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仕強 林虎 付艷 陶娟
摘要:通過對麻城市獅子峰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生態旅游現狀等方面的調研,分析其在生態旅游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加強管理,整合各片區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變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變生物多樣性優勢為生態保護優勢,實現獅子峰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經濟發展;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3020(2022)03-0085-03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具有獨特的自然旅游資源,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保護輕開發利用的問題,導致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后勁不足,缺乏有力地經濟支撐。因此,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資源保護的前提下科學發展生態旅游,是實現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提高的有效路徑。
1區域概況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位于麻城市東北部,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三角地帶,素有“雞鳴聞三省”之稱,是大別山區生態樂園、天然氧吧。北面背靠河南省商城縣黃柏山風景區,東連安徽省金寨縣“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南與麻城市三河口鎮相連,距市區45 km。擁有豐富的山地森林旅游資源,森林覆蓋率達86.4%,維管植物173科716屬1 471種。森林以常綠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
2生態旅游開發優勢
2.1生態旅游發展前景廣闊
保護區不僅有巍峨險峻的獅子峰,“一腳踏三省”的棋盤石、繡球巖、仙人洞、龍潭等峰洞巖石,還有“麻城第一峰”康王寨、烏米洞、鵝山寺等歷史遺址遺跡,更有令人神往的“大別山第一峽”東沖大峽谷及郭家河、周家河、蔡家河、張廣河等河流峽谷,東路花鼓戲、民歌與民謠、花挑、采蓮船、獅舞、牌子鑼鼓等地方曲藝文化傳承久遠。保護區先后被國家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景區,2019年10月18日入選“中國森林氧吧”榜單。
2.2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土地總面積10 451.30 hm,森林總面積9 186.69 hm,森林覆蓋率為86.4%,林分以天然林為主,天然林面積7 790.31 hm。原始森林為主要特征,是大別山區生態樂園,天然氧吧。山岳地貌奇險,河谷風光秀麗,物產綠色有機,民俗風情古樸流長,宗教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人文遺存豐富等生態旅游要素特質明顯,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可行性。
2.3生物多樣性獨具特色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獨具特色, 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89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6種,其中Ⅰ級有2種,Ⅱ級有24種;維管植物173科716屬1 471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6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的物種有27種;還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中國特有種23種(表1)。保護區內原生態古群落資源豐富,科普及研究價值極高;百年古樹名木326株,樹種主要是銀杏、櫟樹和松樹,胸徑在0.6~1.32 m之間;連片333.33 hm以上的保存完好的原生態古杜鵑群落,其花期比龜峰山杜鵑晚10天左右;還有大量的古銀杏、古櫟樹等古大珍稀樹木,有堪稱“華中第一”的古迎客松。
2.4區位優勢明顯
獅子峰位于湖北省麻城市區東北六十里,發起桐柏山脈,接大別山之壤,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潛在游客市場、旅游線路規劃設置、旅游服務與產品市場營銷、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完備,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區位優勢。
2.5生態旅游發展意愿強烈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總人口1 136人,其中村民898人,主要從事農林行業,收入來源主要是比較單一的農副產品銷售,經濟發展不充分,人均年收入6 680元,純收入2 010元,曾經屬于典型的貧困村。基礎設施薄弱,存在公共交通網絡建設滯后、環境建設管理缺失等問題。所以當地居民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模式,通過發展旅游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生態旅游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切合實際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1]。
3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生態旅游產品單一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長期以觀光為主,生態旅游產品單一。游客到景區大多是為了欣賞自然風貌,只會在保護區停留一天時間,較少去主動了解景區的文化元素和進行深度體驗,故而造成游客消費較少、旅游服務收入少。
3.2生態旅游設施工程建設難度大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發展理念對生態旅游設施工程建設提出更新更高的工作標準和要求,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設施工程建設的生態環境評價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性往往矛盾交織,需要可行性論證、科學規劃和精準實施,這無疑加大了生態旅游設施工程建設的難度。隨著生態紅線劃定和環保督查力度的不斷加大,保護區內旅游開發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2]。
