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博九 馬龍云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2021年3 月, 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教高函〔2021〕1 號),徐州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徐工院)申報的金融科技等六個新專業成功通過教育部備案。 5G 時代促使了一大批朝陽產業的誕生,如電子信息類、現代醫藥類、環保、新能源等,這些都將成為我國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新一輪刺激經濟的產業。 高校應該順應國家的發展需求,適應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地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徐州工程學院也要充分利用區位、產業、政策等因素,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實施,有望早日建成區域性應用技術大學——徐州大學,并為淮海經濟產業革新注入新活力。
金融科技專業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掌握金融與計算機基礎知識,熟悉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具備對精準營銷、區塊鏈金融、智能投資等金融科技產品需求分析、運營管理、系統維護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簡短來說,金融科技是金融與技術融合形成的新概念。 主要是研究如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IT 技術,顛覆性地改造金融產業,重構信用環境,以新的思維方式、新的技術手段收集信息、控制風險、投資決策和提供個性化服務。
因此本校金融科技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進入經管部門、銀行、債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工作;也可以進入IT 類企業,進行軟件編程開發、程序設計員、后端工程師等。 此外,伴隨著產業融合的趨勢,一大批新型工作崗位出現,金融大數據、區塊鏈開發、合規專家等,均呈現逐步發展趨勢。
徐州工程學院是一所正在高速發展的普通本科院校,學校的金融專業是建校初期的專業之一,歷史較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目前全國高校金融科技專業處于井噴狀態, 較為知名的大都是財經類大學。金融科技專業作為一個誕生于數字科技背景下的新興專業,有許多疑問仍然值得商榷。 金融科技冠有金融和科技兩個專業名稱,是否能真正做到兩個專業文化的融合,只有在真正融合之后,才能成為一個有獨特文化的專業。
金融科技專業真正的難度在于因地制宜的融合。在課程設置中不免會涉及到金融學課程,也會涉及到許多計算機專業課程。 不能只是盲目地將兩種專業的課程組合起來。 從短期來看涉及到人才培養的問題,而從長遠來看則會影響到淮海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注重淮海經濟區的產業重心,致力于培養淮海經濟產業適用型金融科技人才,這是專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挑戰,也是十分重要的機遇。
金融科技專業目前仍然是一個新興專業,與互聯網緊密相連。 目前該專業的發展模式,普遍由財經類的頂級高校所規劃,發展理念各不相同。 有的高校側重于財經,而有的高校則側重于計算機科技。 甚至有些高校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有金融科技的選擇方向。而在淮海經濟區的徐州,也可以因地制宜,選擇指定適宜的專業發展戰略。 目前,徐州地區建設有金融科技專業的只有徐工院。 徐州四所高校中,金融專業實力最為雄厚的是中國礦業大學,建設有金融專業的博士點,科研實力也強大。 在學科建設中,課程負責人可以和礦大科研人員達成合作, 共同建設金融科技專業,做到雙校投資,雙校審核,實現共贏。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初期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大量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 在當今產教結合教學模式盛行的局面下,打造一個由淮海經濟區多方主體共同教育的有淮海特色的金融科技專業, 可以成為讓徐工院有效發展的一項新型方針。 淮海經濟園區金融科技類業務的建設可以和學校的金融科技專業建設互相扶持,打造一個多方位的產業園。 很多產業目前處于低效能、低回報的狀態,政府部門的投資建設可以減輕學校在相關專業上研究的經費及人才引進的負擔。 一些校外有經驗的骨干可以被邀請來參與學校的教研設計。 總之,只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淮海地區金融科技,產教融合,長久高效投入,便會高效地培育出金融科技人才。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職業規劃能力。 由于金融科技產業的建設發展初期高投入,高風險特征十分突出,正確的學術型研究起到十分有效的輔助作用。 互聯網金融行業需要穩定的長期研究作為商業背景。 徐州作為傳統的重工業城市,在互聯網經濟騰飛的時代急需轉型。 而許多自主創新產品不能只靠單純的復制和拼貼,企業研發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企業的營收及發展。
因此,打造淮海經濟區的金融產業園,實現產教合一,校企培養,即高校與企業形成產業鏈。 其是應對初期發展十分正確,也極具長遠性的決策。 學校為企業提供學術支持,數據分析以及行業前瞻;而企業則為學校提供職位以及商業發展。 為淮海企業提供新型復合技術人才,提高產業的研發能力。 目前的高校新興專業,脫離不開產業鏈的支持,單純的理論性知識,很難給與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行業熱情。 產教合一,校企合一, 可以使校方及企業更好地做出前瞻性判斷,更好地培養出具有側重點的,符合淮海經濟區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此外,學校也可以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 采取分流發展制度, 分別發展側重于金融方向的保險、經管、債券等和側重于科技方向的編程開發以及大數據等。 在入學前兩年統一學習公共基礎知識,后兩年分流學習專修知識。 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實習及工作方向選擇。
