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時捷對于這件事的解決方案是不合理的,態度十分傲慢,這是不可質疑的。其實保時捷可以采用在美國實行的方案,提前告知消費者,讓自己做出選擇,總不會到了這種地步。鋪天蓋地的新聞,多位說車博主的流量,當熱度散去,后續究竟如何?
其一,保時捷最終的實施方案是否有漏洞?
隨后就有國內媒體向保時捷經銷商進行了咨詢,得到回復是:之前店里承諾更換電動轉向柱的消費者,可以選擇更換或者不更換。如更換,則會按照官方政策免費更換,同時有一年的延長保修,延長保修價值應該是1萬元左右,不同車型之間可能有席位差別。
如果選擇不進行更換就在一年的延長保修的基礎上,額外再給13800 元售后的代金券,在任何保時捷4S 店都可以抵用。而該代金券的有效期為2年。
也就是說店里承諾過更換電動轉向柱的消費者才可以選擇換或者不換,其他顧客目前未可知。
其二,4s 店或者經銷商到底在這場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這件事情中似乎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扮演“中介”職能的經銷商或者說是4s 店,扮演著消費者和廠家鏈接作用的這個職位在這場風波中幾乎是銷聲匿跡。汽車經銷商是從事汽車銷售,并取得汽車所有權的中間商。簡單來說,經銷商就是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汽車的所有權,然后利用低價吸引消費者,從而達到銷售目的的汽車銷售商。4s 店集汽車銷售、保養、配件、維修、信息服務等售后服務于一體,且只為一個汽車品牌服務。保時捷是進口車,經銷商與保時捷簽訂合同,用戶與經銷商的簽訂合同,在這件事情上誰都無法確認作為中介的經銷商或者說4s店毫無過錯。
其三,選配流程和事后賠償是否存在不規范。
豐富的選配確實是保時捷的一大特點,沒有人可以經受住“獨一無二”的誘惑,但這次事件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有相關法律人事指出合同的漏洞,當初雙方簽訂的補裝協議是具備法律效應的,如果保時捷單方面不按照合同來執行,則會構成違約行為。“但相關協議內容上并未規定雙方的違約責任,從《民法典》的角度看,存在重要條款缺失的情況,保時捷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違約責任。”除此之外,保時捷通過合同條款規避“退一賠三”的風險,有車主的購車合同上寫明,甲方(買方)是出于非生活消費目的而購買車輛。這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商品,可以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但如以非生活消費需要購買,則不適用“一賠三”的規定。保時捷又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自身的法律風險。
浦東新區消保委也表示,根據《消法》第八條“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該品牌理應將缺失配件的原因、缺失配件的價格以及缺失配件的恢復時間明確標注于合同或簽訂相應的補充協議。
此事之后,類似這樣的條款,是否在保時捷購車合同中得到整改,選配的前期流程和后期賠付是否可以確定統一的方案,才是重中之重。
據相關報道,由于電動轉向柱減配事件的持續發酵,保時捷在中國市場近期遭遇了大量“退單”。在當前社會輿論和車市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多款保時捷車型出現了大幅度的降價,并且有現車可提。近日,受“電動轉向柱減配”事件影響,保時捷Cayenne 和Macan 被客戶大量退訂,導致4s店庫存積壓。
并且,在社會輿論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壓力下,此前加價才能提車的保時捷卡宴,已經自降身價,現車普遍放出了5%-8%的優惠,其中部分Coupe 車型的優惠多達13萬元。
流量時代,信息的快速更新,讓網絡上爆紅的事件像一陣風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近日擁有百萬粉絲的抖音博主“北大滿哥”發視頻稱:奧迪的整個廣告文案內容,涉嫌抄襲他 在2021 年5 月21 日 一 條 視 頻 的 文案將網絡這陣風吹向了奧迪。
那么,保時捷在中國市場是持續遇冷還是重新殺回神壇,目前都未可知?
不急,讓我們一起等等看!
人民網:面對不斷增加的消費者投訴,保時捷僅在道歉聲明中表明,賠償供下次使用的千元代金券。這根本就是糊弄了事,完全沒有一點恥感。希望保時捷能早日拿出體面且讓消費者買賬的補救方式。不尊重消費者的企業,終將會為自己的傲慢買單。
中國汽車報:雖然保時捷在輿論壓力下最終道歉,并提供了一份解決方案,但這一事件嚴重傷害了中國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信任,對中國消費者造成難以彌補的“精神損失”,也傷害了保時捷的品牌形象。
央廣網:區別對待不同地區消費者是跨國企業的“大忌”。保時捷是一家全球化車企,它的車不光賣到中國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都有銷售,那么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也這樣被對待的嗎?
新浪財經:一邊接受品牌方的調價,一邊卻得不到相對應的服務,甚至還面臨減配維權,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何時才能看到保時捷放下傲慢?
中國經濟周刊:雖然保時捷減配事件客觀上受芯片短缺影響,但主觀上也不應該對中國車主“雙標”、與海外市場區別對待,再加上此次事件直接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品牌口碑和形象將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
中國消費者報:合同是對買賣雙方的約束。保時捷的行為顯然與其市場地位和競爭力不匹配,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更像是“乘火打劫”。作為一家全球知名的汽車制造商,保時捷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提高產品質量及服務水平,尊重中國市場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