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菀瀅

6月23日,歐洲理事會決定給予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歐盟候選國地位。事前事后,俄方都表示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因為“歐盟不是軍事集團”。
盡管有上述插曲,俄歐關系近期仍很緊張。6月3日,在經歷了一個月的激烈磋商后,歐盟終于通過第六輪對俄制裁方案,宣布逐步禁運俄羅斯石油,預計到今年年底將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減少92%。
原油市場馬上給出了反應。6月8日,布倫特原油價格漲到每桶123.58美元,接近3個月來最高水平。對于賣方俄羅斯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個出口的好時機。事實上,國際能源署估計,由于制裁導致的原油價格飆升,俄羅斯石油出口收入在今年頭四個月同比增長50%。在今年第一季度,俄羅斯實現了580億美元的歷史性貿易順差。盧布兌美元匯率也大幅反彈,盧布一躍成為2022年全球表現最佳的貨幣之一。
“為什么俄羅斯的經濟堅不可摧?”《外交政策》拋出了疑問。誠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2年俄羅斯經濟將萎縮8.5%”的數字并非空談,但短期內俄羅斯油氣的進賬依舊十分可觀。難道俄羅斯真的扛住了制裁?
據Castellum.AI截至6月22日的數據,自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羅斯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被追加了8225項制裁,超越伊朗成為全球被制裁最多的國家。制裁也正從史無前例的全面出擊逐步轉為定向打擊,直抵能源要害。
拜登早在3月9日即簽署行政令,禁止從俄羅斯進口新的石油、部分成品油、液化天然氣以及煤炭。6月8日,加拿大緊隨歐盟的腳步,宣布禁止向俄出口對石油、天然氣和化工行業之運營至關重要的28項服務。6月27日拜登宣布,美國將對某些俄未被禁止出口的商品加征關稅,使得關稅稅率提高至35%。
國際金融協會的報告預測:俄羅斯經濟今年將萎縮15%,2023年將萎縮3%,而來自西方的制裁、公司外遷、人才流失和出口崩潰,將讓俄在過去15年里積累的經濟收益付諸東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也在時評中宣稱,俄羅斯的貿易盈余實際上意味著進口大幅下降,這凸顯的是其經濟疲軟,并非實力。
據《莫斯科日報》分析自俄羅斯Otkritie銀行的數據,俄4月份的進口額為50億至100億美元,降至20年來最低,還不足去年同期的一半。俄中央銀行同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也發現,2/3的受訪公司遇到了進口問題,制裁使從汽車到農業的各領域陷入困境,私企的撤離更是雪上加霜。由于供應中斷,5月份俄國內汽車銷量下降了80%以上。
另一個危險信號是,盡管俄羅斯仍在水漲船高的油價中獲利,但由于SWIFT的制裁和一系列禁運措施,俄方一直在以巨大的折扣出售石油?!皹似杖蛟u級”5月的報告顯示,烏拉爾原油甚至接受每桶70美元的價格,比市場價低30%,并且今年整體產量將下降10%。與此同時,俄羅斯的非油氣收入也在大幅下降,今年石油和天然氣的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例超過了60%,而去年這一比例還不到40%。
此外,俄羅斯軍隊的高昂開支也在不斷給財政施壓。據俄財政部4月公布的預算數據,俄軍費開支在3月增加了近130%,達到6300億盧布(102億美元),占GDP的6%。4月的財政報告還出現了2022年的首次月度赤字—2623億盧布。俄財長安東·西盧阿諾夫估計,今年將出現1.6萬億盧布的赤字,形勢不容樂觀。
在今年第一季度,俄羅斯實現了580億美元的歷史性貿易順差。盧布兌美元匯率也大幅反彈,盧布一躍成為2022年全球表現最佳的貨幣之一。
巴黎政治大學經濟學教授、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謝爾蓋·古里耶夫則表示,普京對石油的依賴意味著,歐盟對俄石油實施的禁運正在打擊俄羅斯的痛處?!岸砹_斯現在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一年內將會出現一場重大的財政危機,這將使俄在烏克蘭的戰爭難以維持?!?/p>
外界廣為流傳的一個計算是:如果進口量占俄羅斯石油出口約一半的歐盟停止進口俄羅斯原油,普京將損失1500億美元。這將導致俄羅斯陷入經濟低迷,迫使俄軍撤退,制裁也就達到了最終目的。但顯然,這種計算過于理想化,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丹尼爾·格羅斯認為,俄羅斯經濟衰退或許是趨勢,但在短期內,能源仍是它的保護傘。
格羅斯判斷,西方制裁并不會在短期內影響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并且由于近期全球對石油的需求缺乏彈性,即使流入市場的石油流量有小幅減少,價格也會大幅上漲。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201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短期內,當可用石油減少時,石油銷售收入會增加。換言之,飛漲的油價將提振俄羅斯的出口收入。
國際能源署(IEA)5月的報告也印證了這一結論。IEA指出,盡管烏克蘭戰爭爆發后的貿易限制導致許多煉油廠減少供應,2022年莫斯科仍每月從原油和石油制品的總銷售額中豪賺200億美元。
