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利 王 璘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的要求。文化創意產業支撐著國內的文化經濟發展并逐步成為支柱性產業,同時,積極響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學術界也受到影響。遼寧省也在國家號召下大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雖然高校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有不足,需進一步提高。采取適當措施,加快高校創新藝術人才培養,對促進遼寧省文化創意經濟發展,逐步形成新理念、新專業、新體系具有促進作用。
在遼寧文化創意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遼寧省高校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攜手共進,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發展關系。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公布擴大高校招生政策后,設有藝術專業的職業院校和普通大學的辦學規模及招生人數急劇增加,但這一現象近年來有所改變。據中國美術高考網統計,2020年遼寧省美術聯考本科合格人數增幅約為6%,達到12 136人;專科合格人數12 184人,結合近十年來統計數據看,遼寧省美術專業考生人數相對穩定,呈現出合理發展的趨勢。與此同時,遼寧高校的藝術課程開始多樣化,藝術教育狀況改善明顯,但也存在著藝術教育質量提升滯后等諸多問題,如藝術課堂依然擁擠、家長興趣不足、群眾特有的藝術觀念未被打破等。疫情時代下教學模式創新及教學效果將影響整個教育領域,迫切地需要有效地促進教育體制結構優化,促進教育管理升級,回歸教育源頭,提升教育質量。
遼寧文化創意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深厚底蘊和優良傳統,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體的文化資源為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環境。然而,根據筆者最新的遼寧文化創意產業調研發現,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全國不同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開始逐步“碎片化”,而當前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劣勢在于滲透力薄弱,與其他產業的融合能力不足。遼寧省擁有眾多文化創意產業綜合體,但大多因經營同質化等問題難以盈利,產業發展不可持續。人才培養問題成為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大難題,人才的結構性缺失又導致產業發展創意匱乏。目前,遼寧省一些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存在不足,如人力資源儲備總量逐年下降,現有人力資源結構不均衡,難以支撐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等。此外,文創領域人才地區分布不均,多數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均選擇沈陽、大連等經濟發達城市,這對遼寧整體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而言極為不利。
在經濟、知識、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藝術教育對于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從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方面對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環境進行SWOT-PEST分析(見表1),可以更加明確藝術教育在服務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從而制定相應的對策,以實現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表1 遼寧文化創意產業SWOT模型分析
1.政策優勢
從政策層面上看,為推動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落地,遼寧省出臺了《遼寧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了文化體制改革,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遼寧省立足新發展階段,加快落實新發展理念,明確“十四五”時期發展的主要方向,列出多個專欄及重點舉措,著力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提供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優化產業結構、體制改革,賦予文化創意產業足夠的政策優勢和原生動力。
2.政策劣勢
目前,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政策文件缺乏合理規劃。從橫向政策制定方面看,有關創意成果著作權保護的專項法律法規不足。遼寧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目前以專利保護和商標保護為主,存在專項政策缺口,進而導致與創意產品相關的網絡侵權、非法復制等現象難以精準管控,執法難度加大。從縱向實施方面看,由于文化市場對政策解讀及執行不當,文創項目整體規劃不足,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致使其創意產業附加值低、社會經濟效益低等問題;不了解消費者需求,盲目地開發建設,沒有突出自我特色,沒有合理劃分自身的細分市場,難以發展和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
3.政策機遇
藝術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統整融合學校課程是“雙減”背景下提高藝術人才有效性的最優選。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強化政策優勢、擴大資金支持等新老政策將加快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4.政策挑戰
遼寧省大部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主體缺失,發達地區缺乏引領示范作用,這些都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需要加強管理和規范。
1.經濟優勢
遼寧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基礎雄厚,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長子。根據《二○二○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資料,遼寧省全年生產總值2.5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0.6%;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409.9億元,比上年增長1.8%。良好的金融活力為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遼寧省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充分利用戰略優勢,成為促進開發建設和投融資的良好平臺。同時,積極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基礎設施也成為遼寧文化創意產業園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后盾。
2.經濟劣勢
遼寧省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為遼寧文化品牌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除遼河文化、“一宮三陵”(沈陽故宮和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外,目前還找不到其他更具影響力和魅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目前,遼寧還沒有推廣或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企業,面對廣闊市場中豐富的文化資源,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3.經濟機遇
2021年上半年,國家熱點體現了“綠色低碳”發展的各項理念,為“低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開辟了數字文化等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路子,加快了產品開發和線上虛擬化,還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加快了遼寧省建設具備競爭力的低碳綠色文化經濟的步伐。
4.經濟挑戰
遼寧地域文化的漸變與區域經濟的突變之間存在滯后效應。因此,充分利用文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克服片面化的危險和急功近利的渴望,實現文化與經濟和諧共生的理想愿景。
1.社會優勢
遼寧省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如本溪地區的高句麗王城遺址、遼北契丹文化、撫順地區的滿清文化等,遼寧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深挖地域文化內涵,以創意豐厚文化素材,實現創新發展。
2.社會劣勢
當前,遼寧省經濟形勢和文化藝術消費需求快速增長,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和質量尚未達標。一些大學的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導致文化創意產業市場創新型、高精尖人才數量少,素質不高,這與遼寧文化創意產業對藝術及更深層次和更復雜人才的市場需求形成鮮明對比。
