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潔,楊麗莎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020 年我國的農村人口達到了5.4 億,農村的電子商務的銷售額增速也在不斷提高,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因此,國家高度重視我國農村物流體系的完善與建設,強調利用農村物流來激發農村內需、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2021 年8 月,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應將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的建設提升為同鄉村振興一樣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補齊農村物流體系的短板,不斷完善寄遞物流的末端配送體系,做好最后一公里配送,滿足農村居民對于農村寄遞物流的真正需要。在大力建設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的背景下,本文通過闡述我國農村物流末端配送的現狀,針對農村物流末端配送的不足與難點提出破解路徑,由此實現農村電商與寄遞物流體系的協同發展,完善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穩步提升農民的收入,實現鄉村振興。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的圓滿完成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與數字化得到了不斷完善,我國農村網民數量迅速增長,農村的電子商務發展規模也在不斷創出新高,農產品的銷售也逐漸引入電商模式。《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21 年6 月,我國農村網民人數達到了空前的規模,互聯網普及率也達到了59.2%;商務大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交易額高達17 082.8 億元,2020 年更是達到了17 900 億元,同比增長了8.9%。如圖1 所示,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規模龐大,網購已經成為農村新的消費與農產品銷售渠道。我國農村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與不斷增長的網購需求對農村的物流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在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村物流末端配送模式有待優化。

圖1 2014~2020 年農村網絡零售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在近年來發展成果顯著。首先,在基礎設施方面,國務院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截止到2017 年,我國農村公路里程已達到400 萬公里,全國鄉鎮與建制村99.9%通公路,這為農村物流運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次,農村物流末端配送的服務規模在不斷擴大。隨著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與“直播帶貨”助農模式的興起,極大地帶動了農村寄遞物流的發展與壯大。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數據顯示,到2021 年底,農村網絡零售總額將會突破20 000 億元,快遞攬收與投遞總量也會達到450 億件。政府還開展了“千縣萬鄉”計劃、農村超市等活動助力農村寄遞物流末端配送體系建設。最后,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已逐漸完善,我國農村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鄉鎮為末端配送網點的體系,鄉鎮網點覆蓋率高達98%,末端配送模式也逐漸多元化,其中包括自營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等。綜上,農村寄遞物流發展勢頭迅猛,在相關政策支持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具有國家政策支持優勢,近年來,黨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的建設。2021 年8 月,國務院發布的《意見》中強調健全末端共同配送體系,強調要通過共享人力、場地、技術、信息資源,倡導多方企業參與進來推動共同配送模式的形成,形成便捷、高效、可持續的農村末端配送的模式;《意見》中還提到黨中央加大了對農村物流網點建設的投入,降低準入門檻,簡化辦理手續,以市場化與規模化吸引和鼓勵多方主市場體參與到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中來,滿足農民網購的需求和農產品銷售需求。國務院為推動農村寄遞物流的發展曾多次頒布相關意見,并針對農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提出政策指引。綜上所述,農村物流末端配送問題是黨中央高度重視的民生問題,有良好的政策基礎和豐富的政策支持條件。
基礎設施是農村物流行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電子商務可持續發展、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
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農村的物流基礎設施水平仍難以與農村電商協調發展。尤其一些地處偏遠、自然環境較差的農村地區由于通信設施不完善,末端配送體系的信息化水平較低,無法充分發揮電商的作用來促進農村產業的發展,嚴重阻礙了農村寄遞物流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村末端配送難以下沉到村級。當前我國農村三級網點建設過程中對縣級和鄉鎮級的投入過大,且農村物流配送末端大多都設置在鄉鎮地區,對于村級的倉儲建設、規范網點投入不足。目前我國“快遞進村”的末端網點覆蓋率僅有27%,且網點大多依附于當地的商超,冷凍品儲存設施、倉儲設施嚴重不足,大多數農民自行去鄉鎮網點解決取貨問題,上門送貨、上門取貨等真正需求無法實現。
