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秦麗芳 林建忠
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指出:“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進入新時代,加強科學素質、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次講話中對普及科學知識和提高科學素質提出明確要求。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和館藏特色,充分挖掘生物多樣性內涵,積極構建立體科普教育體系,不斷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持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智慧和力量,為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教育做出重要貢獻。
一、底蘊深厚,特色鮮明,打造科普教育主陣地
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坐落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立足于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珍稀瀕危動植物最集中的西南地區。作為目前收藏廣西特有或廣西為主要分布的瀕危野生動植物標本數量最多、種類最全、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其獨有的廣西區域特色,在全國范圍內都是無可替代的,是名副其實的廣西生物多樣性標本庫。同時,也是集科研、教育、科普、同行交流于一體的社會公益性博物館,現已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一)悠久歷史奠定博物館深厚底蘊
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的前身為廣西師范大學生物系動物、植物標本室,于2017年搬遷至雁山校區新館并更名。博物館標本的采集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1959年)廣西師范大學生物系建系之初。為滿足當時的教學需要,教師們歷盡艱苦采集和采購了大量標本,開始了動植物標本的積累。2002年9月,學校決定組建并成立生命科學學院,作為廣西第一個培養生物學師資和科研人才的基地,經過40多年的不斷積累與拓展,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蘊蓄了豐富的動物、植物標本,于2005年建成生物多樣性標本館予以展出。2017年,學校在雁山校區建成新館,并開始進行數據庫和網絡化建設。至此,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開始了向現代化博物館邁進的新征程。
半個多世紀以來,歷經廣西師范大學生物系/生命科學學院廣大師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收集整理,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不斷更新、豐富和完善,館藏動植物標本數量逐年增加,到2022年初博物館館藏量已達50余萬號。這是目前廣西唯一一個體現專業教育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的綜合性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對于加強我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文化傳承,推進青少年的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二)豐富館藏還原生物多樣性盛景
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目前擁有室內展示面積2500平方米,館藏各類野生動植物形態展示標本及模式標本超過1萬種、50余萬號,涵蓋西南地區近90%的動物類群,是研究西南地區動物多樣性的重要科研平臺,也是國內高校館藏動、植物標本最多的博物館之一。這些標本采集于世界各地,其中屬于國際性瀕危及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動、植物有300余種,包含東北虎、非洲獅、珙桐、水杉等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以及白頭葉猴、鱷蜥、金花茶、銀杉等廣西特有或廣西為主要分布區的瀕危野生動植物。
博物館現共設置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魚類、貝類、昆蟲及植物等7個展區。其中魚類展區收藏廣西淡水魚類標本280種,占廣西淡水魚類90%;洞穴魚類60種,占全國洞穴魚類60%,是廣西淡水魚類保存最多的魚類標本館。標本室保存各類昆蟲標本40余萬號,其中螞蟻和蚱類昆蟲標本近600種,占全國種類的80%;新發現螞蟻和蚱類等昆蟲的模式標本350多種,是國際蟻科和蚱科昆蟲系統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植物標本展區館藏展示蠟葉、浸泡和原色樹脂包埋三類植物標本,共95科,400余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有100余種,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植物最豐富、最齊全的標本館。博物館以其極具特色的藏品和獨特的生態場景布展吸引著眾多參觀者,是廣西師范大學重要的人文素質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三)新媒體技術助推科普手段創新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緊緊把握傳播技術發展的時代潮流,借助數字科技增加博物館的多元化,打造語音自主解說、生物互動演示系統等互動平臺,將博物館變成融教學、科研、科普、實踐為一體的“生物教室”;建立了“螞蟻網”“物種網”“云端博物館”等宣傳平臺,為宣傳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加強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持續注入“師大力量”“廣西力量”。



2020年,博物館積極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服務,通過三維數據采集、三維立體模型等數字化技術,將全景博物館與自動系統結合,全面推出“云端博物館”。“云端博物館”在真實場景里取景,從學校上空到博物館內部,將博物館展示內容分為24個模塊,并配有音頻講解,全方位還原博物館的原貌,展現了動植物物種和形態的豐富多樣。在線觀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游覽路線,從一張張720度立體數字照片中,領略千姿百態的物種和豐富多樣的生境,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自然之神奇、生命之可敬。同時,博物館積極引入信息技術融合形成數字標本館,為每一個標本制作二維碼,讓更多的人可以遠程觀看學習,有力推動博物館從線下走到線上,打造了“永不閉館”的高校育人實踐基地。(云端博物館https://720yun.com/t/0c4jrzmOsm7?scene_ id=27343118)
二、專業引領,服務精準,唱響全民科普主旋律
面向社會進行生物多樣性知識的科學普及是一直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極其重要的任務之一。建館以來,博物館始終堅持充分挖掘“科研育人”潛力,密切結合廣西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需求,堅持“以科研促科普”理念,搭建學術、科研、科普一體化交流平臺,以專業知識引領科普教育,助力全民科學素養提升。
(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師生聯動,力促科普服務走深走實
博物館高度注重黨建思想引領,緊密圍繞“紅色黨建‘生態圈’引領綠色發展‘一體化’”黨建思路,積極打造“黨建生態圈”展示區、愛國打卡墻、學院標志墻等思想陣地,以思想價值引領科研活動全過程,構建協同聯動的“思想育人共同體”。博物館成員多次受邀參與中央電視臺等國內主流媒體節目錄制,以白頭葉猴、鱷蜥、海菜花等珍稀瀕危動植物研究與保護為主線合作拍攝6部科普專題片;其中,以白頭葉猴研究與保護為主題的“最美山川,我來守護”專題直播,短短兩天的直播就受到8.3萬網友關注與支持,進一步擴大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使科普教育工作整體得到提升。
(二)以特色課程為依托,科教融合,推動科普資源開發聚集
依托學校生命科學學院的課程與教學體系建設,以《生物科學專業導讀》《生態學專業導讀》《環境科學與工程進展》等特色課程為載體,博物館努力進行科研成果應用轉化、科普理論研究、實踐創新等,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讓生態學、生物學、環境分析、污染控制、生態修復等不同方向的學術帶頭人、骨干向學生講述自己的最新研究進展,從而突出了科研成果的高水平與前瞻性。

