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樂,夏 強,楊世翎
(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省生態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
涑水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也是流入伍姓湖的主要河流,流域范圍包括聞喜縣、夏縣、鹽湖區、臨猗縣、永濟市,干流總長約200.55 km,屬北方間歇季節河流,非汛期成為沿線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的河道,目前涑水河水質為劣Ⅴ類,水域功能受到威脅并影響黃河水質,近年來雖經過對上游的污染整治,使涑水河水質有明顯改觀,但并沒有根治對黃河和伍姓湖水環境的污染威脅[1~4]。采用生態型污水處理技術——人工濕地處理涑水河河水,具有處理效果穩定、氮磷污染物去除能力強、建設費用低、運行維護方便和運維費用低以及對負荷變化適應能力強等特點[5~8]。
伍姓湖入湖口水生態治理人工濕地位于永濟市伍姓湖東側的入湖口,環湖路與干古路之間的鹽堿灘地(圖1)。工程占地約170畝,設計進水量為2萬m3/d,設計進水水質主要指標為CODCr≤100 mg/L、BOD5≤15 mg/L、NH3-N≤4.0 mg/L、TP≤0.7 mg/L、SS≤80 mg/L,經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后出水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標準(即CODCr≤30 mg/L、BOD5≤6 mg/L、NH3-N≤1.5 mg/L、TP≤0.3 mg/L),工程從2019年2月份開工建設,2019年12月份完工。
圖1 平面布置
根據涑水河的水質情況及建設地點的土地利用情況,綜合考慮技術的生態安全性、效果持久性、經濟可行性和自然生態性,對常用的水質凈化工藝比選分析后,本項目采用“預處理工程(格柵渠、沉砂池)+兩級表面流人工濕地+垂直潛流人工濕地”的主體工藝路線[9]。為避免對涑水河安全行洪及周邊農田排堿造成影響,進行了項目現場高程的詳細論證,本人工濕地系統進水采用提升的進水方式。
格柵渠位于工藝流程的最前端,去除進入濕地系統的生活垃圾、農作物秸桿,以免影響后續工藝的正常運行。新建格柵渠尺寸為L×B×H=15.5 m×4.8 m×3.8 m,分三格運行,渠內設置粗、細格柵及檢修閘門等設施。
新建沉砂池尺寸為L×B×H =41 m×17.2 m×2.5 m,平均水深為1.6 m,停留時間HRT為1.35 h,鋼混結構。沉砂池清泥頻率為4次/a,每次清理時間為3 d,冬季可適當減少排泥頻率,直接采用虹吸式清淤平臺,配備渣漿泵清泥,清理出來的污泥存放在儲泥濃縮池,后續進行機械脫水。
圖2 工藝流程
本工程運行采用提升方式,綜合考慮沉砂池前提升和后提升的優缺點后,選擇在沉砂池后提升更利于濕地進水。新建提升泵房尺寸為L×B×H=10.84 m×6.6 m×4.5 m,有效水深1.4 m,停留時間HRT為7.2 min,配備潛污泵3臺(2用1備)及超聲波液位計。
兩級表面流人工濕地根據功能分為一級和二級兩部分[10],具體如下。
(1)一級表面流人工濕地。主要目的是對沉砂池出水進行預處理,主要削減SS負荷,降低垂直潛流濕地的堵塞風險,同時配套設置立體生態浮床,削減COD、BOD、NH3-N、TP等主要污染物。一級表面流濕地面積10987 m2,墻體為鋼砼結構,池底結構形式為“防滲膜+30 cm回填土+30 cm片石(砂漿勾縫)”,池深2.35 m,平均水深2.0 m,四周設置不銹鋼欄桿。
(2)二級表面流人工濕地。主要目的是對預處理后的河水進行調節水質和進一步削減CODCr、BOD5、NH3-N、TP等主要污染物。二級表面流濕地面積26441 m2,采用廊道式,中間漿砌石隔墻長度為320 m,邊坡采用連鎖磚生態護坡(邊坡比為1∶2),濕地池底及邊坡鋪設防滲膜,池深2.0 m,平均水深1.5 m。配套種植挺水、沉水植物、浮葉等水生植物,以適宜當地生長的物種為主,其中沉水植物以苦草、眼子菜、黑藻為主[11]。
