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艷梅 蒲詩璐
來華留學教育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所培養的國際學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生力軍,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來華留學教育,并于2020 年和2021 年兩次給來華留學生群體回信,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高校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來華留學教育提質增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殷切期盼。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職責使命,更是高校留學生培養工作服務外交大局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國際學生規模增長迅速。據統計,截至2018 年底,共有196 個國家和地區的492185 名留學生在我國1004 所高校和其他機構學習。為適應新時代來華留學教育事業的發展,2017 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聯合發布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第42 號令)規定,高等學校應當設置國際學生輔導員崗位,了解國際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及時做好信息、咨詢、文體活動等方面服務工作。國際學生輔導員配備比例不低于中國學生輔導員比例,與中國學生輔導員享有同等待遇。從國家層面為國際學生輔導員的崗位設置、崗位職責、配備及待遇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依據。
2018 年,教育部印發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50 號文)進一步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依照《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建設面向來華留學生的輔導員隊伍,確保輔導員配備比例不低于面向中國學生的輔導員配備比例;應當制定輔導員崗位標準,確保國際學生輔導員達到綜合素質、外語水平、跨文化能力等方面要求,能夠針對來華留學生特點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服務,促進來華留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進一步明確了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在體現國際學生輔導員工作特殊性的基礎上,明確了國際學生輔導員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高校的重視,高校國際學生輔導員工作相關問題受到學者們的持續關注。為了盡快建設好專業化、職業化的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以適應新時代來華留學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對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相關研究進行系統梳理,為今后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的同時,也為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的科學化建設貢獻良策。
1950 年底,東歐33 名留學生來華,開啟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來華留學教育新篇章。留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長期由留管干部擔任,而國際學生輔導員始于何時,現已很難查證。《文史精華》2011 年第三期《我當越南學生輔導員》中提到北京大學1964 年在中國學生中選定國際學生輔導員,相當于現在的兼職輔導員,這是目前有關國際學生輔導員的較早記錄。
以“國際學生輔導員”“來華留學生輔導員”“外國留學生輔導員”和“留學生輔導員”為主題詞在知網中檢索,分別有28、67、8、108 共計211 篇文獻,其中2 篇碩士畢業論文。經過篩選,去掉重復的68篇,剩下的143 篇文獻中,去除與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毫不相關的28 篇和相關內容極少的57 篇,僅剩下58 篇有效文獻,發表于核心期刊的僅有5 篇。而以“輔導員”為主題詞在知網中搜索,有86442篇文獻,其中討論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文獻4434 篇,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有607 篇。兩相比較,從研究的體量和質量來看,對國際學生輔導員的研究相對落后,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
從年份上對58 篇有效文獻進行梳理,2014 年,復旦大學韓秀引所著的《關于留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思考》開啟了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的先河。2014 年-2020 年,該論題每年分別有5、7、3、3、7、7、17 篇文獻。位列第一的是2020 年,達到17 篇,2015 年、2018 年、2019 年均為7 篇。由此可見,2015 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修訂情況,引發了學者對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更多關注,2017 年下半年發布的“42 號令”和2018 年出臺的“50 號文”,再一次掀起該領域的研究熱潮。
學者們圍繞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設立的必然性和意義進行了較多闡述,特別直面國際學生輔導員的現狀,對其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一些學者從角色理論視角分析國際學生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角色觀念及角色實現,討論其應具有的基本素養和能力,以及能力素養提升的方法和途徑;也有學者從體制、機制建設角度對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出思考;同時,也有部分學者從國際學生輔導員與中國學生輔導員開展工作的不同,對兩者的職業定位與素養要求進行比較,有的則從某類專業的國際學生輔導員角度進行探討,也有學者對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2020 年1 月,高校國際學生輔導員工作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召開,大會對國際學生輔導員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研討,標志著高校國際學生輔導員專業化建設向前邁進了一步。
總體來說,以往的研究多以歸納分析法為主,分析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現狀、困境、特點、角色定位、能力提升等各類問題,從而歸納總結出改變現狀的措施及實施路徑。一些學者的研究方法也另辟蹊徑,采用文獻調查法、比較法、數據統計分析法、綜合法等展開研究。