博物館支持和鼓勵教師們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學相結合,編寫并出版教材。近年來,博物館成員累計出版《生態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實驗簡明教程與習題指南》等學科教材5部,《黑葉猴的行為生態與保護生物學》《茂蘭哺乳動物》等科普著作10部,科普譯作2部,發表科普文章286篇,打造一流精品本科課程10余門。
(三)以科研成果為載體,立足公眾,助推科普活動入腦入心
把科研成果社會化作為科普工作的出發點,不斷增強科普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堅持以形式創新助推科普活動、以科研成果服務科普教育,在全國愛鳥周、科技活動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設“伯康講堂”“博物圈”“益啟學生物”“科普一條街”“博物館奇妙夜”等近10項品牌科普活動,舉辦“建黨百年獻禮,科普由我踐行”“益啟倡生態·益啟學生物·益啟來科普”等100余場主題科普活動;疫情期間,開展動物與疾病的科普宣傳活動,與生命科學學院公眾號聯合推出“動物與疾病”科普小推文,累計發文數百篇,有效傳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
據悉,博物館積極與桂林各地有需求的學校、鄉村建立合作關系,將于2022年先后在多所中小學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鄉村科技創新教育邁上新臺階。
三、活動豐富,形式創新,拓展科普事業主渠道
秉持著“保護生物多樣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生態文明理念,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在發展之初就十分重視科普教育工作。多年來,師大人通過大量主題活動,依靠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這個平臺,對外廣泛宣傳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傳達保護生物多樣性理念等科普知識,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一)科普一條街活動

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通過舉辦“生科伴我行,生物入我心”“一脈相承,感悟自然”“滴膠中的小世界”“花語知多少”“紅星青春”“動物大世界、故事我來說”“動物分類對對碰”“鳥類知多少”“曉夢迷蝴蝶、科普我踐行”“關愛瀕危動物,共建和諧社會”“慶建黨百年,賞微生物之美”“見‘微’知著,賞微生物之美”“細菌菌落連連看”等“科普一條街”系列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以科普小游戲、科普手工制作、答題競賽、標本講解、發放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資料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向社會各界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普及生物多樣性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讓科普在傳遞專業知識和生態保護理念的同時充滿無線樂趣。

(二)科普百家講壇
為提升科普公共服務力,博物館組建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領銜的專職科研科普團隊和1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專業領域涵蓋生態學、動物學、植物學、細胞生物學等。針對近年來公眾關注的保護生物多樣性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等熱點問題,博物館開辦了《科普百家講堂》,博物館老師作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廣西動物學會、廣西生態學會等省部級學(協)會的科普專家,在圖書展、科技館、高校及中小學開展科普講堂100余場,輻射人群達3萬余人。與此同時,博物館先后邀請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Paul A. Garber(保羅·A·加伯)教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張小川教授、挪威生命科學大學Peter D?rsch(彼得·德爾施)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魏輔文院士和袁道先院士等133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到館開展學術交流,并成功舉辦了學術科普報告105場,受眾人數達萬余人。
(三)“益啟學生物”科普活動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十九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先發展科普教育事業”的重要思想,增強青少年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與了解,博物館志愿科普團隊通過線上開設“科普小課堂”、線下開展“科普進校園”相結合的形式,以講好生物多樣性故事、傳播科學精神為目標引領,為廣大青少年們奉獻了一場場別開生面、趣味非凡的生物多樣性知識科普盛宴。2021年,博物館聯合生命科學學院推出“益啟學生物——動植物公益科普進校園”活動,走進包括桂林市卓然小學、賀州市麥嶺中學和麥嶺中心小學在內的多所中小學校,2000余名師生參與了生物多樣性主題科普課堂,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陣“生物熱”。
漫漫科普路,任重而道遠;奮進新時代,建功新征程。站在新的起點上,廣西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將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持續挖掘科普宣教功能、普及生態文明知識、提升生態文明意識,更好發揮生物學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章和圖來源于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與環境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作者簡介:
孫濤(1984-),女,河北唐山人,講師,碩士,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Email: suntao9658@126.com。
秦麗芳(1996-),女,廣西桂林人,碩士,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輔導員,Email: 532020817@ qq.com。
林建忠(1994-)男,廣西寧明人,碩士,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員,Email: linjianzhong122@163.com。
本文系廣西文科中心項目“新媒體環境下構建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網絡生態環境的研究”(SZ2019015)、廣西師范大學教改項目“以系統化導師制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徑”(2017XJGZ22)階段性成果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