,而是基于幼兒一日生活中出現的不同的情況或問題而來。仍以童謠《搬椅子》為例,之所以能夠創編出這首童謠,是由于幼兒從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小椅子應該算是他們最親密的伙伴了:飯桌前需要它、游戲時需要它、學本領時需要它、和好朋友一起玩時也需要它……但在一日活動中卻經常會發現,總有那么幾個孩子會不善待他們的椅子朋友:坐在椅子上會前后左右地搖晃,搬椅子的時候會拖著椅背走,放下小椅子的時候會發出重重的聲響……而由于小班幼兒缺乏判斷能力及愛模仿的年齡特點,這些行為往往會引起其他孩子模仿的興趣,在教師進行了直接的口頭干預之后,效果并不明顯。面對這群年齡只有3歲,興趣容易受外界事物影響的孩子,該如何把愛護小椅子的文明習慣通過淺顯的方式來告訴他們呢?智慧幼兒園的教師借鑒了之前運用童謠《小火車》幫助幼兒建立排隊常規的經驗,用小班幼兒能理解記憶的、擬人化的“兒童語言”創編了有關椅子的童謠,通過與椅子交朋友的童謠內容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只是從教師主導的角度生成、創編,并引導幼兒吟誦童謠以培養習慣仍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在童謠課程的實踐中不斷修改以適應幼兒的發展需要。以大班《排隊不擁擠》的童謠為例,為了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并養成有序等候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將儲藏室中運動后掛衣服發生擁擠現象的一幕以錄像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引出“看一下,發生了什么事”“人太多了,都擠在一起了”“不能一下子進去很多人”“這樣大家都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了,反而會很慢”“可以先去做其他的事,等人少了再過來”的問題,幼兒從觀看錄像中認識到擁擠是不好的行為習慣并作出回答。教師繼續引導:“看來大班的孩子都知道這樣是不對的,有的小朋友還知道應該怎么做,我們一起來試試把它編成一首童謠,來提醒大家人多的時候應該怎么做。”通過集體創編,童謠內容產生了。這時候,教師又引出了新的話題:“還有什么時候也需要人多我不湊熱鬧呢?”幼兒們思考后回答:“喝水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放東西的時候。”……可見,結合有序等候中存在的問題與幼兒一起交流、討論,共同改編、創編適宜有序等候的規則童謠,以簡潔、明了的童謠幫助幼兒理解有序等候的重要性,并將所選擇的規則童謠內容融入幼兒園的環境當中,通過環境的暗示作用將規則內化為幼兒的自身需要。當幼兒出現違反規則的行為時,教師會反復童謠的內容來提醒幼兒遵守規則,以強化童謠課程的實效,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注重環境的隱性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于環境的論述,強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該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而對于環境創設的要求,提倡“提供健康的、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孩子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經驗”。幼兒園童謠環境的創設,豐富了幼兒園的文化內涵,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積極情感的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應該說,智慧幼兒園的“童謠環境”讓幼兒不僅置身于美麗、童話般的童謠世界中,更讓幼兒在這樣的氛圍中自然地吟誦熟悉的童謠,享受著童謠帶給他們的快樂。
除了將童謠與具體的情境、幼兒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活動之外,還應營造具有童謠特色的空間環境。例如,智慧幼兒園不同年齡段的班級以園本特色“童謠”為載體,結合班級中的小書吧和小舞臺構建區角童謠“小環境”,以此引發幼兒吟誦童謠的樂趣,加強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的對話與合作,促進幼兒區角活動的行為規范的養成,提升幼兒區角游戲的質量。如在中班年齡段童謠環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從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各班幼兒對童謠的興趣點出發,以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演一演為主線,創設一個能使他們看聽童謠、唱念童謠,并有機會唱一唱、演一演喜歡的童謠的環境。與此同時,通過創設園所“大環境”,使幼兒置身于童謠的世界,“通過童謠的方式讓環境說話”,形成以童謠為底色的整體性的園本課程體系,為教育內容與幼兒心靈之間架起一座童謠的橋梁。此外,通過營造家庭“軟環境”,激發幼兒吟誦童謠的積極性,鞏固童謠教學的實效性,體現家園共育的承接性與延展性,進一步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協調以及持續的發展。
三、改進:應從師資、園所、家庭等多方共建童謠園本課程
(一)教師應提升童謠創編與教學的能力
童謠園本課程的順利、有效實施,教師是關鍵。教師應提升童謠創編與教學的能力。一方面,教師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興趣與需求,認識到相比說教的方式,幼兒更易接受擬人化的具有兒童特點的簡潔明了的教育方式。例如,通過童謠園本課程的開發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通過幼兒的主動學習來培養興趣和發展才能。另一方面,在童謠教學的技能上,教師應具有科學的課程意識,把握課程的游戲精神與理念,理解童謠園本課程的教育意義并恰當地運用,了解童謠的使用時機、創編的原則與技巧。
(二)園所應助力童謠園本課程體系建構
園本課程的開發應在促進幼兒和諧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既要有如童謠課程這樣的顯性課程體系,又要有支持本土文化教育的隱性環境支持,同時應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學習方式,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以促使幼兒的認知、情感、意志與個性品質等得到全面和諧、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家庭應發揮接力與助力的合力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于幼兒來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智慧幼兒園的童謠園本課程,多是以文明禮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規范的明禮童謠,效果的凸顯不僅僅需要構建完備的童謠內容體系,以及教師和幼兒園對幼兒進行童謠教學或者是營造園所內的童謠環境,更需要幼兒在家庭中也能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和建構童謠的內容與意義。因此,家長需要配合幼兒園做好童謠園本課程的接力,并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主動參與到童謠園本課程的建設中并進一步完善、遷移,如自主創編、改編童謠,通過學校提供的家園共育平臺進行展示,以助力童謠教學發揮其作用。
總之,童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夠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語言表達、社會交往等方面的發展。在進行童謠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童謠與幼兒游戲的結合,注重童謠園本課程的生成性與發展性,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園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避免流于形式,避免增加教師和幼兒的負擔。對于馬陸智慧幼兒園來說,一方面應考慮幼兒的興趣與要求,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發揮幼兒促進童謠園本課程的生成作用;另一方面,要正確理解并堅持童謠教學的特色,通過多種渠道、融合的方式實現。此外,還應做好童謠園本課程的保障與支持,切忌盲目模仿,或追求“花樣翻新”,加重教師和幼兒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