垂直潛流人工濕地主要功能是去除水中氮、磷等污染物,使河水凈化并達標排放。垂直潛流濕地占地面積69畝,濕地凈面積44939 m2,分為兩個潛流濕地區域并聯運行,其中:一區垂直潛流濕地面積為33321 m2,共13個單元;二區垂直潛流濕地面積為11618 m2,共5個單元。表面水力負荷為0.45 m3/(m2·d),有效停留時間為1.11 d。
垂直潛流濕地系統包括配水系統、濕地床層、濕地植物、集水系統等,污水經配水渠 → 配水主管 → 配水支管的布水系統向濕地單元均勻布水[12],經濕地區域處理后,由末端集水管排至收水渠內,最后排至展示池。
(1)配水系統。新建配水渠深2.00 m(含蓋板),渠寬1.50 m,總長度735 m,斷面為矩形,采用鋼砼結構,進水渠前端配置不銹鋼粗細篩網各1套,每套尺寸為2.0 m×1.5 m,孔徑分別為8 mm、3 mm。配水主管連接進水渠,配水主管DN200 mm,布水支管DN100 mm,各單元人工濕地主水管按其總水量負荷合理配置,主管間距20~30 m、布水支管間距5 m。
(2)濕地床層構成。床層深1.3 m,由3層不同粒徑級配的石灰石碎石填料層構成,從上至下填層的粒徑級配及厚度依次為:第一層厚度400 mm,碎石粒徑8~12 mm;第二層厚度500 mm,碎石粒徑15~30 mm;第三層厚度400 mm,碎石粒徑30~60 mm[13~15]。
(3)濕地植物。濕地種植植物以蘆葦、香蒲(抗鹽堿)為主,搭配種植黃花鳶尾,營造景觀效果。
(4)集水系統。濕地的收水管道連接出水渠,收水管管徑DN300 mm,配放空閥。收水渠采用鋼砼結構,斷面為矩形,渠深1.95 m(含蓋板),渠凈寬1.00 m,濕地兩側收水,總收水渠長度為1130 m。
(5)防滲設計。濕地區域防滲采用1 mm厚的HDPE膜(兩布一膜)進行防滲。
展示池位于濕地西北角環湖路拱形橋旁,具有濕地出水展示、提升景觀效果等功能,提高人工濕地觀賞性能,展示池的出水排至涑水河下游。出水展示池面積約1058 m2,邊坡采用生態駁岸,邊坡比為1∶2,水陸交接處點綴景觀石。
該工程總投資為5469.11萬元,其中直接工程費用為4802.34萬元。運行維護費用主要由電費(提升能耗)、人工費、濕地植物處置費等組成,總費用為120.36萬元/a,水量按2萬m3/d計算,單位水量運維成本為0.16元/m3。
該項目于2019年12月份完成濕地工程施工,試運行半年后對濕地工程的進、出水口進行水質監測,項目運行水質穩定,2020年6月份、8月份、10月份及2021年1月份、3月份、5月份濕地工程的進、出水口檢測水質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完成后進、出水水質
根據檢測數據發現:COD指標從 50~70 mg/L 降低到 15~20 mg/L; NH3-N 指標從 0.50~2.0 mg/L 降低到 0.50 mg/L以下;TP 指標從0.05~0.60 mg/L 降低到 0.05 mg/L以下,顯示濕地系統對COD、NH3-N、TP等污染物有著良好的處理效果,濕地的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滿足設計出水水質達地表水Ⅳ類標準要求,本濕地項目的進水水質優于設計進水水質(主要是2019年后運城市對涑水河沿線加大截污整治,杜絕直排入河情況),進水口的NH3-N、TP指標已經達到或接近地表水Ⅲ類標準,處于較低濃度狀態,濕地系統對NH3-N、TP指標的去除率分別可到達為40%~80%、45%以上,為類似河湖中低濃度的NH3-N、TP在人工濕地系統中的削減工程提供一定參考。
(1)采用“預處理工程(格柵渠、沉砂池)+兩級表面流人工濕地+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工藝處理涑水河水體,具有處理效果穩定、運行維護方便、景觀效果良好等優點。
(2)本濕地工程總投資為5469.11 萬元,運維成本為0.16元/m3,比傳統的污水處理工藝的造價和運行成本低,且運維管理方便。
(3)濕地系統對COD、NH3-N、TP 去除效果穩定,濕地的出水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標準要求;在進水濃度低時,出水指標可以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4)我國河道污染問題還較為嚴重,本項目采用的濕地工藝處理微污染河水,可以對其他類似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