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鵬,徐正剛,梁時軍,彭修濤,肖 娟
(1 南充市順慶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四川 南充 637000;2 西華師范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3 四川省南充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四川 南充 637000)
本研究調查的地塊性質為農用地,根據南充市順慶區土地規劃調查,地塊將被規劃為高等院校用地。針對土地性質的變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變更前應當按照規定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且實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活動,應當編制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1]將高等院校用地劃分為公共管理與服務用地,故在地塊性質變更為高等院校用地的過程中,應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本文為此開展了地塊土壤污染狀況初步調查,以識別和排查地塊內潛在污染,確保地塊及周邊居民人居環境健康,使用地性質變更程序合法合規,為政府用地規劃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2,3]。
調查地塊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占地面積約190000 m2,目前,除地塊東側500 m遠處有機械經營部和鋼管租賃廠外,地塊內及周邊1 km范圍均為農用地及農戶,不存在工礦企業、規模性養殖場、固廢和危廢填埋場、廢水灌溉等用地歷史。其中,鋼管租賃廠僅出售鋼材,無生產活動;此外,機械經營部曾在2015~2021年期間有短暫的瀝青混合骨料加工史,但現已關停。機械經營部加工瀝青混合骨料的過程中無廢水產生、加工區曾鋪設了水泥硬化層,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原輔材料主要是碎石、瀝青、導熱油、生產用柴油,瀝青混合料的生產工藝路線如圖1所示。此外,調查地塊和機械經營部之間被隆起的山脊相隔離,且地塊周邊風向以偏北風為主,故機械經營部的生產活動對調查地塊可能無影響。
圖1 瀝青混合料生產工藝
基于保守型原則,對地塊內外及地塊東側機械經營部進行土壤和地下水樣品采集與測定工作,以確認地塊污染狀況[4~7]。其中,土壤點位布設采樣專業判斷布點法[7~10],在地塊內和背景點各選取9個點位,機械經營部選取7個土壤點位,共25個土壤點位。而地下水點位布設采用三角形法[5],根據地下水流向,共布設有3個地下水監測點位(1#、2#、3#),3個地下水監測點位分別布設于地塊西側、南側及東側,其中,監測井1#和2#用于監測地塊內地下水污染情況,監測井3#用于監測富豪機械經營部生產活動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且土壤和地下水監測點位布點情況詳見圖2所示。
圖2 土壤和地下水監測點位布設
本次調查主要的調查對象為地塊內外及周邊的土壤和地下水,故測定指標包括土壤重金屬檢測指標和地下水檢測指標。其中,依據《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確定了土壤檢測指標為砷、鎘、銅、汞、鎳、鉛、總鉻[11,12]。地下水則是依據《地下水質量標準》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確定了檢測指標,故檢測指標有總硬度、pH值、硫酸鹽、氯化物、揮發酚、硫化物、硝酸鹽、氰化物、汞、鎘、鉛、砷、六價鉻、鎳、苯、甲苯、鄰-二甲苯、間,對二-甲苯、二甲苯、乙苯六六六總量、γ-六六六、敵敵畏、樂果、莠去津、甲基對硫磷、滴滴涕總量、馬拉硫磷、百菌清、苯并[a]芘、石油烴[11~14]。
鑒于地塊內歷史上無工礦企業及其生產歷史,也不存在規模性養殖場、污水灌溉史等用地情況,土壤污染可能性較小,但保守起見本次調查仍使用便攜式熒光檢測儀XRF對所有土壤點位進行了快速測定,最終確認地塊污染情況。地下水指標的測定則主要采用《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推薦的水樣測定方法[15]。
通過現場踏勘、專業資料收集與分析及人員訪談可以確認:在地塊內及附近500 m范圍內,歷史至今,除地塊東側約500 m遠處機械經營部曾在2015~2021年期間有短暫的瀝青混合料生產史外,其他區域一直為農用地及農戶,不存在工礦企業、規模性養殖場、固廢和危廢填埋場、廢水灌溉等用地歷史,而緊鄰機械經營部的鋼管租賃廠只出售鋼材,無生產活動。地塊東部的機械經營部加工瀝青混合料過程中,只是利用柴油燃燒釋放的熱量對瀝青和骨料提供間接熱量,并最終將骨料和瀝青通灌入攪拌缸,進行攪拌和勻,制成鋪路材料。整個混料過程中,無廢水產生,裝車過程中灑落的瀝青骨料在常溫下冷卻,被回收再次利用,廢舊桶由危廢公司定期回收處理。生產過程中主要污染途徑主要是在裝車過程中會排出少量的瀝青煙,其主要成分為石油烴、多環芳烴等有機物。但是,由于該機械經營部與調查地塊之間被山脊阻隔,加之機械經營部自建成到生產歷史較短,與調查地塊距離較遠,區域主導風險為偏北風為主,故機械經營部對本調查地塊造成污染的可能性非常低。
在地塊土壤污染識別的基礎上進行土壤重金屬指標的快速檢測,并選取所有監測點位中污染物測定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與《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第一類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進行比較[12],檢測與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本項目地塊土壤中重金屬砷、鎘、銅、汞、鎳、鉛的濃度均未超過國家第一類用地(包含高等院校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總鉻濃度與背景點濃度相差不大。這說明所調查地塊中土壤重金屬未超標,不需要開展詳細采樣與測試工作。
表1 土壤樣品檢出項目的檢測評價
選取3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污染物檢測值的最大和最小值,并與《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 14848-2017)Ⅲ類標準限值[13]進行了比較與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所檢測的陰離子、重金屬、苯系物、農藥等均未超過標準限值。此外,由于《地下水質量標準》未對石油烴制定相關標準,故本文中地下水中石油烴含量評價標準參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Ⅲ類標準限值[14],由表2可知,三口監測井中石油烴含量均低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限值[14],這說明地下水中這些污染物含量均未超過國家標準限值。
表2 地下水樣品檢出項目的檢測評價
(1)地塊內不存在工礦企業、無規模性養殖場、固廢和危廢填埋場等污染源,檢測結果表明:地塊內土壤重金屬含量未超過《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第一類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
(2)地塊周邊地下水水質檢測結果表明地下水中重金屬、農藥類等多個污染物檢測指標的濃度均未超過《地下水質量標準》Ⅲ類標準限值[4],地下水中石油烴的濃度也未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限值。
(3)確認本地塊不屬于污染地塊,無需開展第二階段詳細采樣分析和風險評估工作,且地塊可作為高等院校直接進行再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