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萍,吳克勤 (廣東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日益擴大,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9 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9 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8.03 萬億元,相較于2018 年7.1 萬億元同比增長13.09%。根據國家商務部數據監測,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商品總額達1 862.1 億元,同比增長38.3%,全年新設24 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因此急需了解跨境電商市場、熟悉跨境電商業務、熟練操作跨境電商平臺的復合型、應用型跨境電商人才。同時由于目前教育部僅在高職院校中設立跨境電商專業,并且在2020 年才開始實施,而在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里面還沒有單設的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因此,當前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畢業生分散于很多專業,如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國際商務、工商管理、計算機、英語等相關專業。由此可見,學校培養的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如何迅速有效緩解跨境電商人才供需矛盾,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能夠充分調動國家、高校、企業等以及行業等各方力量,并契合當地跨境電商發展,共同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成為當下跨境電商培養人才的有效模式。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 (國辦發【2015】36 號) 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 (國辦發【2017】95 號) 精神,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有關企業和高校共同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9 年7 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特別指出促進產教融合為跨境電商發展強化人才支撐。這為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提供了政策基礎。如何通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促進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李霜(2017) 基于跨境電商視域下構建了高職外貿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徐錦波(2018) 研究校企協同模式下創業型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機制,吳湘頻(2019) 以亞馬遜跨境電商產業學院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進行產教融合培養跨境電商人才。韓艷(2020) 以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為例探索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路徑如何創新與實踐。這些研究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實踐路徑,也為本文提供了理論支撐。
當前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模式:
學校設置專業,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學校學習,完成三年或四年學業畢業后進入就業市場,進行應聘,經過企業篩選后進入企業工作。優點是學生對理論知識有著系統、全面的掌握,缺陷是實踐方面仍然缺乏,缺少企業實際工作實踐經驗,因此進入企業還需要用人單位進行實踐培訓。
員工在工作中面臨問題,或是企業在具體運營中發現問題,需要對員工進行系統的理論提升和實踐能力提升,則通常會對員工進行培訓,一方面是企業在崗培訓,讓員工熟練掌握企業實際運作,另一方面委托學校對員工進行系統的理論培訓。優點是以需求為基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帶動培養,效果更好,更符合企業實際,缺點是成本比較高,同時還受制于培訓時間安排。

圖1 推動式人才培養模式

圖2 拉動式人才培養模式

圖3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
企業根據實際需求提出需求計劃和要求,學校根據需求以及學校辦學實際條件,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開發教材、共同建立實習和實訓基地、共同實施培養人才工程,并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總結和完善,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生招生、企業招聘計劃,實現學生入學到就業學生的學習與企業招聘實際直接對接。在此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實際就業需求變化進行靈活調整。
(1) 產學協同育人能夠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學校培養跨境電商人才要在師資、實踐、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重新建設,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磨合,而企業存在跨境電商人才數量、質量以及結構上不合理、高層次人才缺乏、流動性比較高的現象,企業在招聘和培訓員工時付出巨大的財力和時間。校企雙方共同合作取長補短,共同培養跨境電商人才,能夠提高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速度和效率。
(2)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從市場出發,實現招生和就業對口培養,企業招聘和上崗無縫對接,減緩人力資源結構性不匹配問題。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合作方企業,更了解跨境電商人才市場的需求,了解跨境電商的流程,以及崗位特點、崗位需求和職務設計,企業與學校共同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進行課程設計、師資培訓,實踐基地建設,能更好地針對性實施人才培養,進而實現雙方無縫對接。
(3)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能有效緩解當前學校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的壓力,并整合學校現有專業力量,實現與跨境電商專業的對接。在當前學校沒有建立或者剛剛建立跨境電商專業,跨境電商專業師資力量比較薄弱,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跨境電商實踐、實訓條件不完善,同時學校已開設專業又與跨境電商內容有部分重合,且分散在不同專業的情況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要通過整合和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專業的力量,在不浪費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利用企業力量,實現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4)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有助于對學生創新、創業、創意能力的培養。通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學生能夠更好的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激發創新、創意思維,培養創業能力。
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采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也面臨著觀念層面和實施層面的轉變。
3.2.1 觀念層面的轉變
無論是學生、教師、學校還是企業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方面都需要轉變以往單向培養模式的觀念,教師和學校主動參與到培養方式的構建、課程的設計與實現、實踐條件與實踐基地的建設。而企業層面需要主動適應學校教學模式并參與實現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從而實現雙主體教學。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從被動主體轉向主動主體,實現從學校理論授課、企業指導平臺操作的被動狀態,到自己建立和運營店面,主動創業的主動狀態的轉變。
3.2.2 實施層面的轉變
企業和學校如何對接,如重新設定培養方案,并建立培養機制,進而實施培養方案,這些都需要雙方進行協商,同時在運營層面的問題、以及如何防控風險都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學校需要對現有涉及跨境電商的專業進行整合,對培養方案、課程結構體系進行調整,任課教師需要對原有課程內容與跨境電商相結合,企業需要在跨境電商平臺的選擇與實施,實踐基地的建設方面結合學校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合作方案。
由于各個學校所處區域跨境電商發展的不同,同時高校有著自己的人才培養進程,企業與高校是不同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因此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要從企業與學校共同設置培養方案、課程結構、組建教學團隊、開發教材、共同實施這個鏈條設計和實施,難度比較大,而且當前跨境電商專業還只是在高職院校設置,本科院校還沒有單獨設置或普及,缺乏相應的經驗。因此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視角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要遵循因地制宜、漸進實施的原則,以參觀電商企業調動學生興趣為起點,然后依托企業建立實訓平臺進行學生的基本模擬訓練,進而通過舉辦跨境電商比賽提升學生技能,在此基礎上建立雙創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跨境電商創新創業,最后實現產教融合的目的(如圖4 所示)。

