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勒端,梁曉碧,朱紹波,胡桓嘉 張志坤
(1.德宏州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云南 德宏 678407;德宏州林業和草原局資源總站,云南 德宏 678400)
野生動物保護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長期以來,由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對野生動物資源的肆意掠奪,很多野生動物已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野生動物資源面臨極大的威脅。近年來,世界各國已經意識到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重要性,相關保護策略和法律法規也在逐漸完善。為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野生動物資源,2017年1月1日,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進行了修訂,此次修訂強調了野生動物保護和利用的關系,闡述了野外放歸與放生的科學意義。野外放歸是指將脫離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重新引入大自然的過程,在保護生物學中也稱為“再引入”。通過野外放歸工作可以復壯野外種群數量少、分布窄的瀕危物種,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該項工作最早興起于國外,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例如Harting在1880年將野豬放歸到了艾塞可斯的森林中,使得艾塞可斯野豬種群得到極大擴增[1]。又如美國的黑熊放歸:從1933年安吉利斯國家公園放歸的從其它地區轉運來的30頭黑熊開始,1958~1968年,在美國有 254 只美洲黑熊被成功放歸[2],經過20年時間的繁育和發展,該種群數量已經達到 2500 只以上[3]。而我國的野生動物放歸項目起步較晚,具有代表性的放歸活動從21世紀才開始興起,包括2003 年我國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外放歸培訓工程,在臥龍自然保護區的放歸地放歸了一只大熊貓[4];同年在安徽紅星水庫開展人工飼養揚子鱷的野外放歸工作,選取了1雄2雌放入紅星保護點棲息地內,最終成功繁殖產卵[5];2004年國家林業局批準了朱鹮的野外放歸實驗,劉冬平等于2004年將12只朱鹮放歸成功[6]。這些放歸活動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特別是對極小種群瀕危物種的保護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
野生動物放歸并不是隨機時間隨機空間內的放歸。不同的動物類群有不同的生態位,包括食物選擇,生境選擇、棲息地選擇等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摸清放歸動物適宜生境和放歸地區環境條件,包括由物理條件、化學條件等組成的非生物條件以及由同域野生動植物所組成的生物條件組成,是選擇放歸時間和空間的先決條件,有利于減少放歸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間的負面相互作用。因此,提前規劃好野生動物的放歸地點和放歸時間無論是對自然環境還是動物本身都是有益的。保護、救治和收容野生動物是國家分配給林草部門的重要工作任務。德宏州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專職救護收容德宏州境內各類野生動物的職能機構,包括因意外事件受傷的野生動物和執法部門與社會各界人士移交的野生動物。然而經中心治療救護、康復飼養、野化訓練后體況各方面達到放歸條件且沒有疫病的動物如何重新放歸卻成了棘手的問題。需要放歸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習性各異、對環境要求不同,且不能在同一地點多次放歸,故根據不同動物習性尋找合適的生境作為放歸場地成為了目前急需開展的工作。為此,中心征得德宏州林業和草原局同意,組織中心相關技術人員在五縣市開展了為期2個多月(2020年8月26日至11月13日)的野生動物放歸地點的調查。
野生動物放歸地的選擇和確定是放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步,放歸地點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其存活率,與個體和種群適合度直接相關。為了更科學、有效地開展此次調查工作,調查人員對各縣市林草部門的動植物保護范圍進行了逐一篩選,將道路暢通、植被條件較好、食物和水源充足,且人員活動較少的國有林片區作為調查地點的備選點。截至2020年8月21日,5縣市共選報34個備選點(其中隴川5個、梁河5個、盈江11個、芒市7個、瑞麗6個)。結合中心實際和各縣市林草局動植物保護的需求,中心依據動物種類、習性、環境要求、路途運輸等因素對選報上來的34個備選點進行了研究討論,最終共同選定了21個點(其中隴川4個、梁河3個、盈江6個、芒市5個、瑞麗3個)作為此次的野外調查點,詳情見表1。
主要調查內容包括調查點的地名、海拔、面積、林地起源、水源、水質、野生動物種類、植被分布、植物種類、調查點范圍內對野生動物及棲息地的主要干擾因素等,其中干擾因素包括樣地內工廠、居民區、公路、在建設施、農田、種植林間的距離及植被砍伐情況。
本次調查區域多為人跡罕至的山嶺和復雜的森林,故采用相對調查法;對上報地區的相關樣點及設置的樣線進行了調查,且調查面積不少于總面積的10%。對當地進山的群眾進行了口頭詢問;同時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
2020年8月26日至11月13日,調查人員對涉及的21個放歸地區的林區面積、海拔,以及水源情況等非生物環境條件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21個地區中林區面積最大的是12號國有林區片區,由盈江縣盞西鎮四號、五號國有林、盈江縣芒璋鄉二號國有林、盈江縣新城鄉一號國有林、盈江縣平原鎮雷帽山、盈江縣平原鎮河心壩九號國有林組成,總面積達204.47 km2,最小的是21號瑞麗市弄島鎮生卡壩,面積僅1.73 km2(表1、圖1)。最高海拔是11號盈江縣支那鄉黑羊河地區,其海拔高度為2249 m;最低海拔為750 m,包括盈江縣濕地國家公園和瑞麗市弄島鎮生卡壩地區兩地,林區面積與海拔高度無顯著相關性。此外,水源情況在21個調查地區中均比較豐富,只有4號隴川縣城子鎮邦瓦仙鵝抱蛋地區存在缺水情況。

