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濤
上海申鐵投資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3
無錫地鐵2 號線河埒口站有效站臺中心里程:右CK4+632.270,且依據項目的實際在建情況,車站在設計之初便將里程的起始點以不同標段值分別進行了標記。車站主體長度為501.60m,車站內凈長為500.00m。主體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兩層三跨框架結構,換乘點采用三層三跨框架結構。標準段設800mm 的立柱樁一排,換乘點設800mm 的立柱樁三排。車站結構由不同厚度的底板、中板以及頂板組建而成,遇平行段的基坑作業,開挖深度需以16.85m 作為平均參考值。
此次搭建的模板支撐體系涵蓋混凝土面板及橫/ 豎肋等不同構件。
以埋件系統和架體為核心,共同構成完整的單側三角支架系統。
本次模板的支撐體系搭建在站臺及站廳2 個部位的單側,且混凝土澆筑總高度在4~5m 之間,為了保證模板的穩定性,設架體支撐裝置。面板選用的是厚度為18mm的多層板,用木工字梁作為豎肋,用10# 槽鋼作為橫肋。在整個混凝土三角支撐體系架設作業中,為了提升各模板層與固定構件之間的連接性和穩固性,遇單塊模板結構的形式,工作人員特挑選了一定數量的自攻螺絲,以此實現兩者之間的相互連接。同時,借助單項構件連接爪將橫豎不同方向的肋架直接固定。針對左右、上下各相鄰的模板,按照搭建順序安插了專業的芯帶插銷,并配以40mm 的鋼管加以支撐,從而達到最佳的穩固效果。
于后臺組拼模板系統,待其成型且確認無誤后,吊裝至工作面,準確安裝到位。相鄰板塊用芯帶連接,按照750mm 的間距有序設置三角背托支撐,前端用地腳螺栓加以固定,保證該部分的穩定性,后部則設置可調絲桿,以便根據實際需求對垂直度做合理的調整。
側壓力作為混凝土澆筑作業中發生的一個力學現象,其大小數值也會直接關系到整個三角支撐體系是否處于牢靠狀態,基于此,技術人員可套用以下公式對其展開詳細的計算工作:
式中:γc——澆筑時所用混凝土的重力密度(m3);
t0——混凝土澆筑完的初次凝結具體時間(h);
β1——在添加外加劑后混凝土澆筑后的實際凝固系數;
β2——坍落度影響系數,取1.15;
V——灌注速度,按2m/ h 考慮;
H——側壓力作用部位至現澆面的高度,取5.2m。
在確定各項參數的具體取值后,代入公式計算,式(1)和式(2)的結果分別為56.18kN/ m2、130kN/ m2。
根據前述提及的側壓力取值方法,選取其中的較小值,即56.18kN/ m2,將其作為模板側壓力的標準值。荷載分項系數為1.2、1.4,傾倒混凝土的水平荷載取2kN/ m2,據此展開計算,確定作用在模板的總荷載設計值,即q=(56.18×1.2+2×1.4)=70.22kN/ m2。根據支架的布置情況,對其受力特點展開分析,其中單側支架主要受混凝土側壓力,因此著重考慮此方面,即最大澆筑高度5.2m,側壓力F 為0.22kN/ m2。
3.2.1 支架受力情況
考慮o 點,將其力矩視為0,則可以確定的是:F1=0.5×0.75×70.22×2.247=59.17kN;F2=0.75×70.22×2.953=155.52kN。
根據前述計算結果,進一步得知:2.777×R=F1×(2.74+2.81/ 3)+F2×(2.74/ 2),R=169.16kN。
3.2.2 支架側面的合力
在確定F1、F2的值后,取兩者的總和得到F合,即218.29kN。在此基礎上結合力的矢量圖做綜合分析,可以確定F合和R 的合力。
(F總)=(F合)2+(R)2=218.29×218.29+169.16×169.16。如圖3 所示,在夾角處于38°狀態下,所得出的F總數值在276kN 上下,預埋錨筋的布設間距按300mm考慮,此時受力埋件的受力為750/ 300=2.5,此時以各個不同預埋件的拉力值為基礎,最終得出F 的數值在110kN 上下,滿足初始設計方案中的實際要求。
3.2.3 埋件強度驗算
預埋件材料方面,采用的是Ⅱ級鋼,d=25mm,根據此類基礎參數,可以確定最小截面積A=3.14 ×12.52=491mm2。由此根據“σ=F/ A”的公式確定軸心受拉應力強度σ=225MPa<f=310MPa,符合要求。
3.2.4 埋件錨固強度驗算
強度計算作為體現預埋件錨固作用的一項物理力學性工作,在實際的計算中,要結合彼時被埋螺栓和混凝土之間的相互黏合力度,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數值的計算工作錨固強度:F錨=πdhτb=3.14×25×570×3.5=156.6kN>F=110.46kN。