3.3生態旅游的有效管理缺乏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肩負著雙重任務,一方面要對生態資源進行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要發展經濟,促進林農增收[3]。受體制限制,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難以引進生態旅游經營和管理方面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在生態旅游建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也缺乏經驗、創新不足。此外,還存在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夠強的問題,在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時會因保護措施不力導致部分森林景觀遭受破壞。
3.4景區輻射度低,利益各方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旅游接待服務主要集中在保護區所在地,對周邊的輻射度較低,統籌區域發展的作用不突出。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周邊居民、旅游企業等利益各方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日漸凸顯,生態旅游資源配置與利益分配機制滯后,致使利益各方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受到挫傷,直接影響生態旅游的發展實踐。
4對策及建議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區域發展生態旅游的決心篤定。保護區10大片區生態旅游資源分布較為分散,而且各片區資源優勢各不相同,整合各片區資源優勢,提高區域生態旅游發展的綜合效益,實行科學規劃、加強管理正是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的題中之義。
4.1科學規劃,整體布局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緊緊抓住中部經濟崛起和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發展機遇,整合康王寨、三河口水庫等景點設施,打好文化牌和生態牌,將休閑度假與農林漁業、運動健康產業、會展會議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旅游地產等產業緊密融合,以山鄉森林景觀、鄉村聚落景觀為背景,以獅子峰“活文化”和“慢生活”體驗為核心,以森林公園生態游憩和農家花海鄉村休閑為兩翼,開發以“原真森林游憩、頂級生態度假、花海鄉村休閑”為主題復合型旅游產品體系,將獅子峰旅游區打造成為集森林游憩、文化體驗、科普修學、鄉村度假、康體養老、主題游樂、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生態宜居于一體,雅俗共賞、動靜相宜、環境優美、風情濃郁的休閑勝地。
4.2景觀設置體現地方特色
景區、景點的開發和布置,旅游路線的安排,都應考慮以自然景觀為主,適當布置供游人休息和游憩的園林小亭;林相過于單調的景區和景點,可種植少量形態優美的鄉土樹種,運用植物的香化、美化作用,創造出優美的景觀環境;旅游項目盡量與當地的風俗民情相結合,突出土鄉土色的特點。除了游人必需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外,設施堅持簡練、實用、美觀、協調的原則,不建大體量的旅游及服務設施,特別是要與獅子峰自然景觀的渾厚、開闊、險峻、幽邃、樸素相協調。
4.3旅游資源開發實行統一管理
自然保護區的旅游開發應基于保護的基礎之上,為保護自然資源服務,在實驗區內劃定旅游小區,嚴格控制在旅游小區內按指定路線開展旅游活動;合理確定旅游區域的游客環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數,保護生態環境;合理確定保護區內接待設施的數量及規模,控制區內的常住人口和留宿游客數量,減少人為活動給自然保護帶來的壓力;保護區內的一切旅游項目及旅游服務設施,必須要有相應的廢氣、廢水、廢渣處理設施和手段,對不具備條件的,保護區管理部門不予批建;開展的觀賞性、娛樂性旅游項目不得影響和破壞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不得影響或干擾保護管理工作和科學實驗活動。
4.4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科普和宣教功能
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不僅要為游客提供休閑、娛樂,還要發揮科研、教育的作用。保護區的旅游業要有助于保護區宣傳教育、普及科學知識、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和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保護區及周邊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倡導社區共同參與保護管理工作。把生態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去考慮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對保護管理工作起到促進作用,實現良性循環,最終促進區域的生態、社會、經濟和諧發展[4]。
5結論
獅子峰自然保護區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良好基礎。保護區應結合自身實際,優化開發與管理,轉變發展模式,變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變生物多樣性優勢為生態保護優勢,以生態旅游平衡經濟發展不充分、生態保護不完善的矛盾性問題,最終實現區域長遠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姜芹春,馬誼妮.民族地區居民對旅游開發的認知與態度研究—以元江縣澧江鎮者嘎村為例[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2,28(2):36-39.
[2]沈慶仲,蘇海萍,胡天祥,等.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與管理對策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21,46(1):123-127.
[3]斯日古楞,梁海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赤峰市為例[J]. 前言,2021,429(1):85-90.
[4]趙振宇,羅文秀.臨滄瀾滄江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與管理研究[J].綠色科技,2021,23(11):219-221.
(責任編輯: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