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
美國總統拜登13日開啟上任以來首次中東之行,這次本是例行公事的訪問,卻受到國際媒體廣泛關注。有意意的是,此訪遭到美國政界和輿論的強烈質疑,訪問還沒進行就已引發巨大爭議。
拜登中東行備受矚目,不僅因為其有違美國總統優先訪問中東的慣例,更因為其蘊含多重悖論。
一是拜登在競選時曾誓言“封殺”沙特,最終卻為“尋油”被迫登門拜訪。雖然拜登嘴上仍對沙特念人權“緊箍咒”,但訪問本身已令以價值觀外交為支柱的“拜登主義”不攻自破。
二是拜登上臺后把恢復伊核協議作為其中東外交的重中之重,但緩和與伊朗的關系使以色列、沙特等中東盟友深感不安。為安撫中東盟友,美國撮合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組建“中東防空聯盟”,以抵御“伊朗威脅”。在伊核協議談判裹足不前之時,美國又拼湊出這個反伊朗聯盟,作為談判失敗的替代方案。這一挑釁行為勢必激怒伊朗,使談判形勢更加復雜。
三是拜登政府雖決意從中東戰略收縮,以便騰出手來對付中俄,但又不愿失去在中東的霸權地位,企圖通過高訪和組建軍事聯盟在中東刷存在感,維系岌岌可危的中東盟友體系,防止中俄填補空白。在中東問題上,美國欲去還留,盡顯其矛盾心態。
四是雖將訪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土,拜登看似為推動中東和平,實則回避了“巴勒斯坦建國”這一中東根源性問題。巴以和平未被列入此訪議程,巴勒斯坦將表面上出席、事實上缺.席此次訪問。在巴勒斯坦問題被邊緣化的同時,美國轉而推動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系正常化進程,并將其美化為“中東和平”。這實際上偷換了中東和平的概念,不利于中東早日實現真正的和平。
雖然拜登高調訪問中東,舉行盟友大會,欲彰顯其地區領導力,但俄烏沖突之下,國際和地區格局已發生重大改變。這將使拜登此訪難如所愿。
首先,實現“尋油”目標很難。拜登去中東的首要目標是要求沙特等產油國增產石油,增加對歐洲的石油供應。這一方面,是為了減少制裁俄羅斯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由于油價飆升、通脹失控,美國經濟和民生正面臨空前的困境。幾個月后,美國將迎來中期選舉。兩年后,拜登還將試圖競選連任。為挽救低迷的選情和人氣,拜登只好自食諾言,硬著頭皮去沙特“尋油”。說到底,拜登此訪是為了自己和民主黨的選情,至于中東盟友的利益并不在其考慮中。
如此“臨時抱佛腳”的行為,沙特等產油國心知肚明。更何況,對于石油增產,沙特等產油國既缺乏能力又無意愿。它們目前的石油產量已接近上限,幾無增產空間。同時,它們與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在“歐佩克+”框架下保持緊密合作,隨意增產不符合它們的利益。因此,拜登很難從沙特找來更多的石油,訪問只是用來平息民怨、拉抬選情。.然而,一旦油價和通脹未得到遏制,其選情依然堪憂。
其次,拜登版的中東安全方案將加劇地區陣營對立。訪問期間,拜登將在沙特吉達召集9個阿拉伯盟友舉行峰會,組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參加的“中東防空聯盟”,美國企圖將冀打造成“中東版北約”。然而,這個聯盟目前的功能僅限于防空雷達聯網、情報共享、軍事演習等初級軍事合作,與完整意義上的軍事同盟相去甚遠。:美國不過是以此安撫串東盟友,敷衍他們的安全訴求。此外,這個聯盟缺乏同質性,成員國各懷心思,對“伊朗威脅”的認知差異巨大,這決定“中東版北約”將空洞化。然而,這個名大于實的聯盟,對中東主要國家間正在緩和的關系卻是沉重打擊,恐將迫使地區國家走上陣營對抗的老路。
再次,美國難以挽救其中東盟友體系頹勢。美國對中東盟友只取不予,并未滿足它們的安全訴求,仍死抱著人權外交不放,這些都嚴重動搖了它們對美國的戰略信任,雙方盟友關系已難以回到從前。俄烏沖' 突爆發后,國際能源供應危機使沙特等產油國的戰略自主性和自信心大幅提升,對于美國虛與委蛇的中東政策,它們持觀望態度。美國從中東戰略收縮、繼續與伊朗談判和解的政策,使它們對美國提供的安全保護產生深深的幻滅感。中東國家的利益已多元化,大國競爭賦予它們更大的戰略空間。這決定它們不會按美國的要求,在大國間選邊站隊,而將繼續與中國和俄羅斯保持正常的合作。
拜登政府在中東政策邏輯上的難以自洽,導致其中東外交充滿悖論。拜登中東行雖在敲鑼打鼓;虛張聲勢中高調展開,但很可能結局是空手而歸。而且,一次訪問也無法扭轉美國在中東的頹勢。▲(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