全球高油價也意味著,即使俄羅斯折價兜售,每桶油的收入仍在80至90美元間,至少是生產成本的兩倍,并且遠超一年前的價格水平。彭博社的報道預計,俄今年的油氣銷售額可能增至2850億美元,比2021年高出20%。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歐盟仍極度依賴俄羅斯的石油,其2021年進口量占俄石油出口的43%。為了緩解斷油的沖擊,歐盟在石油禁運方案中不得不提出一個“6到8個月”的緩沖期。這對于俄羅斯來說,意味著它不僅有半年以上的獲利空間,也有在全球能源市場中“騎驢找馬”的時間。
目前,印度已經開始大量收購俄羅斯的折扣油。據金融數據服務商Refinitiv Eikon的數據,自今年2月24日以來,印度已經囤了3400萬桶俄羅斯石油。俄羅斯5月份已向印度供應了超過2400萬桶石油,6月,俄羅斯還將繼續向印度供應約2800萬桶石油,出口量大約是去年同期的25倍。
《紐約時報》6月21日的報道指出,3月到5月間,俄羅斯原油在歐洲的銷售量每天減少55.4萬桶,但銷往亞洲的數量達到了50.3萬桶—幾乎已一對一替換。
“俄羅斯經濟重新站穩了腳跟?!薄督洕鷮W人》5月7日的分析稱,在美歐的大規模經濟制裁下,俄羅斯的實體經濟也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的支出追蹤顯示,俄羅斯人在咖啡館、酒吧和餐館的消費似乎已相當自由,雖然這極大程度歸功于能源收入,但俄羅斯的“經濟堡壘”也發揮了不少作用。
俄羅斯的“經濟堡壘”是其在動亂中不得已促成的產物。1991年蘇聯解體后,通脹率曾一度超過2000%。1998年俄羅斯債務違約,導致盧布貶值超過2/3。緊接著在2014年,全球油價暴跌,加上國際社會對俄在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的軍事行動實施制裁,俄羅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也就是從那時起,俄政府通過購買黃金、外匯,建設國內金融體系等措施,為自己搭建了一道防護墻,目的便是抵御西方的經濟制裁。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之一,有大約20%的資產屬于金融黃金。美國銀行家協會研究員維羅妮卡·卡里恩表示,雖然黃金用起來可能有些困難,但優勢在于它很難被追蹤。美國財政部曾透露,盡管與俄羅斯之間利用黃金的交易會受到制裁和指控,但這并不能阻止一些國家與俄羅斯合作。
此外,俄羅斯的外債也很低,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俄羅斯專家安德魯·韋斯的話說,是因為“普京對借錢過敏”。摩根大通估計,截至2021年底,俄政府欠下約390億美元的外幣債券,整體國債也僅占其GDP的17%—遠低于許多發達國家的三位數(美國國債約占GDP的130%),而且大多以盧布計價。
因此,俄羅斯評級機構Expert RA的首席經濟學家安東·塔巴赫認為,俄羅斯“并不真的需要借貸”,只是由于制裁的限制,俄羅斯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反而是(缺乏途徑)償還外債。塔巴赫認為,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俄羅斯及其公司將能夠償還債務,而俄自身的資源也“應該足以滿足預算、銀行和公司的需求”。
“西方政治領導人應該承認一個事實—摧殘俄羅斯的經濟并不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丹尼爾·格羅斯直言。
在全球經濟聯系緊密的今天,企圖動用制裁手段摧垮一個G20大國,既不現實,也不道義。歐亞集團創始人伊恩·布雷默指出,當世界各國仍然非常依賴俄羅斯的許多商品時,你不能讓它成為“全球賤民”。
俄羅斯不僅掌握著歐元區的能源動脈,也是許多亞非拉國家的糧倉。2020年,非洲國家從俄羅斯進口了價值40億美元的農產品。主要進口國是埃及,占進口的近一半,其后是蘇丹、尼日利亞、坦桑尼亞、阿爾及利亞、肯尼亞和南非。同時,俄羅斯還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巴西大豆所需的肥料有23%都來自俄羅斯。
據路透社報道,由于俄烏這兩個非洲最大糧食供應國的供給中斷,非洲的人道主義和經濟危機正急劇惡化。這種影響可能會使世界范圍內的4700萬人口陷入嚴重的饑餓?!皹藴势諣枴卑l布的一份報告,則預計糧食危機將會持續至2024年甚至更久,并且還對社會穩定、經濟增長和主權評級的影響發出警告。幾十年來,非洲大陸的國家一直面臨著糧食和能源不安全,烏克蘭戰爭現在正處于將局勢轉變為全面危機的風口浪尖。
“讓烏克蘭人躲在教堂或醫院里是一種錯誤,但讓民眾挨餓也是一種錯誤?!薄睹苄髮W經濟學雜志》指出,既然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種大規模制裁的殘忍效果,那么西方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摧垮俄羅斯經濟是否合乎道德。最終承受制裁打擊的,永遠是俄羅斯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普通民眾,他們將面臨經濟蕭條和貧困。
美國安全分析師彼得·卑爾根分析認為,如果西方想要做一些有效的事情來破壞普京在烏克蘭的戰爭,制裁都不太可能成為有效的工具,更不能幫助西方達到削弱普京政權的政治目的。卑爾根指出,西方制裁背后的邏輯存在根本缺陷,它認為普京會因為制裁對百姓造成了痛苦而改變政策,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制裁并沒有讓俄羅斯民眾反對普京,反而產生了“聚旗效應”。3月底公布的一項俄羅斯民意調查發現,83%的俄羅斯人贊成普京的行動,高于1月份的69%。
《外交政策》高級記者邁克爾·赫什表示,對于俄羅斯來說,未來最大的問題將是它能否讓經濟適應長期孤立的局面。如果參照伊朗的先例,俄羅斯依舊可以靠著能源補貼運行,但西方對生產材料和零部件的封鎖,也勢必會給俄經濟和財政施壓。一旦失業潮到來,“聚旗效應”還剩多少,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