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非物質文化遺產濃縮著我國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夠顯著豐富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內容,還能夠有效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教育工作者要想發揮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政教育功能,要能夠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需要基于一定的現實的背景,學習并肯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文化價值,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學可行性。
[ 關鍵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產;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28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其以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深深影響著每一個炎黃子孫。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備開闊人們視野、教育感化和團結人民的重要功能,還能有效慰藉人們的心靈,安撫人們不安的情緒,將其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夠起到重要的教學作用。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其強大的教育功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教學資源,將其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合起來,更好地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
1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價值并沒有具體的規范,但是大體上來看還是相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非物質的文化財產,具體是指離世之人符合法律規定的文化財富,古代的珍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原有文化基礎上對文化的重新認定和剖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涵包含了歷史環境、傳承載體和精神實質三個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備深刻的生命力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形態,更是具備體系結構和豐富內涵的文化生命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基本可以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認知價值,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深刻的理解傳統文化的多樣性,還能夠更好地認識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其次是“經濟”價值,當前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經濟價值,其產生的經濟利益價值更是不容忽視的,而且有著成本低利益高的特點;最后是促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類傳統民族文化的集合體,蘊含著深刻的民族精神,以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促進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蘊藏著鮮明的文化特征,教學工作者要能夠充分挖掘它們在人們情感表達、心靈訴求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1.2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孕育出了寶貴的歷史文化,其中就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的內有精神文化和人們在歷史長河過程中有生命力的創造,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我國歷來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弘揚,隨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國內眾多高校也開始不斷挖掘各類民間文化教學資源,使其能夠更好地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服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僅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滲透著各個民族的審美情趣和道德理念。如果僅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角度考慮,可以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如下教學優勢:首先,其文化底蘊深厚,其中不僅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也蘊藏著高級文化;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歲月考驗的,還包含了多個不同的領域,知識體系完善且多樣化;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蘊含著的教學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其不僅具有娛樂和審美價值,也兼具道德宣揚的教育作用。在物欲充斥的當前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人們精神動力的發展源泉,具備深刻的思想內涵。
1.3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傳統文化和高校教育歷來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高校思政課程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融合,就會很快走向腐朽。但是傳統文化并沒有過時,加上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各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其中的凝聚作用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具備借鑒作用的。
首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應的教育渠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剛好成為重要的教學要素。如果高校的思政教育單純沿用傳統固有的教學套路,那么就可能會出現流于形式的教學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夠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高效的教學渠道,不僅能夠拓寬大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創造性、積極性,而且加上其本身就具備民間文化、民俗節日等,只要能夠將其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就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可以融入一些人情世故、倫理道德等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很好地被調動起來。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夠巧妙地將詩歌元素融入其中,那么思政課堂的文化氣息會變得更加濃厚,喚醒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其次,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具備較高認知水平的青年群體,無論在審美、思想、文化、品味上都已經形成了基礎認知。但是人文素質的發展不僅需要依靠智力知識的教育,更需要德育教育內容的補充。人文素養作為個人內在品質和外在修養的集合,同時包含了個人道德品質、觀念和態度等內容。可當前大學生文化倒退、素養下降的現象層出不窮,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展現出來的道德情操、人文關懷等均能夠成為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的重要內容。
2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2.1 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來看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美德的相關內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支撐該教學體系的高校思政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代民族精神等,每個單獨版塊的教學內容都具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屬性決定了其需要從民族文化中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等傳統美德。由此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蘊藏著的傳統美德,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和源頭,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優秀的傳統美德,從而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具體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將其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生的課程豐富多樣,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大學課程的核心所在。高校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能夠貼合教學實際,積極探索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尋找教學素材。例如教師可以考慮將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巧妙地融入其中,其中的民族體育活動就具備較為重要的教學價值。如人們比較熟悉的內容,包括賽龍舟、踢毽子、拔河、射擊、比武等,此類項目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融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有利于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以踢毽子為例,高校可以在開展思想政治實踐活動的時候,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踢毽子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讓大學生追根朔源,認真學習毽子的歷史背景,然后制作文化宣傳內容,并進行文化融合創新,創新毽子的踢法。教師為了激勵學生還可以通過評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民族創新精神。
