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強

對烏軍事行動進入第二階段后,俄烏軍事沖突已演變為一場真正的戰爭??藙谌S茨在《戰爭論》中一再強調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作為成功執政20多年的大國領袖,努力追求軍事行動成效最大化的同時,普京也要時刻關注潛在成本與收益的平衡、軍事手段與政治目標的相稱。
對烏軍事行動被迫進入第二階段,從俄羅斯方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政治目標過于抽象,易被解讀為尋求“全面勝利”,而實踐中很難做到?!叭ゼ{粹化”是要更換烏現政權,“去軍事化”則完全剝奪了烏的國家防衛權。這兩點是烏當局不可能接受的,也是烏軍方不愿屈服的根本原因。他們擔心一旦主動解除軍備,只能束手就擒,讓烏克蘭成為俄的附庸國,永遠失去國家主權和獨立?!爸辛⒒彪m然有談判基礎,但加入北約已寫入烏憲法,現政權即便接受中立,也要通過重新修憲的國內程序完成。在領土問題上,烏也最多只能默認既成事實,不可能做出政治讓步。
二是精準打擊策略未能奏效。俄想要定點清除的是極端民族主義的亞速營,起初對烏武裝部隊采取了“打物不打人”“圍而不剿”的迫降戰術,希望其放棄抵抗,將正規部隊間的直接沖突降到最低。軍事行動開始后,烏所有軍事力量無一例外都加入戰斗,烏軍抵抗意志之強烈更是俄完全未料到的。此外,俄軍雖然憑借高機動性迅速穿插敵后,可一旦無法征服對方,閃擊戰的優勢就變成劣勢,前鋒部隊反而落入對地形了如指掌的烏軍包圍中。這是第一階段俄軍損失較大,而烏軍損失的更多是設備和陣地的關鍵。
有限軍事行動要獲得成功,首先要做到目標的“合理、具體、明確”。俄在第二階段絕口不再提政治目標,唯一尋求的就是純軍事性的勝利。
從戰場態勢和俄軍方表述,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演:第一步,擊敗頓巴斯和哈爾科夫的烏主力軍團,控制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行政區的全部領土,完善已從烏脫離的三個政治實體的防務態勢和基礎設施保障。這也是第二階段軍事行動的最低目標。第二步,如果基輔仍不屈服,俄軍將繼續沿第聶伯河奪取東部重要軍事據點,可能的話占領扎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波爾塔瓦、尼古拉耶夫、敖德薩、赫爾松,切斷烏黑海入海口,與摩爾多瓦“德左”地區的親俄力量形成軍事呼應。但這需要俄持續投入大量后備部隊,因此只是彈性目標;勝利即便僅限于第聶伯河左岸和赫爾松,也已足夠。第三步,在保留俄對新占領土控制權的基礎上開始政治談判,以和約的方式確定兩國新的領土邊界劃分。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還強調了戰爭的另一個特點,即是沒有邏輯限制、“毫無約束”的暴力行動。俄軍不會再像第一階段那樣戴著白手套戰斗。與軍方關系密切的俄《國防》雜志總編柯洛琴科稱,任何不愿投降的烏克蘭軍人和民間武裝都將被消滅;必要時俄軍可以摧毀烏南部和西部的鐵路、公路、橋梁、物流樞紐,擊落運輸機,以徹底切斷北約與烏在后勤上的聯系。
