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芬 琴 閆 盆 吉
(1.河西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2.河西學院化學化工學院;3.甘肅省河西走廊特色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甘肅 張掖 734000)
沙產業是中國西部開發、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1].近10年來,研究者們對沙產業理論發展[2]、不同地區沙產業效益[3]、發展風險[4]、發展條件[5]、發展新模式[6]、以及社會、經濟、生態效益[7-8]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對中國沙產業研究進行了評述[1].然而,有關日趨短缺的沙產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尚未見有人報告.本研究以地方性本科院校河西學院“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為例,通過專門培養方案制定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探索復合型沙產業人才培養的路徑,為沙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我國杰出科學家錢學森院士因從事導彈、衛星、火箭等國防科研,其足跡遍布我國西部的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額濟納旗和新疆羅布泊等地,這些地區的戈壁荒漠區極端惡劣的天氣和當地居民生活的艱辛讓錢院士印象深刻.如何利用西部光熱資源,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如何系統集成多學科的科學知識開發利用沙漠、戈壁?如何既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又能有效地發展農業生產?為此,錢院士1984年創造性地提出了沙產業[9].1993年2月17日錢院士明確指出,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戈壁上的日照和溫差等有利條件,推廣使用節水技術,搞知識密集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10].1995年11月21日,錢院士在甘肅河西走廊“沙產業”開發工作會議上又指出:“什么是‘沙產業’?‘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這是一項‘尖端技術’!”.后來,樊勝岳等[10]在總結錢院士沙產業理論基礎上提出沙產業是在荒漠與荒漠化地區,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現代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李發明等[11]將沙產業的涉及范圍擴展到了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工業和其他產業,如風能、光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等.在新的歷史時期,沙產業的內涵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其內容更為豐富.
根據沙產業理論,地處甘肅省的河西走廊是適宜發展沙產業的重點區域,其遠離海洋,氣候干燥,多風沙,年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炎熱短暫,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慢,早晚溫差大,荒漠戈壁鹽堿地資源豐富.1994年,中國科協、林業部和甘肅省政府在位于河西走廊的張掖等地建立了沙產業試驗點和示范基地,開始實踐錢院士的沙產業設想.經過30多年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沙產業在甘肅河西走廊等地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隨著沙產業發展,專業人才缺乏問題日益突出.為此,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甘肅省科協于2007年11月29日在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的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河西學院設立了“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簡稱“沙產業班”),旨在資助有志于研究、治理和開發沙漠、促進沙產業發展的學生,使其能順利完成學業,畢業后自愿到沙產業第一線工作,以弘揚錢學森科學精神,為沙產業貢獻聰明才智,推動中國沙產業發展.
2007年11月底,河西學院制定了《“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了班級管理辦法、班級學員數量和資格認定條例.“沙產業班”在沙產業發展基金會指導下得以良好運行,《“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工作匯報制度》《“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錢老誕辰紀念日系列活動規定》《“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創新辦法》《“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勵志優學實施辦法》《“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雙導制管理辦法》等制度的出臺使“沙產業班”運行更加規范有序,“導師制”“導生制”和“學員自制”等規定為“沙產業班”良好運行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學校錢學森紀念館的建成為“沙產業班”學員牢固樹立從事沙產業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教育平臺,屆次化地開展對錢老的緬懷紀念活動使“沙產業班”學員心靈受到一次次的洗禮.
“沙產業班”是由二至四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的非普通教學行政班,在組織集中學習與活動等方面有一定難度.為提升教學質量與教育水平、夯實學員的沙產業理論基礎,使其掌握服務于沙產業的技能和本領,進一步發揮“沙產業班”在育人方面的引領作用,2011年經學校立項,啟動了《“發揮‘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優勢,提升農生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培養方案的構建、探索與實踐.
根據“沙產業班”學員的興趣愛好和志向并將其分為“應用創新型”和“學術創新型”兩類人才培養,前者本科畢業后考研深造,后者本科畢業后投身沙產業事業.無論哪種類型,其培養方案均由所學專業培養方案和“沙產業班”培養方案組成,這就賦予了學員具復合型人才的特征.在“沙產業班”培養方案中,“應用創新型”和“學術創新型”班級的課程設置有所不同,前者側重應用創新、后者側重學術創新(表1、表2).

表1 “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創新應用型”班級課程安排表

表2 “沙產業獎學金班”“學術創新型”班級課程安排
針對“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其課程內容側重于與沙產業有關的技術應用講授與實踐訓練,而“學術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內容側重于與沙產業可持續發展有關的技術與實踐訓練.兩種類型都注重了沙產業理論及其應用、沙產業技術及其實踐的系統性知識構建,注重了學生服務于沙產業基本技能的訓練.“應用創新型”更注重沙產業應用方面的創新,“學術創新型”更注重沙產業學術方面的創新.