由計算結果可知符合要求。
(1)通過多重措施的落實,提高拼縫處節點的剛度,以免該部分出現裂縫寬度超限、拼縫錯臺問題,提供保障。
(2)水平施工縫是接縫處理中的重點內容,若該部分處理不到位,易錯臺、漏漿,因此必須在施工階段加強控制。在吊模部分墻體施工環節,則要由專員準確地將吊模支設到位,保證位置準確性和穩定性,再組織混凝土澆筑作業,在此方式下,使吊模混凝土上口呈順直的狀態。并且,支模前先檢查模板,判斷該處是否有雜物,若有則清理干凈;在下部墻體上口邊沿部位粘貼雙面膠條,采取此措施的目的在于避免漏漿。
(3)為提高模板系統的穩定性,配套合適規格的模板扣件,用于連接水平橫肋與單側三角支架。
(4)面板材料選用的是厚度為18mm 的木膠板,為盡可能提高資源的利用價值,此類面板多次周轉使用。因此,在組拼環節需留約1mm 的縫隙,該部分用膩子膠填充,使其具有密實性與平整性,此時可有效避免板邊緣吸水膨脹現象。
(5)模板的組拼及吊裝。經過加工的每一塊模板都需要進行預拼,預拼合格后方可對其進行拋光和刷漆。處理完成后,對這些模板進行編號,隨后存放到安全位置。存放處應采取保護措施,避免對面板和龍骨翹曲造成損壞。支立前,需全面檢查模板,一旦發現損壞,應立即對其進行修補。吊裝過程中,將模板間縫隙接口處的螺栓拴緊,同時保證接縫處的平整性。
(6)模板加固。側墻模板的加固通常采用三角桁架。為放置桁架后座,施工人員應在安裝前預置一部分混凝土墩。為了保證操作過程的規范性,還需安排專人對整個操作過程進行檢查和指揮。
4.2.1 埋件部分
(1)埋件螺桿施工中,外露部分控制在70~90mm,按300mm 的間距有序將各埋件螺桿設置到位。需注意的是,分段的起點、終點兩處必須有埋件。
(2)埋件姿態控制方面,要求其與地面呈45°夾角關系,同時各埋件需共處相同的直線上。
(3)正式預埋前,以包裹塑料布的方法對地腳螺栓做有效的防護處理,以免因混凝土黏附在絲扣上而導致后續螺母連接作業無法順利進行。
(4)地腳螺栓不可直接焊接在主筋上,為此在合適部位設附加鋼筋,以便經過焊接后使地腳螺栓固定在附加鋼筋上,保證其有足夠的穩定性。
(5)地錨的組成部分既包括地腳螺栓和螺母,也包括墊片。施工人員應將地腳螺栓提前埋設好,隨后進行混凝土澆筑作業。地腳螺栓分別埋設于地下一層和地下二層,前者與墻外間距為194mm,螺栓與螺栓之間相隔300mm。后者的埋設位置與腋角有關,大體位于底板導墻內,具體位置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確定。為使埋件得到充分的利用,預埋埋件時,不僅要注意控制埋設角度為45°,而且要保證埋設時拉通線。施工過程中,為了避免絲扣受混凝土污染而影響下一道工序,預埋地腳螺栓前,應將其用塑料布包裹綁牢。
4.2.2 支架部分的施工技術要點
(1)支架吊裝時做到輕放輕起,對堆放場地做整平處理,并疊放整齊,以免變形。
(2)為提高吊裝的便捷性并保證吊裝質量,提前拼裝成型,借助塔吊將其吊裝至現場的指定位置,以便安裝。
(3)遇墻體呈90°方向作業時,要借助專業的壓梁槽鋼,以穿插的形式固定在6 層上下的模板下方位置。待各支架均安裝完成后,方可安裝埋件系統,此項工作的操作要點較多,可用鉤頭螺栓連接模板背楞和單側支架,使其構成穩定的整體,并對單側支架后座做合理的調整。
(4)此次搭建的混凝土三角架支撐體系具備一定的穩固性,尤其針對每層支撐結構下面的尾端部位,要借助穿插鋼管的形式加強整個結構底板的平衡性,由此保證支架的穩定性。
(1)在側墻部位的混凝土澆筑作業結束1d 后,技術人員依照先支→后埋的步驟對各構件展開拆除工作。
(2)經過松動處理后,拆除埋件,并確定各自的類別,分類堆放到位,后續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繼續使用[1-2]。
(3)將單側支架吊至指定存放位置,模板貼靠在墻面上,配套鋼管撐,使該部分模板具有穩定性。
(4)混凝土澆筑完48h 后,方可組織拆模作業。
(5)拆模結束后,進入養護環節,以加強溫度和濕度的控制為重要途徑,具體可以采取覆蓋養護的方法,條件允許時也可以安裝鉆孔灑水管,以此來滿足養護要求,使混凝土有效成型。
綜上所述,本工程單個流水段的側墻模板支撐系統的施工效率較高,由6 人在3d 內即可完成,而后續的拆模可在1d 內落實到位。相比于傳統的滿堂支架對撐體系側墻混凝土而言,該工程采用的方法還可降低施工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