圖1 各地區林區面積和海拔高度

表1 各地點名稱、編號及面積、海拔調查結果
野生動植物資源也是影響動物放歸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次調查采用了相對調查法對動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常見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是12號地區,其常見動物種數達55種;而最少的僅18種,為隴川縣城子鎮邦瓦仙鵝抱蛋地區,詳細結果見圖2。在21個地區中,植物資源最豐富的是10號盈江縣舊城鎮渾水溝和19號油松嶺鄉青云寺片區,植物種數達115種;而種類最少的是13號盈江縣國家濕地公園,其種數僅37種。詳細結果如圖3所示。

圖2 常見動物種類數量

圖3 植物種類數量
通過實地調查法和查閱資料法對21個地區的人為干擾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主要有以下幾個地區存在干擾:隴川縣隴把鎮幫棍尖山至城子清平的西山片區點有一條主路;隴川縣王子樹鄉新崗巴點邊上有5個居民區、2條主干公路,四周有8塊農田,人員活動比較頻繁;城子鎮邦瓦仙鵝抱蛋點邊上有3個居民區、2條主干公路,四周有5塊農田且離調查點距離較近。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干擾因素調查結果
海拔跨度決定了生態環境的多樣化程度。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和光照也隨之變化,植被類型和結構也發生變化。海拔區間跨度大,其植物多樣性系數也會隨之增大。調查結果顯示,除盈江縣國家濕地公園外,其余各地區均在1000~2500 m間的中海拔地區,其海拔區間跨度較大,植被類型與棲息地類型較多,能為不同海拔高度生態位的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同時,放歸地的林地面積、水源等相關因素也決定了放歸的成功與否。在21個調查地區中,僅有1處存在缺水情況,其余地點水源充足,水質安全,符合野生動物的放歸條件。因此,從非生物環境條件來看,調查點除隴川縣城子鎮邦瓦仙鵝抱蛋地區外,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且林區面積和海拔都比較適宜野生動物的生存。
隴川縣王子樹鄉新崗巴、城子鎮邦瓦仙鵝抱蛋、梁河縣遮島鎮馬脖子、芒市軒崗鄉芒杏河、芒市勐戛鎮龍海子、芒市芒市鎮樺桃林、瑞麗市畹町南怕冷老寨7個點上分布的動物主要以鳥類為主,適合放歸各種小型鳥類;盈江縣國家濕地公園點上棲息著各種水鳥及爬行類動物,比較適合放歸鳥類、爬行類動物;其他13個點上均有獸類、爬行類、鳥類等各種動物分布,適合放歸各種獸類、爬行類、鳥類。
根據植物資源調查結果顯示:除盈江縣國家濕地公園外,各調查點的植被都比較好,林分也比較復雜,有充足的動物食源,可為獸類、爬行類、鳥類等各種動物提供充足的動物食物,各調查點都比較適宜作為放歸地。
根據干擾因素的調查結果來看,隴川縣隴把鎮幫棍尖山至城子清平的西山片區點有一條主路,但此主路從隧道通過,不影響動物的正常活動,可作為1個放歸地;隴川縣王子樹鄉新崗巴點邊上有5個居民區、2條主干公路,四周有8塊農田,人員活動比較頻繁,對動物正常活動影響較大,不適合作為放歸地;城子鎮邦瓦仙鵝抱蛋點邊上有3個居民區、2條主干公路,四周有5塊農田且離調查點距離較近,人員活動比較頻繁,對動物正常活動影響較大,不適合作為放歸地;盈江縣舊城鎮渾水溝、油松嶺鄉青云寺、大奇安片區點邊上有1個硅廠,離放歸點較遠,基本不影響動物正常活動,可作為1個放歸地;盈江縣支那鄉黑羊河點邊上有2個居民區,離調查點距離較近,人員活動比較頻繁,對動物正常活動有一定影響,且運輸動物路程較遠,不適合作放歸地;芒市勐戛鎮龍海子點邊上有1條主干公路、3塊農田,人員活動比較頻繁,對動物正常活動有一定影響,不適合作為放歸地;其他15個調查點均無工廠、居民區、農田、種植林,無在建設施,無主干交通道路,都比較適合作為放歸地。
綜上分析,隴川縣王子樹鄉新崗巴、城子鎮邦瓦仙鵝抱蛋、盈江縣支那鄉黑羊河、芒市勐戛鎮龍海子由于周邊有居民區、主干道路、農田等干擾因素,對動物正常活動有一定影響,不適合作為野生動物放歸地。隴川縣隴把鎮幫棍尖山至城子、清平的西山片區、隴川縣護國鄉干巖梁子、梁河縣河西鄉來利山草壩街、梁河縣國有林場紅陽寺、小廠鄉仙人腦片區、梁河縣遮島鎮馬脖子、盈江縣蘇典鄉臘馬河、盈江縣卡場鎮二號國有林、盈江縣舊城鎮渾水溝、油松嶺鄉青云寺、大奇安片區、盈江縣盞西鎮四號五號國有林、芒璋鄉二號國有林、新城鄉一號國有林、平原鎮雷帽山、河心壩九號國有林片區、芒市勐嘎鎮鵪鶉窩、芒市芒海鎮南畢比、南上翁角片區、芒市軒崗鄉芒杏河、芒市芒市鎮樺桃林、瑞麗市莫里薄刀山、勐秀鎮排羅山、勐卯鎮白沙地片區、瑞麗市畹町南怕冷老寨、瑞麗市弄島鎮生卡壩16個點植被都較好,適合放歸野生動物。盈江縣國家濕地公園雖然四周有農田無大型植被,但其獨特的濕地環境可為動物補充食物提供棲息地,故也適合作為1個放歸地,適合放歸水鳥類、爬行類、兩棲類等野生動物。