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珍
儒家核心典籍《孟子》中闡述的仁義思想、王道學說對朝鮮半島影響深遠。《孟子》早在三國時期就已傳入朝鮮半島,相較于當時《論語》《孝經》的傳布與影響,《孟子》則較為沉寂。直至麗末鮮初,隨著中國朱子學說的傳入,孟子學說得以被統治階層和社會接受。本文旨在梳理《孟子》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譯介過程,分析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朝鮮半島對《孟子》的接受及譯介狀況。
相較于早期《論語》作為獨立文本傳入朝鮮半島,《孟子》傳入朝鮮半島要稍晚于《論語》,多以《四書集注》《四書五經大全》等形式與其他儒家典籍一起傳入朝鮮半島。可以說《孟子》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歷程,也是四書五經在朝鮮半島的傳播過程。
雖然文獻上沒有確切記載《孟子》傳入朝鮮半島的年代,但據韓國《三國史記》本紀記載,新羅孝昭王一年(692),有名為薛聰者,自少時聰明好學,及長,通曉學問,以方言解釋四書五經的經義(1)《三國史記》本紀 壬辰年,692年。。另羅末麗初,享有“東國儒宗”美譽的漢文學家崔致遠《無染和尚碑銘》一文中,引用《孟子》語六見:
魚非緣木可求,孟子曰:“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舜何人哉,余 何人也。注:用孟子語。心聲。注:孟子曰:“言者,心之聲也。”三畏。注:孟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倚其一慢其二哉。注:用孟子爵齒德語。人臣有公才而無公望者,而吾子全,國其庶乎。注:孟子云,齊其庶幾乎。[1]
《碑銘》中不僅引用了《孟子》語錄,并用于字句的詮釋,可見其對《孟子》已經是非常熟悉。
由上述記載可以推斷,儒家典籍《孟子》至少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傳至朝鮮半島。但在以佛教為中心的當時,以《論語》《孟子》為代表的儒學并沒有獲得廣泛關注,在經過了高麗時期佛家和儒學的共同發展后,直至麗末鮮初,隨著統治階層實行崇儒抑佛政策,朱子學說逐漸在朝鮮半島廣泛傳播,《孟子》學說也逐漸被接受。
高麗朝經歷了初期佛教文化中心到后期儒學文化中心的轉變,而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性理學得以在朝鮮半島逐步發揚光大,其中代表性的即是四書。高麗末期,四書成為錄用人才、科考、經筵書目,經典地位進一步鞏固,成為核心的儒學經典。
高麗自太祖建國伊始既推行崇佛政策,佛教盛行,儒學一時不振。但隨著其對中央集權統治的威脅越來越大,統治階層開始從儒學中尋求王道政治的治國之道。由此出現了一批積極引入和普及儒學思想的學者,以儒學思想與固守佛教思想的保守貴族階層進行對抗,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素有“海東孔子”之稱的崔沖設立私學“九齋學堂”,教授弟子經書、史籍和漢文書等。首都開城紛紛仿效設立私學教授儒學經書。至13世紀末忠烈王時期,朱子學說正式被引入高麗。忠烈王十五年(1289),安珦隨忠烈王出使元大都,帶回手抄本《朱子全書》,安珦視朱子學為孔子學的精髓,設國學講授程朱學說,致力于儒學在高麗的興盛。其門下學生白頤正、權溥等繼其志,為朱子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播盡力。白頤正隨忠宣王入燕京,在燕京生活十年,得以學習朱子性理學,并多求性理學書籍帶回朝鮮半島(2)《高麗史》卷106,列傳19,白文節 附 白頤正。。權溥將白頤正帶回的《四書集注》出版發行,被廣為傳誦(3)李齊賢,《轢翁稗說》,前集2,大東文化研究院本,356。。
統治階層也積極從儒學中尋求王道政治的治國之道。光宗時期效仿儒學為中心的科舉制度,開啟了朝鮮半島的崇儒政策。至忠穆王一年(1344),四書被選為科舉科目和經筳教材。1344年,忠穆王即位后,李齊賢請奏設經筳講授《孝經》《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恭愍王十六年(1367),成均祭酒林樸上書“國學首次分為五經(詩傳、書傳、周易、禮記、春秋)和四書(中庸、大學、論語、孟子)(4)《高麗史》74卷志第28恭王十六年(1367)。”。成均館開始正式教授四書和五經。另《高麗史》135卷也有高麗瑜王讀《論語》《孟子》的記錄。由此可以推斷,高麗末期《孟子》已與其他四書六經一起成為朝鮮半島的重要儒家典籍,儒學的影響逐漸向政治方面發展,《孟子》王道政治開始影響朝鮮半島的治國之道。