經過多年探索,“沙產業班”目前已形成了一種較為確定的培養模式,即:所有學習任務均不占用原專業課的上課時間,通過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業余時間來完成.純理論課程如錢學森“沙產業”思想及國家相關政策、荒漠環境保護與沙漠生態治理技術原理和研究進展等通過專題學習、專家報告和課外讀寫等形式完成.技術應用與研究進展及其實踐類課程,如:高效節水灌溉先進技術與設備應用、高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和植物光合作用測定技術與實踐等通過專題講座和實踐訓練相結合完成.沙產業開發與發展課程以當地特色沙產業如食用菌產業、微藻產業和設施園藝產業為依托分模塊案例化實現教學目標;應用創新和學術創新類課程分別通過“導師制”的應用項目和科研項目形式完成.為提升“沙產業班”學生的沙產業信念和服務能力,設置“導生制”,由高層級學生對低層級學生進行沙產業思想的宣傳,帶領他們舉辦各種與沙產業有關的活動.總之,兩班相比,有結構相似的培養模式,即:理論教學專題化、實踐教學案例化、實操訓練項目化,思想引領層級化.
經過十多年實踐,河西學院構建了“1班、2型、2方案,1生、2案、2導制”育人模式并進行了實踐.“1班”即“沙產業班”;“2型”即“應用創新型”和“學術創新型”;“2方案”即專業培養方案和沙產業人才培養方案;“1生”即沙產業班的學員;“2案”即專業培養方案和沙產業人才培養方案;“2導制”即“導師制”和“導生制”.
“沙產業班”自開班以來,“創新應用型”人才每年的就業率均達100%,他們在當地沙產業領域已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學術創新型”學員大都通過考研實現了高質量就業,成為服務沙產業的后備力量.
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屬大陸性沙漠性氣候,日照長,晝夜溫差大,光資源豐富,熱量充足.如此優越的光熱氣候條件,且荒地面積廣闊,有利于發展葡萄沙產業.2008年以來,甘肅省高度重視葡萄酒產業發展,制定了《甘肅省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甘政辦發〔2010〕75號),河西走廊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日益擴大.以此為契機,河西學院積極申報了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并于2011年招收本科生35人.至今,已成功招生10屆學生,為當地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企業輸送了應用型人才,解決了當地釀酒葡萄在種植、加工、營銷和葡萄酒文化傳播方面的人才不足問題.
至目前,在學校的生物科學、生物工程、農學、園藝學以及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均設置了微藻理論與實踐、食用菌理論與技術等服務于“沙產業”的選修課并配套了相應的綜合實驗或技術實訓,其中理論課時均為16學時,綜合實驗或技術實訓課時均為32學時.由此,擴大了學生的就業領域和選擇范圍.
教學帶科研,科研促教學.在“沙產業班”教學和相關普通專業的教學中,為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部分教師科研逐漸轉向當地沙產業相關研究,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為服務沙產業進行應用創新和學術創新,如《設施彩椒增效提質技術體系研究》《甘肅省馬鈴薯莖基腐病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環境條件和放牧干擾對肅南草地物種多樣性影響機制的研究》《黑果枸杞無性成苗的生態過程及生殖選擇研究》等都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或甘肅省科技廳立項的“沙產業”應用研究.除此之外,學院教師還對當地戈壁野生植物黑果枸杞、黃參和野生沙生植物鎖陽、肉蓯蓉進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研究,同時對戈壁荒漠區設施蔬菜產業發展也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先后組建了“河西走廊特色生物資源利用與開發團隊”“河西走廊設施農業增效提質新技術集成與示范團隊”和“河西走廊農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科技團隊”和“鎖陽、肉蓯蓉等沙生植物人工種植新技術開發研究團隊”.
“沙產業班”的成功開辦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明顯提升,帶動了河西學院涉農和生物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借鑒“沙產業班”的育人經驗和模式,目前學院已設立了“勵志優學班”“卓越人才班”和“培優提高班”等.其中,“勵志優學班”設立于2013年,該班學員為學院各年級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的學生,旨在通過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擴大學生視野、激勵優秀學子進一步深造提高.2014 年,設立了“卓越人才班”,學員來自國家級特色專業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同年,該班育人模式作為項目入選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借鑒“沙產業班”育人模式啟發,該班育人理念為“12345”,即1個導向(以實用技能訓練為導向);2 個途徑(學校培養+企業培養);3 個結合(與產學研相結合、與生產基地相結合、與公司崗位相結合);4個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5個素質(專業素質、職業素質、創業素質、創新素質、管理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為“專業學習+頂崗實習+實習單位簽約就業或升學深造”.“培優提高班”開設于2016年,以生物科學專業為載體,學員為愛好生物科學并有志于繼續深造的本科生,設班始于新生入校時,有專門的培養方案.該班培養目標是入校一年后選拔一定數量的學生前往復旦大學聯合培養,其余學生原班繼續學習.此班育人模式在本校有一定的影響力.
沙產業是我國西部開發、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人才隊伍建設是落實此選擇的必然要求,如何培養高質量服務于沙產業、尤其是服務于沙區節水型種植業、循環用水型沙產品加工業以及環境友好型沙區服務業等發展的復合應用型人才,需要地方性高校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