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華
浙江省杭州市城西中學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自2011年開始探索構建“五維融合”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包括心理檔案建設、心理健康宣傳、心理危機評估、心理隊伍建設和高危介入干預五個方面。其中,高危介入干預借鑒醫學中的“介入治療”方法,對問題持續時間較長并伴有過激行為或情緒波動較大的學生,從校級層面進行協調干預,即“1+X”介入干預。實踐證明,該體系有助于心理危機事件的早期識別和有效預防,使高危預警學生在可控范圍內,防范重大危機事件發生。
關鍵詞:“五維融合”;介入式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區域經驗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21-0065-04
一、引言
浙江省杭州市城西中學(下文簡稱“城西中學”)創辦于1980年8月,是經杭州市委、市政府批準的開展特殊教育的專門學校,由杭州市教育局主辦,市公安局協辦。學校設有初中部和職高部,初中部招收杭州地區普通初中學校中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及心理偏常不適宜在普通學校就讀的學生;職高部設有汽車運用與維修、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生源主要來自本校初中部。
調查發現,城西中學大部分學生學業水平偏低,部分學生伴有網癮和校園欺凌行為;自我認知問題、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較多,尤其是親子關系問題突出,易引發心理危機。學生危機事件一旦發生,則嚴重威脅校園安全,特別是學生生命安全。因此,構建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校園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為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提供及時和專業化的早期識別與干預服務,有效防范心理危機事件發生并弱化其影響,是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基于本校學生的群體特征,城西中學自2011年開始探索構建“五維融合”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包括心理檔案建設、心理健康宣傳、心理危機評估、心理隊伍建設和高危介入干預五個方面。在心理危機干預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城西中學引入了“介入治療”的理念(“介入治療”是指在醫學影像引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管等器材,對疾病進行微創診斷及治療的一種手段,具有創傷小、定位準確、起效快、并發癥少的優點),即對問題持續時間較長并伴有過激行為或情緒波動較大的學生,從校級層面進行協調干預,即“1+X”介入干預。此干預模式中的“1”是指負責危機干預工作的主要責任人,“X”是指相關助力者。
二、“1+X”介入式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實踐
城西中學通過學校心理中心對學生進行基本信息采集和心理健康常模篩查,及時做出聯合診斷和早期識別,針對具有潛在高風險心理危機的學生,構建干預團隊,并制定應對策略,開展“1+X”介入式干預。
(一)早期識別,防患未然
在“1+X”早期識別環節,心理教師作為“1”是主要責任人,正、副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和家長為“X”,配合心理教師工作。
1.心理健康體檢
心理教師作為本環節的主要責任人“1”,需要在新生入學時完成人口統計學資料采集及中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測量評估(MHT),完成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試,采集學生心理健康體檢信息。在新生入學近一個月后,運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再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體檢,了解學生的人格特質及近期心理狀況;運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采集學生其他方面的信息。
2.基本信息采集
基本信息采集由“X”協同完成,具體包括:班主任負責整理班級學生開學近一個月來的異常事件和突發事件處理記錄,并通過觀察、訪談來收集學生的異常信息;副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提供行為異常學生的信息;家長提供孩子在家期間的異常表現、家庭關系、父母期望、教養方式、已經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結果等。
3.班級初步篩查
心理教師在取得班級學生基本信息和健康體檢信息后,會同正、副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評估小組,及時對班級學生的情況進行逐個分析討論,初步篩查出需要提交聯合診斷團隊進一步評估的疑似心理危機學生。
開展班級“1+X”早期識別的時間以新生入學后一個月為宜,重點關注班級表現持續異常、測試指標過高和家庭有重大生活事件發生的學生群體。
(二)聯合診斷,精準評估
在“1+X”聯合診斷環節,心理教師作為“1”是主要責任人,學生處、班主任、科任教師、心育導師及外聘心理學專家為“X”。
1.完善系統信息
基于班級“1+X”早期識別的疑似心理危機學生,心理教師作為主要責任人“1”,須通過“X”進一步采集和完善學生個體系統信息。具體包括:學生處提供學生重大問題行為的表現、發展狀況和處理結果;班主任提供學生的出勤率、紀律表現、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有無異常行為和突發事件等相關信息,并通過家訪采集家庭結構和教養方式、親子關系、遺傳史,以及有無發生過重大生活事件等信息;科任教師提供學生學業情況、課堂異常表現情況等信息;心理教師提供課堂觀察和“七色心晴”日記反饋,采集學生個體特質和情緒情感變化,以及不良的生理、心理反應和前期輔導結果等專業信息。
2.“1+X”診斷流程
(1)依據“一案一檔”原則,心理教師作為主要責任人“1”,須整理好班級疑似心理危機學生的基本信息、系統信息和心理體檢結果等,統一遞交學校心理中心匯總,為后期開展“聯合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2)由學校心理中心負責人落實參與聯合診斷的“X”人員,即學生所在班級的班主任、心理教師、科任教師、校醫以及學生處負責人和學校心育導師,這些人共同組成“聯合診斷”團隊。同時,可根據班級早期識別危機程度,確定是否聘請心理學專家和醫學心理專家同時參與研討和會診。
(3)校級分管領導組織“聯合診斷”團隊,擇日召開疑似心理危機學生診斷研討會,逐個分析學生的情況,進行二次評估,確定危機預警等級,并篩查出需要高危預警的學生。
3.預警等級設定
學校將危機預警等級設定分為三級:一級預警學生是指偶發情緒、行為問題,產生的危害及影響較小的學生,從班級層面進行干預;二級預警學生是指時發情緒、行為問題,有一定危害及影響的學生,由學生處進行干預;三級預警學生(即高危預警學生)是指問題持續時間較長,并伴有行為過激或情緒波動較大,易發生重大危機事件的學生,由學校統籌進行干預或轉介。