《孟子》的儒學經典地位在朝鮮王朝得到進一步確立。朝鮮王朝以儒學為治國理念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統治階層擯棄高麗時期的崇佛理念,崇尚儒學,將崇儒政策作為統治階級的官方學說,確定了以儒學為導向的國家文化方針,在鄉學、私學、成均館等教育機關廣泛教授朱子學經書,以朱子學經書作為科舉制度的考試科目。 四書五經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必讀書籍。儒學思想不僅在上流階層盛行,也逐步扎根于一般平民階層。朝鮮王朝儒學的興盛主要體現在經筳的制度化、儒學典籍的大量引入與翻刻、儒學典籍的諺解三個方面。
朝鮮建國之初,太祖重視儒學學習,提倡獎勵儒學,命令在都城及地方修建學校,實施科舉制度,使儒學得到快速發展。朝鮮王朝時期,經筳進一步完善,逐步制度化,經筳所用書籍多為《孟子》《論語》等中國的經史書籍。
為了滿足對書籍的需求,朝鮮王朝不斷地從明朝引進儒學典籍。1415年,明朝編纂的《四書五經大全》傳入朝鮮半島,成為學者們的必讀書籍。《四書五經大全》在世宗時期的15年間歷經3次輸入。第一,明朝特賜。據《朝鮮王朝實錄》卷6 世宗元年十二月丁丑條記載,世宗元年(1419)12月,敬寧君李裶和贊成鄭易、刑曹參判洪汝方等從北京帶回了明朝皇帝特賜的御制序《新修性理大全》和《四書五經大全》。 第二,朝鮮王朝購書。世宗八年(1426),世宗命進獻使總制金時遇購進《四書五經大全》和《性理大全》《宋史》等書籍。第三,世宗十五年(1430)12月,千秋史樸安帶回了明宣宗賞賜的敕書。
除了引入儒學典籍,為了滿足內在需求,朝鮮王朝時期開始以傳入的四書為底本進行翻刻,印刷出版。《四書五經大全》被分布到慶尚道、全羅道、江原道三地印刷。這一時期《孟子》類書籍大致可分為《孟子》和《孟子》注釋書。其中《孟子正文》《孟子大文》與《孟子》原文一致。《孟子》注釋書分為引進的中國編纂的注釋書和朝鮮半島編纂的注釋書,中國編纂的注釋書主要有《孟子精義》《孟子集注》《孟子或問》《孟子大全》等,朝鮮半島編纂的注釋書有《孟子淺說》《孟子疾書》《孟子或問精義通考》《孟子集注詳說》等,另據成均館大學發行的《韓國經學資料集成》,《孟子》類書籍有17冊,70余種朝鮮王朝編纂的《孟子》注釋書,如安鼎福(1712—1791年)的《孟子疑問》、李崑秀(1767—1788年)的《孟子講義》、鄭齊都(1649—1736年)的《孟子解》等,多為文集的附錄。
朝鮮半島的經書諺解可以追溯到高麗末期的加注口訣諺解方式。高麗末期,鄭夢周首先開始了《詩經》的口訣諺解,但未能完成。朝鮮世宗朝時期《訓民正音》創制后,正式開始了四書的“國譯事業”(5)即在漢語原文基礎上加注“口訣”,將漢語語句轉換成韓語語句,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稱為“諺解”。。世宗十年(1428)王命卞季良對四書和《禮記》進行“口訣”諺解,但因卞季良的再三請辭,未能實現。世宗三十年(1448),王命金汶“以諺文形式翻譯四書”,金汶死后,尚州使金鉤繼續“口訣”諺解四書,這是世宗二十五年(1443)《訓民正音》創制后對經書的首次諺解。
世祖時期設置刊經都監韓文諺解各類書籍。儒學經書的諺解稍晚于佛經等書籍,世祖十一年(1465)開始了“口訣”諺解。經書的“口訣”諺解始于《周易》,世祖親譯。其中《孟子》的“口訣”諺解由宰臣成任負責(6)據安炳禧(1985),經書負責宰臣如下:。宣祖七年(1574),宣祖命柳希春負責經書的“口訣”諺解,未能完成。宣祖九年(1576)推薦栗谷進行四書五經的諺解,栗谷完成了四書的諺解。1590年,宣祖命校正廳刊行《孟子諺解》,英祖二十五年(1749)洪啟禧以栗谷諺解的原稿本為基礎刊行了《孟子栗谷諺解》。
諺解本《孟子》類主要有宣祖命撰《孟子諺解》《孟子栗谷諺解》《孟子正音》《孟子釋義》四種。
《孟子諺解》
以“口訣”諺解方式翻譯的《孟子》,共7冊14卷。
宣祖七年(1574),王命柳希春詳定四書五經的口訣諺解。宣祖九年(1576),柳希春上疏推舉李珥,故王命李珥諺解九經。至宣祖十七年(1584)李珥去世,完成了四書諺解的初稿,宣祖社校正廳繼續諺解四書。宣祖二十三年(1590),王命校正廳刊行《孟子諺解》,原刊本上有“萬歷十八年七月日”的“內賜記”。后經多次刊印,共有金屬活字本4種,木版本11種(圖一)。