徐工院作為一所以傳統理工科為發展重點的學校,在“雙萬計劃”和“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的支持下,加大專業內涵建設,開始改造傳統工科和文科專業,推進多學科交叉與融合,拓展學科專業新內涵,打造新興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 使得徐州工程學院在未來可以成功發展為文理多方面發展的區域性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及社會威望會逐步擴大,成為專業帶動學校發展的典范。 學校的校友聯誼會也會發展壯大,社會各界校友增多;同時,獲得社會資源的能力會變強,研究能力和研究平臺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 徐工院也將成為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知名大學,同時碩士點的陸續建立,最后也會聚集成為徐州大學研究生院,對徐工院具有深遠影響。
徐州作為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過去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和廉價勞動成本形成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無論從國家的宏觀政策還是國際金融危機所形成的倒逼機制看, 粗放型增長的模式都不再可行,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性很強。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對優化經濟生產要素配置,引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而徐州的四所本科高校無疑會為徐州帶來巨大活力,新型經濟架構下的徐州也將致力于建設科教文衛的全面發展。
從徐州獲得聯合國宜居城市可預見其政策成效:從教育層面來看,高等教育發達的徐州,基礎教育模塊會開始著重發展。 教育人才減少外流,在很大層面上對外來居民具有吸引力。 從醫療衛生層面來看,一向醫療方面強勢的徐州,會輻射更多的淮海城市。 徐州擁有極其多的三甲醫院,以徐醫附院為首的徐州醫療會更大程度上承擔起淮海經濟區的醫療重任,從而使徐州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醫療城市。 此外,也會使徐州醫科大學獲得更好的發展。 從經濟層面來看,徐州的交通會更進一步助力徐州的發展,加速徐州的經濟產業轉型。
“提高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 最終促進各城市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協調發展。 ”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必然對周圍的城市區起到帶動及輻射作用。 具有產業發展和試驗的先導性,起到連接城市產業鏈的紐帶作用。 得益于徐州的優質交通,淮海經濟區較容易成為自成體系的自由貿易園區,可自己發展產業,并有一定的能力供給自足。 金融科技專業的產生和發展從根本上滿足了 《中國制造2025 行動綱要》所提出的“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戰略方針。有助于淮海經濟區從傳統的制造業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
在加強淮海經濟區各城市之間的團結性和凝聚力的同時,有助于優化經濟區的政策完善,有助于引導生產要素向重點地區、重點園區、重點產業集聚。 同時,具有淮海經濟特色的金融科技產業,將會吸引大量的民營企業以及國有企業生產發展。 在工業基礎良好的徐州投資建設,加之以正確的政策引導和充沛的資金支持, 能夠在淮海經濟區內實現由先富帶動后富,智能AI 與徐州傳統的工匠精神并存的結果。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淮海經濟區應順應正確政策的指導,成為我國一大重要的朝陽產業群落。
淮海地區可以發展產教合一的金融反欺詐業務。鑒于金融科技專業的新興建立,尚未形成完整而固定的發展模式,而淮海地區的新經濟產業園又可以為高校的金融反欺詐研究提供背景和經濟支持。 而且國民反欺詐的業務仍然屬于互聯網朝陽產業, 在5G 發展的時代下,它的發展離不開央行的戰略指導。 徐工院的金融科技專業可以借此市場契機,致力于淮海地區的金融反欺詐研究,為市場提供有效學術支持。
金融反欺詐與反詐騙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并不一樣。 金融欺詐更偏向于更高層面上的金融互聯網經濟的詐騙,主攻高新產業層面,防范的科技門檻和意識很高,在市場發展的契機下,可以產教結合,致力于發展建立有學術背景的金融反欺詐集團,主要目的是高校學術研究和商業盈利,可以尋求政府或者金融學者的支持,有了強大的背書,有利于淮海經濟圈的穩定合作,實現共贏。 同時,對淮海經濟區戰略新興產業的貢獻及幫扶也可以極大地提高本地的政經戰略地位。
5G 時代下的金融科技是一項值得投資并長久建設的項目,未來是互聯網經濟的時代,在大力倡導建設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今天,不能盲目癡迷于新型經濟所能帶來的發展。 而應該努力發掘新經濟背后的暗面,努力做到洞悉經濟發展背后的各種可能性。 而金融科技專業又是“雙萬計劃”所誕生出的代表性新興專業,具有十分強大的戰略意義。 徐州工程學院應努力把握這次機會,發展具有淮海特色的新興產業型專業,依靠新興專業努力加快本校的轉型發展;同時取得科研能力的進步和社會排名的提升,爭取在日后成為淮海經濟區的頭部院校。 此外,徐州作為中國著名的工業城市和歷史名城,應努力抓住這獨特的地域及政策條件,大力發展產業經濟轉型,努力建設成為“智造強市”,成為淮海經濟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