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林 (甘肅政法大學,甘肅 蘭州 710000)
加強農產品的流通體系建設,提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是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議題,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然而,近年來西部地區出現了農產品滯銷、“高買低賣”等流通困境,“谷賤傷農”、“豐產欠收”的現狀頻頻上演,嚴重挫傷了農產品生產者的積極性。為了提升流通效率,充分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在農產品流通領域要探索農產品流通新模式,強化產銷銜接,潤滑流通鏈條,提升流通效率。因此,本文以我國西部地區12 個省、市、自治區為例,利用SBM-DEA 模型測算其2009~2018 年的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并利用Tobit 模型,分析了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對策,以促進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1.1.1 DEA-SBM 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是一種基于被評價對象間相對比較的非參數技術效率的分析方法,是對同質的決策單元確定其相對有效性的一種數學規劃方法。傳統的CCR 模型和BCC 模型,對于無效DMU 的改進方式為所有投入(產出) 等比例縮減(增加),故而也被稱為徑向DEA 模型。對于無效的DMU 來說,其當前狀態與強有效目標值之間的差距,除了等比例改進部分之外,還包括松弛的改進部分。而松弛的改進部分在效率值的測量中并未充分體現。鑒于此,Tone Kaoru(2001) 提出了SBM 模型(Slack Based Measure, SBM)。同時從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對無效率狀況進行測量,因此稱為非導向(Non-oriented) 模型。在非導向的SBM 模型中,投入和產出數據中均不能出現0。通過比較效率值的大小可以測度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所以,文章采用非徑向非導向的SBM 模型來準確測度我國西部地區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1.1.2 Tobit 回歸模型
Tobit 模型又稱為規范的審查回歸模型,其因變量是連續的,但是受到某種限制,此時就不能按照一般模型進行估計,需要建立受限因變量模型來推斷總體特征。因此,利用極大似然估計對具有斷尾特征的受限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有效避免了采用OLS 進行回歸分析中出現的估計值偏離的缺陷。因為基于DEA-SBM 方法測算出的農產品流通效率值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因此,本文選用Tobit 回歸模型來分析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
1.2.1 DEA-SBM 模型指標
關于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指標體系構建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參考張文劍等(2020)、吳欣靜(2019)、王春豪和袁菊(2019)、李麗和胡紫容等(2019) 學者的做法,將從人員、資本存量、流通設施角度構建投入指標,從產品的流通規模角度構建產出指標。
1.2.2 Tobit 模型指標

表1 Tobit 模型的評價體系
西部地區主要包括:內蒙古、廣西、四川、重慶、云南、陜西、貴州、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并借鑒王利國、顧煒宇(2019) 的做法,從農產品的狹義角度,即把農產品限定為食品、飲料、煙草制品等,利用農產品批零企業的年度數據,對西部地區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進行測度。


表2 2009~2018 年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
通過利用DEA-SBM 模型對西部地區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西部地區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還存在投入或產出冗余,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因此,該部分將進一步研究影響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因素。文章利用Stata15 軟件做Tobit回歸分析?;貧w結果如表3 所示。
從表3 中可以看出,除了產業結構這一指標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外,其他指標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對外開放程度X( )和信息化水平X( )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均存在正相關關系。對外開放程度通過了1%的顯著水平檢驗,相關系數為0.620,說明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與對外開放程度有較強的正相關性,意味著對外開放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信息化水平雖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但顯著性程度并沒有預期顯著,且相關系數為0.002,意味著信息化水平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呈弱相關關系。雖然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流通效率的提升,但是,由于西部地區因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信息化建設中投入不足、觀念落后等問題,沒能充分發揮信息化對流通業的促進作用。

表3 Tobit 回歸分析結果
制約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的因素有市場化X(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X( )和交通基礎設施X( )。其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X( ),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相關系數為-0.476,可以看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阻礙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最主要原因;市場化X( )也是制約農產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西部地區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深處內陸,交通欠發達,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不具有區位優勢,因此市場在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的獲取、流通交易等方面并沒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從而影響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交通設施X( )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呈負相關,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但從相關系數來看,交通設施對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制約效應較微弱。
3.1 農產品的流通效率TE )呈逐年遞增趨勢,說明西部地區農產品的流通市場日益繁榮。通過實證發現,2013 年我國西部地區的流通效率達到了一個新的制高點,往后的流通效率都呈現強而有效狀態。這與2013 年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和2017 年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有關。“一帶一路”加深了西部地區與沿線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提高了對外貿易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為西部地區的農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Tobit 模型實證結果也驗證了對外開放對農產品流通效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西部地區應該利用“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不斷擴大對外合作,促進產業創新,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行“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產品上行”項目,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作用,促進互聯網+、大數據與農產品流通的深度融合,為西部地區的農產品開拓更多銷路。同時,應該基于信息技術構建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從供應鏈視角確保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質量安全和消費者舌尖上體驗,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從根本上解決了“高買低賣”的流通困境。通過實證發現,規模效率SE )較低影響了整體技術效率TE )的提升,因此,重視規模技術效率的提升是促進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關鍵。
3.2 健全市場化體系,不斷提升市場化水平。從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場化也是阻礙農產品流通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西部地區應該打破封閉狀態,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斷健全市場化體系,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
3.3 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加強政府對農產品流通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逐步打通貧困地區農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實證結果顯示,政府對經濟的支持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強西部地區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針對西部地區差異化現狀,推行合理的農業補貼政策。補貼政策要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創新性和指向性;同時,應加大政府對農產品流通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網點、特色農產品產業園區等的財政支持。不斷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實現農產品物流配送向集約化、網絡化和標準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助力農民減貧增收、農業提質增效,以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