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寶英
作業是評價課堂質量的重要抓手,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科學、有效的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學習能力;幫助教師精準分析學情,檢測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校開展科學評價,完善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
作業設計是教學的基本環節,它包括作業的內容、形式及作業的評價等方面。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不應囿于課本,限于課堂,拘泥于形式,而是應采取多種方法讓學生在作業中拓展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養。
一、改變作業觀念,設計多樣化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是鞏固學生課堂知識,教師科學評價、診斷學情、有效實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作業設計:重復抄寫、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單調枯燥,機械乏味。面對這樣的作業,學生怎能會主動積極、心情愉悅地去完成,能力的培養更是遙不可及。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學生應付了事、作業效率不高,甚至出現有部分學生總是完不成作業等情況。語文教學難免陷于費時低效的尷尬境地。
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能片面地認為作業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讓知識升華的唯一手段,要在新課程標準下更新理念,仔細琢磨,巧妙設計,探究課本內容的開放與整合,強調合作與實踐,注重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建立作業評價新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創新性,讓作業緊密聯系生活,成為課堂與社會的中介,學習與生活的橋梁,使學生在靈活多樣的作業中得到成長。
此外,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不妨設計一些個性化練習,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學生在作業中培養創新思維。例如,在講解課文《烏鴉喝水》之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想想烏鴉用哪些方法能喝到水,哪種方法最佳?這個作業設計基于課文,又不拘泥于課文,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再如學習古詩后,讓學生自由發揮模仿原作寫詩。
教師教學時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作業設計,這樣才能契合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按照自身經驗布置作業,以教定學,并未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加之教師的作業布置思路較為陳舊,認為只要增加練習題的數量就能夠讓學生全面掌握知識。殊不知,長期大量的機械性刷題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也會因此下降。由此可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語文水平等,積極引入新課程理念,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好的作業設計既鞏固了課堂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迸發出創造思維的靈感,從而培養學生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拓展作業內容,發散學生思維
如何使語文作業走出機械重復、枯燥單調的怪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作業的形式、內容、評價幾個方面談一談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一些策略。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水平和語文的學科特點,設計可寫、可讀、可玩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比如使其動手、動口、動腦。如學了《小小的船》,可以讓學生學唱這首歌;學了《晏子使楚》,可以讓學生排練課本劇;學了《打電話》,可以讓學生熟讀課文,學說相聲。
為了鞏固對詩的理解記憶,學習了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后,教師可布置如下的作業:喜歡繪畫的同學,畫出詩歌中的景物;擅長音樂的同學,請給詩譜上曲,來背唱這首詩;擅長習作的同學,請把詩改寫成短文或仿寫成一首詩,也可續寫短文;擅長表演的同學,可編排音樂劇。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多種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內容,針對重點內容設計趣味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情境中輕松掌握知識。
比如,教師在講授《爬山虎的腳》這篇文章后,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被激發。教師可結合課本內容給學生布置植物種植實踐性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方便種植的植物,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對所種植物進行精心養育,仔細觀察;要求學生或每日寫觀察日記,或用畫筆將自己所觀察到的植物變化描繪下來。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在實踐作業中得到了提升,且能夠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充分體會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作業的設計中。如在學習完一單元課文后,讓學生就本單元的詞語聽寫設計作業。事實證明,學生自己布置的作業上交率是百分之百的,本單元詞語聽寫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正因為作業的豐富性與人性化,學生對待作業會更熱情,更有興趣。
三、作業分層設計,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人與人是有差異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不同,對學習的需求也不同,教師應努力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優發展。所以,作業的設計必須體現層次性和差異性,力爭讓每個學生從心理上親近作業,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找到學習的自信,獲得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
教師應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差異,切實改變傳統的“一視同仁”的作業設計思路,根據學情,設計由簡到難的分層作業。如學習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設計與該詩相關的背誦、默寫、描寫、繪畫等A、B、C、D等級的四個作業,在四個作業中,A作業為學生必選,B、C、D為選擇作業,也就是說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這種“米飯加菜”的作業套餐,既能讓學生吃“飽”,又能讓學生吃“好”。
比如,《守株待兔》這篇課文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在生活中要運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收獲成功,而不是總想著不勞而獲。由于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對于語文知識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該讓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期許改寫這篇寓言故事的結局,充分挖掘學生的文字駕馭能力;對于理解能力一般的學生,通讀并理解課文即可。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夠在教師細致多元的作業設計理念中得到提升,發展自我。