3.社會機遇
人才培養的最初目標主要是培養一個領域的一項技能,但隨著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進步,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筆者走訪調研發現,用人單位表示“現階段學校需要改善傳統人才知識面較窄、能力單一的狀況,注重培養人才跨學科、跨專業,對接全產業鏈的復合技能”。 學校需注重課程對接項目能力及崗位需求,為藝術教育和遼寧文化創意產業共同發展提供機遇。
4.社會挑戰
受疫情影響,藝術院校師生大多在線學習,面臨在線藝術資源短缺的問題,教育工作者也開始探索新的藝術教育模式。在線教育模式對藝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學校要積極總結經驗,打造適合藝術教育的在線開放課程,努力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課程體系。
1.技術優勢
文創融合科技是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大主題。探索從未停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互聯網、VR/AR/XR等輔助設備為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文化影音設備正在從電影院擴展到家庭,家庭3D電影、4K電視和5G高科技視頻應用越來越廣泛,大眾的消費習慣不斷改變。需將網絡5G技術優勢結合遼寧文化貿易,不斷地創新遼寧文化創意產業與最新科技形式相融合的發展路徑。
2.技術劣勢
由于遼寧本土媒體發展不暢,遼寧文化創意產業與現代傳播技術結合程度尚且不足。很多文化創意產品還處于初步發掘階段,缺乏文化內容和發展形式的創新。此外,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人才相對匱乏,通曉文化、知識、技術、業務、管理等復合型的創新人才短缺。
3.技術機遇
文化新業態以互聯網為主要生產力,以“文化+科技”為主要呈現形式。只有將其置于特定社會發展的背景下作為社會經濟的產物,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歷史機遇。質量發展是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文化+科技”是實現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的質量發展,完善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促進各類文化創意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創造文化消費新業態、新格局的主要力量。
4.技術挑戰
遼寧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劣勢是不能很好地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文化創意產業應該是減少文化生產對物質資源的需求,降低文化循環的交通依賴,是提升家庭網絡視聽消費沉浸式體驗的必由之路。當前遼寧文化創意產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文化與技術之間缺乏“雙向賦能”。
必須對現有的高校藝術教育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在藝術教育層面探索出一條更具創見的有效路徑,從而賦予遼寧文化創意產業更高質量的發展布局。
提高高校藝術教育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從調整課程設置、強化理論知識、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等多方面進行改變。優化課程設置要充分重視課程內容的實用性,結合理論講授、師生互動表達以及實踐運用情況等進行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為保障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高校要積極貫徹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搭建藝術教育與文化行業、產業和企業的交流對話平臺,加強高校與行業、產業、企業間的交流、互動。通過與企業共建聯合培養基地、實習實訓基地,將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企業對藝術人才的實際需求進行有效對接,使藝術教育能夠掌握相關專業的前沿信息,熟悉企業設備軟件、了解生產工藝流程。一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和文化藝術創新能力優勢;另一方面,高校需通過藝術實踐來提高藝術類人才的創新能力,為文化創意產業積蓄更多的人才儲備。政府與學校共同努力,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
高校藝術教育首先要確立人文素質在藝術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課程設置應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和審美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其次,學校應積極開展校園活動,使校園第二課堂具備濃厚的創新氛圍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激情和能力。再次,要營造一個有利文化創新的校園人文環境,如校園內放置主題雕塑、舉辦人文講座、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感染、激勵和熏陶。最后,還應在教育內容中增加經濟管理、社會與人文環境、跨學科專業知識等綜合性課程。
應根據培養目標及人才理念來創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并在由政府、高校、社會多方面聯合制定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的基礎上,建立合理多元的學生和教師的評價體系。在學生方面,要完善學生個人檔案,探索推進學生成長階段的多種評價方法,例如建立過程與考核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等來對學生素質進行綜合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也要多元化,要評估教師參與的教研活動和編寫的教材案例,并將對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展演、社會實踐、畢業就業等方面的指導都納入到對教師的綜合評價當中。破五唯評價方式,建立以人才培養成效、科研創新質量、社會服務貢獻等核心要素為指標的分類分層多維藝術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改革藝術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和人才評價體系,重點是突出立德樹人、服務需要、質量導向、開放合作和創新引領,優化藝術教育評價體系將有利于藝術人才的創新培養。
藝術教育要與時俱進,了解時代科技的演進,把科學技術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為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增添便利。結合“文化+科技”新文化形態的科技優勢,增強遼寧區域媒體與現代傳播技術的融合,增強科技與文化的互動力。如魯迅美術學院為國慶70周年設計的遼寧省彩車,其造型工藝精美、科技含量極高,藝術地概括出遼寧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歷程,體現了新時代遼寧在東北老工業經濟轉型中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展現了地方特色以及傳承的革命精神。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型藝術教育必須從市場中汲取養分以壯大自身,來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市場,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下即時調整藝術教育的培養內容和模式,才能培養出與時俱進的復合型人才。文化創意產業時代要求高校藝術教育必須重視對學生社會生活方面的教育,要求藝術教育走出課堂,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目前,諸如魯迅美術學院等高校開展的“老、原、新”(改造升級“老字號” 深度開發“原字號” 培育壯大“新字號”)項目,走的就是一條很有特色的市場化道路。高校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一些社會發展性項目進行研究和開發,可以將教學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構建多元平臺,在高校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高校與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各自優勢,使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融合發展,更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極大地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從而達到培養文化創意產業時代的人才、推動服務遼寧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對遼寧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遼寧文化創意產業市場也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具有生命力的發展空間。因此,高校藝術教育更應注重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例如在人才對專業的適應、學科內容的豐富以及師資力量等方面進行及時有效地改革和創新,以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求,形成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