在疫情期間,農村地區對于寄遞物流服務的需要更加強烈,更多的農民選擇線上購物和農產品銷售。但從物流企業發展的層面來看,農村寄遞物流末端配送成本難以控制、利潤空間較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一方面,由于農村分布較為分散且一些偏遠地區因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物流企業開通村級配送線路成本過高;農村收貨地點分散、投放難度大,上門送貨取貨服務成本較高,所以大多數物流企業普遍在鄉鎮開設網點,這樣的末端配送模式極大降低了農民的用戶體驗,從而減少寄遞物流的訂單量;另一方面,農村物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差。農村地區業務量相對較少且分散,配送運營成本過高且利潤空間較小,農村的寄遞物流體系與電商的共享協調發展機制尚未形成,支撐企業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不足,導致許多物流企業不愿駐村,一些企業進村也避免不了留不下、穩不住的命運,難以持續發展。
為滿足農村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需求,需要有充足的專業人員、貨運資源支撐,但由于農村末端配送往往因物流人才支撐不足、配送車輛專業性有限等因素導致服務質量難以提升。
一方面,物流人才不足是阻礙快遞配送進村的主要因素。在農村地區由于物流配送地點分散且物流企業投入的人力成本有限,農村的末端配送人員大多為普通體力勞動者,普遍缺乏服務意識且專業水平低,真正從事末端物流配送的專業物流人員十分匱乏,導致農村末端配送的服務質量較低;農村物流配送服務因缺乏相關管理人員導致服務質量疏于管理,從而引發網點商超之間的惡性競爭,收費不規范的情況時有發生,增加了農民的寄遞成本和降低了寄遞服務體驗,“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農村地區末端配送零碎化,需要更多適合農村道路且靈活性較強的貨運設備。由于成本限制物流企業對于農村末端配送車輛大多采用面包車、電動三輪車、電動車等,沒有較完善的配送信息系統、路線規劃、車輛運輸定位等,智能化程度較低,難免會出現運輸效率低下的情況,導致服務質量水平有限。
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是制約農村末端配送發展的重要原因,《意見》中提到要遵循共享原則,籌措政府專項資金助力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升級,為快遞企業打通農村末端配送模式優化的道路。
首先,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人口分布情況、業務單量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合理設置快遞網點。依托縣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縣級寄遞公共配送中心,整合村內資源,建設村級末端配送網點,構建縣鎮村三級物流網絡,暢通“最后一公里”配送體系;其次,政府應設立專項財政支持農村交通設施、移動通信設施的升級、改造與養護,確保物流運輸的通達性。同時,各物流企業加快對冷凍鏈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冷藏設備的投入,搭建信息化配送平臺,縮短貨運時間,保證冷凍物品在末端配送過程中的品質。最后,要加強物流運輸設施設備建設,包括發展農村物流必須用到的各種類型運輸車輛,為農村末端配送提供運輸設施設備方面的保障。
《意見》中提出要充分統籌資源,鼓勵多方企業深化合作,創新農村末端配送模式,根據當地不同的地理、客戶需求等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末端配送模式。
在交通相對發達且居住較為集中的鄉鎮地區,可采取自提柜末端配送模式,根據顧客空閑時間安排取貨;充分利用農村班車將不同村莊和鄉鎮的快遞分發給各網點負責人,隨后再采取送貨上門或自提的形式完成末端配送,保證配送及時性的同時也使末端配送網絡覆蓋的范圍更廣;采取眾包配送模式,將本地的勞動力資源與物資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引進跑腿、順風服務等;最后,政府應積極引導物流企業、郵政部門以及交通運輸業等各方平臺形成共同配給模式,在地廣人稀、訂單量較少的地區采取多企業聯盟配送機制,運用統一平臺信息共享、分擔成本、提高效率,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提升農村末端配送服務質量。綜上,不同的末端配送模式各有優缺點,要根據實際情況的采取合適的末端配送模式。
《意見》中強調企業通過數據共享、信息互聯互通,實現農村寄遞物流體系信息化服務能力現代化。
首先,政府應加強對農村信息化體系的建設。通過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提高農村互聯網覆蓋面與通訊設備的建設水平,積極推進農村地區的“互聯網+物流”模式,建立起各網點之間、各企業之間、消費者之間信息共享平臺,提高農村末端配送的信息通達度從而提高配送質量;其次,加快末端配送信息化平臺建設,使互聯網應用下沉到村級配送。政府在建設鄉鎮村一體化信息體系的同時也要積極尋求一些較大的信息運營主體合作,打造農村末端配送線路的共享模式,推動運輸集約化、設備標準化和流程信息化,帶動提升寄遞物流對農村電商的定制化服務能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對“互聯網+物流”配送模式的監管力度,保障末端配送信息化建設的有效展開,通過頒布相關法律與政策積極引導規范相關交易活動,同時建立起完備的監管機制,降低物流末端配送的各種風險發生的概率。
目前,因我國農村物流產業面臨著專業人員數量有限、留不下的局面,現存的物流配送人員整體素質差異大、服務意識淡薄,農村末端物流配送服務質量難以提升。
首先,企業應加大對人才引進與培育的投入,在積極引進外來物流人才的同時也加快培育當地物流人才,將“外引”與“內生”相結合提升物流配送人員的專業素質。采取“專業人員+本地學員”的模式,相關培訓教育機構,將本地閑置勞動力充分利用,緩解農村末端配送人員水平較低的現狀。其次,相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與財政支持,鼓勵大學生回鄉投身于農村物流行業,將專業的管理知識與設備引進農村,為農村寄遞物流體系提供高素質人才;最后,各大高校應積極開設物流相關專業,增設物流信息技術等課程,培養物流專業的人才,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去周邊農村實踐實習,為農村物流末端配送提供人才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