2.2 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來看
任何一項教學活動都需要相應的教學載體的支持。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則具體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導主體,教育載體有利于聯系教學主體和客體。如民歌,還包括各類蹴鞠、太極拳、抖空竹等傳統民間游戲,都可以成為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教學載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每一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項教學能力,通過該教學途徑還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反饋,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結合是具備可行性的。
例如,可以將民族音樂藝術作為教學載體之一,以戲曲文化教學為例。戲曲文化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同時包含了音樂、美術、功夫、文學等內容。戲曲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認知體系中是每個炎黃子孫都信奉且認可的娛樂審美活動,簡單的一出戲曲表演就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知識,并通過真人演繹,將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有意識地向學生傳遞戲曲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優良工作品質,傳遞“工匠精神”,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理論教育最好要能夠和實踐教育積極融合,若高校的教學條件允許,還可以每學期帶領學生前往不同地區實地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學生通過調研的方式進行學習。
2.3 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來看
教學環境是教學過程中不可以忽視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類社會活動必須依托一定的社會環境才能存在和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具備深刻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化、政治多極化發展的當代社會,各類文化交叉思潮融合,人們的思想也容易受到外部價值觀的侵襲,如會出現道德衰退、誠信失落、價值取向迷失等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與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缺乏文化底蘊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能夠認識到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性,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創建良好的精神環境,發揮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政教育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建設是具備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其能夠以無形和有形的力量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教師需要做到主動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包括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才能夠真正實現在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帶動學生的學習。其次,校方也要發揮好教學引領作用,為高校思政教師提供專業的教學培訓,注重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融合教學和教學應用,引導教師發揮個人的教學魅力,向學生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內涵。
2.4 從隱性教育渠道來看
隱性教育指在宏觀角度下通過隱目的、無計劃和內隱的社會活動使教育者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更加提倡將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過程中,并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道德、情感態度等產生積極影響。隱性教育是相對顯性教育而言的,主要以課堂為主要依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備多樣性和廣泛性,民俗節日、民間曲藝、傳統手工技藝等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之內。積極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對大學生展開教育,能夠起到寓教于樂、文化教育的積極作用,更加符合隱性教育的教學特性。故從隱性教育的角度來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備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契機,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出其原有的價值。以便于學生能夠在學習思政課程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實現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
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布置校園文化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均羅列出來,如歷史節日、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等,然后專門改建文化角或者建設文化教室,讓學生能夠隨時看到相關內容,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具體包括拆分各個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討歷史文化背景,制作成宣傳欄等。也可以發揮好現代媒介的教育功能,如借用廣播、電視等進行宣傳教育。
3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具備可行性的。在傳統文化和德育教育被高度重視的教育大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本身蘊藏的教育價值受到廣泛認可。要想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政教育功能,就必須從教育內容、教育載體、教育環境和隱性教育四個層面依次落實教學,四者應該是協同發揮教學作用的,內容作為重要的教學載體,隱性教育和教育環境相互呼應。
參考文獻
[1]雷彥巧,付國,谷曉珍.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融路徑探析[J]. 散文百家,2021,34(12):99-100.
[2]葉萍,李敏.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黑河學刊,2021(2):67-70.
[3]王思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其價值及路徑為重點[J].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29(2):65-68.
[4]劉倩.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38(20):91-93.
[5]馮曉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學生德育價值研究[D]. 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9.
[6]張震甜. 我國普通高校龍獅運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 作者簡介 ]
謝冶曼,女,湖南邵陽人,邵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項目名稱 ]
2020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XSP20YBC401)。
2018年度邵陽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思想政治視域下高校校園輿論引導研究”(項目編號:2018SZ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