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剛強 趙 明
觀評課是活動參與者互相提供課堂教學信息與資源,在充分整理信息的基礎上,對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與分享,從而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教師研修活動。但筆者發現在觀評課中存在視角不清、缺乏主題的現象,評課時缺少理性的思考不能給出針對性的意見,甚至出現脫離主題“自說自話”的現象。英國學者愛德華·德·博諾博士提出一種“平行思維”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突出在同一時間對一件事情進行深入思考。受其啟發,筆者針對體育教師觀評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六視角”觀評課,希望能夠拓寬廣大體育教師觀評課的視野。
教學理念是對教學活動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教師往往會結合教材的特點、學情的基礎選擇某一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首先,觀課教師就要看教師提出的理念是否適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沒有出現生搬硬套的挪用概念和浮于表面的形式主義。其次,還要觀察針對這一教學理念教師選擇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否緊扣主題,如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創設的學練情境如何?提出的驅動性問題是否準確?學生在學練過程中自主探究的效果怎么樣?最后有沒有形成可以發表的結果?這些因素將直接關系到本節課項目化學習理念的落實,明確表達教學理念的教學活動才是真正的理論指導實踐。具體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觀課視角制定相應的觀察量表(表1)。項目化學習通常包括四個環節。這時觀課教師就可以圍繞四個環節進行觀察,記錄課堂上圍繞這四個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并對其進行分析,從而給出針對性的建議。

表1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籃球傳切配合課堂觀察量表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中去,發揮不同學科獨立育人的功能是當前教育教學的重點任務之一。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德育的滲透,實現以體育人。如在一節“籃球:教學比賽”課中,教師在教學目標中寫到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相互信任、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在一節“田徑:耐久跑”的教學中,通過學習培養學生頑強拼搏、挑戰自我的意志品質。這時觀課教師就要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進行這方面的引導和強調,有沒有把握教材的育人內涵,體現育人的價值。同時還要看教師有沒有抓住教育的契機,通過引導讓學生把課上領悟到的道理延伸到課下的生活中去。
觀課的過程中通過摘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立德樹人目標的描述,分析內容載體是否適切,并且著重觀察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是否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行落實,最后看整個過程中目標的達成度(表2)。

表2 基于立德樹人視角下體育課堂觀察量表
體育學理是以運動技能的原理為主體的研究,立足于揭示運動技能的學習規律和動作原理。換言之,每一項運動技能都有各自的動作原理。因此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遵循技術動作的原理,如拉弧旋球時如何通過改變擊球部位和揮拍方向來改變球的旋轉方向、速度等從而控制球的落點。觀課時就要針對教師對該技術動作的重難點分析,觀察教師是借助哪些策略和方法來進行技術動作教學的。
教師在觀課的時候圍繞課堂教學中教師重點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針對性練習方法進行分析,通過觀察學生的動作掌握和改進效果來分析練習方法的有效性,并給出改進建議(表3)。

表3 基于體育學理視角下體育課堂觀察量表
思維能力是學習力的核心,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比較、判斷、推理等學習過程,由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認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問題引導的形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因此設問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如在籃球傳切配合教學時教師針對傳球的同學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什么時候傳(傳球時機)?2.怎么樣傳(傳球方法)?3.往哪里傳(提前量)?顯然這些問題不但滲透了技戰術的要領,同時培養學生通過思考進行判斷、選擇、決策的思維能力。所以觀課的時候就要記錄教師在不同情境中所提出問題的引導性,同時要關注所提問題是否基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認知、學生的發展,有沒有體現一定的梯度、深度、廣度和溫度,是否起到啟發思維引領學生深度學習的作用。
觀課過程中記錄教師針對某一學練內容提出的驅動性問題,并分析問題的指向性是否清晰、準確,同時教師是否根據問題的指向性設計誘導性練習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最終給出改進建議(表4)。

表4 基于思維啟發視角下體育課堂觀察量表
體育學科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學科。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必定要選擇一系列針對性的練習方法,并且每個老師針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都會選擇不同的練習方法進行教學,觀課教師可以從練習方法的合理性去觀察。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也就是說要看這些方法是否適合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是否有促進作用。如在八年級快速跑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跑步的步頻和步幅選擇小步跑和車輪跑的方法進行教學。眾所周知,這兩個方法是跑的專門性練習,也是專業短跑運動員經常采用的訓練方法,但是這些方法用到常態的初中生身上效果大打折扣,整節課學生都在被動參與,效果很不理想。這時觀課的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如這樣的練習方法為什么不適合初中學生?針對這個內容可以選擇什么方法進行教學?其他項目中是否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教師該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選擇適合學生的練習方法需要注意哪些?
觀課過程中觀課教師針對上課教師采用的練習方法,結合教學目標中擬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再給出改進建議(表5)。

表5 基于練習方法視角下體育課堂觀察量表
運動指數是指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為了達到一定的運動量,課前預設的一些參數。如某個練習練幾組,每組練幾次,預計練習多少時間,從而整體測算本節課的練習密度以及心率指數。觀評課的教師拿到教案以后就可以從這一切入口進行收集信息,通過隨機跟蹤抽測或者借助電子設備等手段進行觀察記錄。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理性分析。也可以根據預設和生成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如預計練習密度是40%,但是實際只有30%,這時就可以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是教師講解時間過久還是課堂組織誤時,還是學生體能達不到等(表6)。

表6 基于運動指數視角下體育課堂觀察量表
觀課教師可以借助一些電子設備實時記錄和了解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練習的情況,這也是體育課的學科特點之一。課后對照教師的預設和實際生成,分析整節課運動指數的合理性。
評課就好像老師撰寫一篇案例分析一樣,圍繞某個主題拋出觀點,結合收錄的素材進行論證和說明。要想讓自己的評課更有高度、深度,需要適當地借助一定的理論支撐,在理論支撐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現象和數據進行論述,有理有據讓評課觀點更有說服力。實現以點帶面由一個問題提升到一類問題,在評課的時候有理有據,觀點鮮明地進行表述定會讓活動的參與者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