圖4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視角下當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建設路徑
(1) 選擇當地的優秀跨境電商企業進行參觀,讓學生參觀交流與學習優秀跨境電商企業,提高學生興趣,使得學生對跨境電商的態度從被動轉變為主動狀態。特別是結合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建設,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例,學校地處湛江,而湛江在2020 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將為學生零距離觀察跨境電商發展以及跨境電商企業運作、跨境電商平臺具體運營提供良好的機會。
(2) 與電商企業合作進行跨境電商師資培訓,讓教師了解跨境電商對人才培養的切實需求以及當前面臨的困境,深刻認識進行跨境電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并能夠根據學校和專業實際情況進行培養方案的調整,以及圍繞跨境電商進行課程建設等實際情況協同進行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建設、師資隊伍培養與建設。同時也使教師系統掌握跨境電商平臺運營技能,從而更好地實施跨境電商教學以培養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
(3) 與企業合作共建跨境電商平臺實訓平臺,主要是通過模擬演練,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跨境電商平臺的注冊運營規則、基本流程以及相關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熟練操作跨境電商平臺,從選品、創建商品詳情頁面、物流配送、結算和客服等環節進行實訓,并能夠在此基礎上利用專業知識做好分析顧客需求以及跨境電商競爭現狀,做好推廣進而提高經營績效。同時學生在掌握一種跨境電商平臺的基礎上對其他跨境電商平臺也要進一步掌握,實現跨境電商多平臺管理,從而更好地應對不同的跨境電商業務所使用的不同跨境電商平臺。
(4) 與企業合作舉辦跨境電商知識競賽,鼓勵學生參加跨境電商認證考試。目前全國性的跨境電商大賽主要有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大賽,全國創新創業大賽等全國性大賽。跨境電商認證方面主要有阿里巴巴跨境電商初級認證、全國跨境電商技能競賽、阿里巴巴跨境電子商務師、工信部跨境電子商務運營管理師等認證。通過這些比賽和考試,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技能。
(5) 與企業合作共同建立校外跨境電商實踐基地,進而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孵化器。跨境電商平臺提供企業如阿里巴巴、亞馬遜等既是平臺的提供商,又是微商、微店創業創新的平臺,既實現創新創業創意人才的培養目標,也是對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戰略的實踐。
(6) 產教的深入融合,不僅是從實踐建設,還要從理論課程構建;不僅從在校學生培養,而且要從招生開始,實現跨境電商人才輸送與企業需求相匹配,從而根本解決學生端就業難以及企業端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錯位問題。
當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將企業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相結合,有效緩解了跨境電商人才的缺乏,以及企業跨境電商人才的結構性匹配問題。在具體實施上,要結合學校和企業實際,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