2014年克里米亞脫烏入俄后,基輔就做好了應對俄軍事打擊的預案和動員。俄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后,烏上下一心,空前團結,不惜代價將俄拖入全面戰爭。
澤連斯基從“喜劇總統”化身為誓死不屈的人民領袖。烏克蘭之前的領導人都是政客或寡頭,與俄經濟聯系密切,擅長權術,傾向于通過政治交易達成協議。演員出身的澤連斯基是完全不同的新力量,他從公關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國家事務,最需要的是對大眾的政治表演。戰爭為他和他的政治團隊提供了最佳舞臺,幫助他成功塑造了抵抗外侮、寧死不屈的公眾形象,收獲了強硬派的政治忠誠。
軍事上,他大膽施行全民皆兵的總體戰。烏已武裝了近100萬人,其中一半擁有榴彈發射器、反坦克系統、狙擊槍等進攻性武器,是對俄游擊戰的主力。職業軍隊除頓巴斯前線外,其余都留在城市內,和平民一起組成“人肉盾牌”,最大程度地限制了俄空中優勢和遠程精準打擊武器的作用,在實際戰斗中也對俄軍形成了有效的、長時段的牽制。烏軍因此保持著較強戰斗力。
烏方的軍事舉措是一種典型的不對稱戰略,其核心要旨就是避免與俄軍的決戰。但第二階段俄不會再給烏軍這樣的機會。烏軍的一半主力和亞速營部署在頓巴斯,這里不僅是第二階段的核心戰區,也是決定俄烏戰爭走向和結果的關鍵戰場。馬里烏波爾的失守和亞速鋼鐵廠守軍的最終投降表明,一旦進入正面戰場的高烈度激戰,烏軍在軍事上的劣勢很難扭轉,代價更是極其慘重。
據烏克蘭國家通訊社6月24日報道,烏方當日稱,其在北頓涅茨克市的守軍已經收到了撤離命令,將前往新陣地。北頓涅茨克市屬于盧甘斯克州,是頓巴斯地區的工業重鎮,更是當前的戰略要地之一。烏軍棄守該市(尚有部分人在化工廠避難),為俄軍攻占盧甘斯克全州掃除了一處主要障礙。
烏方對上述結果心知肚明,因此從一開始就不指望在頓巴斯擊敗俄軍,而是做好了將軍事沖突升級為一場全面戰爭的準備。其現在宣稱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實施的策略,毋寧說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就是極限版的“不對稱戰略”。澤連斯基將決不妥協的政治信仰與其權力基石牢固綁定,其辦公室主任顧問透露,基輔正在籌劃建立西部臨時政府甚至是流亡政府,誓將俄拖入一場與阿以沖突一樣的持久消耗戰。
雙方都為戰爭的結局設定了自己的劇本,但和歷史上的很多案例一樣,決定戰爭最終走向的很可能是外部因素。到目前為止,俄烏戰爭在很多方面,幾乎就是1939年11月30日開始的蘇芬戰爭的重演。
首先,目標設定不當導致軍事行動在開始階段陷入僵局。蘇軍制訂的《摧毀芬蘭陸海軍力量的作戰方案》,設定了將蘇芬邊界向芬蘭境內推進,奪回維堡、佩薩莫等戰略樞紐地區的作戰目標。但共產國際執委、流亡在莫斯科的芬蘭共產黨領導人庫西寧認為,戰爭開始后芬蘭政治將發生劇烈變化,工人、農民將主動迎接蘇聯解放者的到來。于是,斯大林決定尋求新的戰略目標,成立由庫西寧領導的“人民政府”,組建“芬蘭師”,準備奪取赫爾辛基。然而,芬蘭蘇維?;?、甚至將遭滅國的前景促進了各派政治力量的團結,各階層同仇敵愾,頑強抵抗蘇軍進攻。
其次,進攻方要投入更大、犧牲更多才能贏得軍事上的勝利。蘇軍最初以列寧格勒軍區為班底,投入約42萬人、18個師,計劃在12月21日斯大林生日當天慶祝對芬蘭的勝利。但戰爭開始后兩個多月,蘇軍仍無法突破卡累利阿防線,斯大林為了“紅軍的名譽和光榮”,將烏克蘭、西伯利亞等軍區的大批部隊調往前線。1940年2月11日的總攻開始后,蘇軍參戰人數達到120萬人、40個師,占到了蘇聯軍隊的40%,僅卡累利阿地峽附近就集中了25個蘇聯師,是芬蘭軍隊的三倍。2月下旬蘇軍終于突破防線,當然,最終的戰損比也遠高于芬蘭。