(三)介入干預,科學施策
在“1+X”介入干預環節,心育導師作為“1”是主要責任人,由具有心理學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或持有浙江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B證及以上的教師擔任;“X”是指協助干預學生的親密關系人。
1.干預方案制定
學校心育導師團隊依據“聯合診斷”的建議,對診斷為三級高危預警的學生再次進行個案會診,梳理、分析原因,制定相應的干預策略,并執行“一案一策”輔導、“專人專班”管理,進入“1+X”介入干預程序。
2.介入成員構成
在心育導師團隊對三級高危預警學生再次會診的基礎上,依據個體的心理特質和問題行為類型,首先,配備擅長方向與學生個體問題相匹配的心育導師作為主要介入干預的責任人“1”。其次,從結對德育導師、班主任、心理教師、科任教師和親屬等相關人群中,選擇與學生個體相對親密的關系人,即協同介入干預人員“X”,構成高危預警學生的“1+X”介入干預小組。
介入小組成員依據心育導師團隊制定的“一案一策”干預方案,分別進入干預角色。在介入干預過程中,介入小組遵循個性化輔導、定期會診和應急診斷相結合的原則,適時調整干預方案。
3.介入干預內容
心理干預:主要從認知調適、自信心訓練、應對方式的指導和情緒調適等幾方面對學生進行輔導。
行為矯正:通過班級“7S”管理法來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學業指導: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業輔導和生涯規劃指導。
家庭干預:為家長提供親子關系指導及家庭心育指導。
社會支持: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建議家長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介入小組成員繼續提供支持性和輔助性輔導,并盡可能掌握整個治療周期的相關信息,形成醫教“閉環”融合。
4.特色介入賦能
“七色心晴”日記是學生的成長伴侶,學生每周在上面記錄心情,心理教師當日回復,如發現問題,心理教師及時、主動對學生進行面對面個別輔導。實踐證明,“七色心晴”日記可以有效預警危機事件。
(1)“零時空”在線輔導。心育導師成為自己所負責學生的QQ、微信好友,對學生進行在線咨詢。網絡不僅使心育導師能關注到學生的更多信息(例如一些因隱藏自己的情緒和困惑而容易被教師忽視的“好”學生、“乖”學生),同時,還能讓結對學生在假期里得到及時的幫助,實現“零時空”輔導。
(2)“客廳式”親子輔導。學校心理中心專門開設了以“家和萬事興”為主題的“客廳式”親子輔導室,為來訪學生和家長提供了一個溫馨的家庭式聊天場所,有助于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3)學校心理中心“心靈綠洲”花園,植物繁茂、環境清幽,心育導師與結對學生、家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溝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促進問題解決。
(四)復診評估,動態管理
在“1+X”復診評估環節,心育導師作為“1”是主要責任人,學生處、班主任、科任教師、心理教師和其他相關親密關系人以及外聘心理專家為“X”。
一學期結束后,根據前期介入干預情況,由負責人心育導師“1”組織介入干預小組成員“X”進行中期診斷,完善干預信息,適時調整干預策略。
一學年結束后,由負責人心育導師“1”完成介入干預個案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之后,由校級分管領導再次組織“聯合診斷”團隊,擇日召開高危預警學生復診,逐個評估介入干預個案成效,再次確定危機預警等級。對預警等級降低的學生,按當前確定等級跟進輔導;對仍須高危預警的學生,由“1+X”介入干預小組重新會診,并持續進行干預。
三、效果評估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對城西中學心理服務工作的一項線上隨機調研數據顯示,學生和教師的整體心理健康意識普遍較高,有90.1%的學生認可學校心理服務課程和活動,有80%的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時會主動到心理中心或通過網絡尋求心理教師的幫助;在多次參與學生心理危機聯合診斷后,有82.6%的教師認為,自己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上思路更加清晰、順暢,并時常主動聯系心理教師,共同解決學生心理困擾或問題;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主動尋求心理教師的支持和幫助,愿意與心理教師和班主任合作,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通過每學期的“1+X”介入式心理危機干預體系運作,城西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全體師生和越來越多的家長的認同,所有高危預警學生都在可控范圍內,無重大危機事件發生,高危預警學生等級下降率達68.8%。2015年,城西中學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稱號;2019年,城西中學心理團隊獲得杭州市“模范集體”榮譽稱號,團隊中有五人獲得杭州市教育系統及以上綜合榮譽稱號。
四、案例啟示
第一,“1+X”介入式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具有一定的個性化服務內涵,動態化晉階管理模式具有覺察迅速、定位準確、見效快的特點,能有效預防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
第二,在心理危機定級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班級表現和心理測試結果,外向型情緒不穩定學生可能會做出校園欺凌行為,而內向型情緒不穩定學生可能會傷害自己,這兩類學生在定級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
第三,對心理普查總得分較高或某個分因子得分較高,并且有異常行為發生,經二次篩查識別為疑似存在心理疾病的學生,學校應建議家長及時轉介到專業醫療機構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以便后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助干預或及時采取專業心理治療。
第四,在二次篩查時,可根據班級早期識別時發現的學生心理危機程度,確定是否聘請心理學專家和醫學心理專家同時參與研討和督導。
第五,學校心理教師配備不足時,在“1+X”早期識別環節,可由班主任作為主要負責人“1”,心理教師作為“X”提供相關學生的心理體檢信息。
參考文獻
[1]周紅五. 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建構[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5(4):8-10.
[2]俞國良,侯瑞鶴. 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及其體系建設[J]. 教育研究,2015(8):125-132.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