設計作業超市,由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難度、數量、形式等。具體做法如下:
(一)作業量分層,讓學生都得到自由發展
作業量分層是指教師可視學生的個體情況發展水平適時進行作業量的增減。對于學習能力強又態度認真的學生可減少作業量,比如預習時掌握了課后生字、詞即可,不必要再做無用的抄寫;對于作業態度不夠端正或知識點掌握不夠牢固的學生,應適當增加作業量;對于學習態度好,但學習不得要領的學生,針對其薄弱環節加強作業練習,幫助他們尋找解決方法。這樣,既可以讓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獲得自由發展的空間,又能讓一般學生得到充分的練習。
(二)作業難度分層,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因為過于簡單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而難度過高的作業則會讓學生失去自主解決問題的信心。因此,教師布置作業要張弛有度,合理把握作業難度,做好作業的分層布置。對學困生要降低作業的難度,比如,在《小珊迪》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困生布置抄寫生字新詞以及自己喜歡的句子;對于中等生的作業布置,可適當減少生字新詞的抄寫量,同時要求中等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學優生,基礎作業的布置顯然不合適,要盡可能地減少,讓其從簡單的作業中解放出來,適當地增加作業的難度,保證其有充足的時間在較高的知識水平上發展。
只有科學合理的作業,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創新。當學生完成作業時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并能夠為其在后續的學習中提供動力,逐步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語文的教學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盡管學生能力各不相同,但作為教師,都應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立足與發展的支點。作業設計難度要有一定的彈性和梯度,找準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他們制定不同發展目標,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提高,這對學生的持續性發展意義深遠。
如學習了古詩《小池》后,設計以下幾項作業:1.背誦、默寫本詩(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2.本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發揮想象寫一段話(寫話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3.學習作者楊萬里的另一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比較兩首詩中所描述景物的異同(學生遷移學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項作業難度依次提高,分別適用于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作業自我選擇,讓學生充滿自信
過去,作業的數量、種類、難度以及作業完成的形式都由教師決定,學生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接受。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方式提出了明確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并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如何改革作業管理,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成為新課標下的當務之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可謂創新之舉。作業完成的數量、時間、進度完全由學生自己設定,甚至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都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減少機械性抄記作業,實行基礎性作業自己定制制度,對生字、新詞、句段的抄記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類作業實行難度選擇制。把一個較難的問答題或小練筆改成兩三個難易不同但訓練類型相似的題目,形成梯級,讓學生選擇其一,這樣很好地照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
比如,在學習了《畫楊桃》這篇文章后,教師就能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自行布置自主式作業。該文旨在指導學生在面對同一件事物的時候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教師布置的作業是讓學生自行選擇一件想要觀察的事物,并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觀察記錄,在語文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觀察體驗。
作業是檢驗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窗口。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把作業質量的提高作為統籌作業管理的一個核心環節。在實踐中,教師既要保證學生能鞏固基礎知識,又要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長;既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又要讓全體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提高他們對本學科的作業甚至對本學科學習的興趣。
四、讓作業評價看得見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業的評價單調,評語生硬,沒有感染力,缺乏針對性和鼓勵性,學生的作業本上教師留下的只是鮮紅的“勾”,或者是錯題上顯眼的“叉”。沒有指出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學生大部分時間在盲目地進行作業的完成活動。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為教師,評價學生時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結果,還要將學生的小發明、小制作等納入評價內容。評價學生的作業,應立足于鼓勵、激發、引導,教師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情感語言來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可以在他的作業后面蓋上一個可愛的印章,上面有“你真棒!”“你進步了”等一些字句,又或者教師在學生全部正確的作業后面寫上“你的作業真漂亮”“批改你的作業真是一種享受”等,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感受到了教師對自己的欣賞。如果教師經常在一位平時作業不太好的學生作業本上寫上幾句鼓勵的話,會發生什么變化呢?那就是這個學生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進步。這就是激勵評價的魅力!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把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
學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優勢。教師多元評價作業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正確導向,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發展。好的評價往往會令學生難忘,甚至會成為他繼續努力的動力,在這種良性的循環下必然會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堂。
總之,作業設計和評價也是一種藝術。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體驗,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