圖一 1612年,木版本《孟子諺解》
《孟子栗谷諺解》
《四書栗谷諺解》中《孟子》部分,共7卷7冊。
宣祖十七年(1584)李珥去世,李珥只完成四書諺解,無法刊行,只留有手寫本。英祖二十五年(1749)洪啟禧整理栗谷諺解的手寫本,由校書館刊行《四書栗谷諺解》(圖二),包括《大學栗谷諺解》1冊1卷、《中庸栗谷諺解》1冊1卷、《論語栗谷諺解》4冊4卷、《孟子栗谷諺解》共7冊7卷(圖二)。
《周易》 世祖,《詩經》鄭麟趾,《書經》鄭昌孫,《禮記》申叔舟,《小學》 世祖,《論語》 李石亨,《孟子》成任,《大學》 洪應,《中庸》 姜希孟。

圖二 《孟子栗谷諺解》

《四書栗谷諺解》跋文
《孟字釋義》
《四書釋義》中《孟子》部分。
李滉對四書中的難解部分進行了解釋,編纂《四書釋義》(圖三),《孟字釋義》為其中《孟子》相關部分。李滉手寫本在壬辰倭亂中逸散,光海一年(1609),慶尚監寺崔瓘來抵陶山書院,提議刊行《四書釋義》,經多方尋求,崔瓘來收集整理了流傳下來的筆寫本,于光海君一年(1609)由陶山書院刊行。

圖三 1609年 刊行 《四書釋義》
《孟子正音》
《經書正音》(圖四)中《孟子》部分(第14-16冊),共分3冊。
朝鮮王朝時期,為了提高翻譯官用北京發音閱讀和引用經書的水平,用韓文標記儒學典籍漢字的正音和俗音而成的譯學書。英祖十年(1734)司譯院刊行,正祖八年(1784)通文館翻刻。據《通文館志》卷8記載,“論語2本,孟子3本,中庸大學合本1本, 詩經3本,書經2本,春秋2本。”

圖四 1784年,刊行《孟子正音》
《孟子》等儒學典籍在朝鮮半島廣泛傳播與譯介對朝鮮半島影響深遠,這得益于古代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友好往來。統治階層運用政治力量確保了儒學典籍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譯介,并成為了統治階層的治國理念,體現了古代朝鮮半島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