有的學者運用比較法,在對國際學生輔導員與高校普通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結構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加以擴展,以此引導國際學生輔導員的專業發展,構建其能力標準與成長體系。有的學者通過數據統計分析法,對全國25 個省份的235 所高校進行調查, 從國際學生輔導員的設置、來源、分管學生人數、性別構成、海外經歷、工作內容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客觀反映了目前國際學生輔導員的總體狀況。有的學者通過個案分析法,以某大學或某專業的國際學生輔導員為例,探討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相關問題。
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屬于較新的研究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國際學生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參考和依據。這些研究成果,多數由國際學生一線輔導員或一線留管工作人員完成,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積累了鮮活的第一手資料,但也導致很多停留在工作經驗交流層面,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且有的研究僅限于對一些零碎的事務進行討論,難以全面、深入地對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進行系統闡述和分析。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第43 號令)中提出,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高校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國際學生輔導員是高校輔導員的一部分,是開展留學生思想教育的主力軍,是引導國際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力量。認識到新時代來華留學教育內涵式發展有三支隊伍非常關鍵,即教師隊伍、管理人員隊伍和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來華留學教育事業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全力打造一支專業化、國際化、政治站位高的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十分迫切。
“42 號令”和“50 號文”明確了國際學生輔導員崗位,在國際學生思想教育領域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國際學生輔導員建設的一些具體問題目前還未得到落實。今后,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將國際學生輔導員納入學校的大學工范疇,將高校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歸口思政序列進行統一管理。同時,高校還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辦學格局,堅持教育對外開放的基本理念,重視國際學生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工作人員的主體地位,將“42 號令”和“50 號文”精神落地落實,打造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使之成為國際學生“可信、可敬、可靠”的良師益友,成為來華留學教育事業中“樂為、敢為、有為”的國際人才思想教育者。
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無論是實際工作的開展還是學術上的研究探索,都需要以理論為指導。國際學生輔導員需要具備大局觀念,要了解國際局勢,學習外事管理政策及法律法規,關注理論研究的進展,領會國家出臺的相關文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等等,為全方位開展國際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
四川大學組織來華留學生參加“感知中國”活動,在川菜博物館體驗川菜文化(作者供圖)
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全面提升國際學生輔導員理論水平,需要教育部門、高校和國際學生輔導員自身合力而為。教育部門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搭建國際學生輔導員的學習交流平臺,整體提升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的理論水平,同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支持國際學生輔導員、留學生思想教育領域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以多種形式開展課題研究,特別加強歷史和現實調查,以科學方法展開數據分析,理性思考,為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建言獻策。高校建立國際學生輔導員的理論培訓機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講座,選拔國際學生輔導員參加各類交流、培訓學習,強化理論思維。輔導員自身加強理論學習,多讀書看報,尤其要閱讀經典著作,學習和借鑒前人時賢的研究成果,加強學術研究,將經驗上升至理論層面。
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強理論研究是一方面,最終還是要回歸實踐:一是能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二是能解決留學生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新時代,國際學生規模日益擴大,層次逐步提高,留學生教育進入提質增效的新發展階段,國際學生輔導員工作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也給這支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一定要順應時代要求,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創新。將有關科研的理論成果運用于實踐,科學明確國際學生輔導員的行業定義、基本條件、職業要求、崗位職責,制定國際學生輔導員的選拔標準、考核標準、管理體系。高校則按文件要求的師生比足額配備國際學生輔導員,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協調處理好學工部、國際處、國教院及各專業學院之間對國際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指導及管理,在選拔、培養、考核、使用、保障等問題上有效指導國際學生輔導員工作的開展。在創新工作中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愛崗敬業穩定、育人水平高超的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讓這支隊伍在實踐中成長,在理論指導下進步,在理論實踐融合共進中提升其教育、管理、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