再次,外部力量成為決定戰爭是否持久進行的關鍵因素。蘇芬戰爭開始后,英法聯手美國將蘇聯開除出國聯,實施全面經濟制裁。法國決定向芬蘭派出3萬遠征軍,英國也制定了轟炸高加索油田、促使“蘇聯軍事、工業和農業體系總崩潰”的軍事計劃,并商定軍事行動開始后成立由流亡白俄分子組成的俄羅斯民族政府。斯大林獲悉上述情報后,于2月中旬通過瑞典與芬蘭建立談判渠道,拋棄了已成立的“人民政府”。之后英法一再鼓動芬蘭繼續戰斗,但后者遲遲等不到英法遠征軍的到來,全盤考慮后決定“割腕以保全身體”。3月12日芬蘭接受較戰前更加苛刻的領土要求,在莫斯科簽署戰敗和約。
俄烏軍事沖突開始后,北約向烏提供了大量戰場裝備和各類軍事技術援助,承諾還將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軍援,這是基輔能夠與俄周旋的最大底氣,也是支撐烏繼續戰斗下去的唯一希望。西方多次宣稱支持烏在戰場上取勝,法德意領導人訪烏期間也承諾幫助烏克蘭打敗俄羅斯。只不過,若西方不參戰,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勝利的。
一些軍事評論家稱,北約口頭上堅守不派兵的底線的同時,已開始擬訂對俄軍事打擊的秘密方案。一旦俄軍擴大頓巴斯戰役的范圍,或烏軍失守第聶伯河流域,北約就可能實質性介入。其舉措包括但不限于:在黑海和波羅的海對俄實施軍事封鎖;波蘭、羅馬尼亞等北約成員國以拯救平民為名,在烏境內發起維和行動;北約空軍借助波羅的海三國,對加里寧格勒發動空襲。
歷史不可能重復,但歷史的演進邏輯是相似的。最近俄羅斯與北約成員國立陶宛之間,圍繞俄“飛地”加里寧格勒的貨物過境運輸問題(立陶宛以歐盟禁令為由,阻止近半數過境的俄商品經立陶宛鐵路運輸)矛盾突然升級背后,北約“圍魏救趙”或“開辟第二戰場”的某種圖謀若隱若現。
俄烏現在較量的不只是戰場上的得失,更是國家領導人戰略決心和政治意志的比拼。
俄羅斯想要贏得的是一場“有限戰爭”,不想與烏打持久戰,但作為軍事行動的發起者,莫斯科現在又別無退路,只能繼續以軍事手段謀求預定目標。第二階段的軍事較量中,俄烏互有攻守,戰場僵局仍未打破,俄防長紹伊古提出的在頓巴斯擊敗烏武裝部隊的主要目標,仍未實現。隨著軍事沖突日趨復雜、持久,俄在戰爭中獲勝的難度,遠遠超出普京剛上任時發起的第二次車臣戰爭。但從普京的政治抱負和俄羅斯的強國戰略出發,這又是一場其計劃中無論如何也要贏下來的戰爭,哪怕是像蘇芬戰爭那樣以“慘勝”收場。
相比軍事目標,更難達成的是政治目標。原本,普京對烏的戰略目標,是一個“統一的、中立的、馴服的”烏克蘭。“統一的”烏克蘭現在已經無從談起,戰爭更讓反俄仇俄成為多數烏克蘭人的政治正義。除非全面占領或烏無條件投降,否則一個獨立的、哪怕是戰敗的烏克蘭,其“中立”也將是徒有其表,更別說“馴服”了。就像烏評論家所言,你不可能要求人們先坐在防空洞里,然后拿著鮮花來迎接你,戰爭結束后又一起去喝啤酒。
如何才能以有限戰爭的手段征服對方,而又不必付出所謂“全面勝利”的慘重代價?這個普京對烏戰略中的最大難題,現在看來依然無解。俄烏戰爭能給出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